前幾個月應台南女中親子團小鷹紅蘿蔔(田菜根的女兒)之邀,到她們學校(台南女中)擔任文學獎散文組的評審。
這兩天接到南女青年(台南女中校刊),裡面居然全文刊載了評審的講評。
其中我提供給她們的意見,扣除對入圍與得獎作品的個別建議之外,有些或許可以給其他有興趣寫散文的同學們參考。
後面附上當天發言的摘錄:
作品應該跟作文不太一樣,作品是希望能夠分享的,分享基本上跟讀者溝通很重要,所謂溝通就是你要講得清楚明白,文意之間不要造成閱讀者的誤解,同時觀點也是一種說服的方式,說服對方接受你的觀點,接受你的想法、你的意見。最高階段的溝通是讓對方感動,不只是接受你,而是被你感動。
我覺得一篇散文好看很重要,就是讓讀者一看就被吸引住,而且看完之後他如果要跟另外一個不相干的人講剛剛看了什麼東西的時候,他還是能夠講出一個故事。
所以我覺得要讓人家有印象深刻,甚至讓人家從好看的故事之中,能夠有所感觸,然後在有感觸之後,可能有所體會,產生這樣內心的啟發。
所以好看是很重要,你如果不好看,看過去不過幾秒就忘掉了,若無法讓人記憶與轉述,我等於你浪費別人的時間同時也浪費了自己的時間。
而且因為散文的文字量不是很長,所以我們能夠經營的意像跟經營的主題大概也很有限,所以沒有太多講廢話的空間。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看過讀者文摘,讀者文摘發行了七八十年,到了前幾年才停,它是全世界發行的刊物,發行量在三十年前、五十年前都號稱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刊物,在台灣也很暢銷。它很大的特別是收集全世界各地方寫得精彩的文章。
雖然是轉載,它的編輯很嚴謹,我有一篇文章也曾被它收錄,稿費非常高。這很特別,它雖然是用人家用過的轉載文章,可是給你的稿費,也許當初你在第一次跟雜誌給的稿費還高。最重要的是它會去求證,你文章所提到的任何東西提到的任何人,他還找第三者或跟當事人去求證這是不是真實發生的。
讀者文摘的寫作風格為什麼在全世界這麼暢銷,原因第一個是他都是用故事呈現,同時他裡面描述的任何一點都是很精確的、真實存在的。第三個是,通常都會利用對話來推進劇情的呈現或者是讓描述生動。所以刊登的是個好看的故事,而且是真實的故事,同時讓人家有所啟發的故事。
我認為寫文章,特別是寫散文,跟科幻跟詩跟虛構的作品不太一樣,散文理論上應該是真實的或是真誠的,也就是所謂,文如其人。所以散文不只是呈現個人的心情,甚至我們可以更擴大來講,他應該是個人的情懷,甚至是個人對生命的態度。
或許我比較老派,對於文章尤其對散文的要求,我會覺得這些文字都承載著思想,承載著我們個人的生命態度,所以散文應該是有重量的,但是重量不是在文字寫得非常難看之下,重量是很順暢的故事之後,你看完放在心裡面的重量。
不斷去思考場景,從具象裡面讓自己生命有所參考的時候,在面對不同情境的選擇可以有一個提醒。我想這是好的散文應該可以給我們的影響。
痕跡這一篇雖然文字不多,但是整體上來講,扣著一個很清楚的主題,成長過往的錯誤,思考到底是要塗抹掉還是清楚呈現。所以透過用的這幾個形容,比如說「不想留下任何事物的痕跡,即便只是練習」,「像是地上明顯的腳印事物的痕跡,成長這件事變得如此真實,大於洗刷掉每個泥地上的腳印」,然後他比較的炭筆跟鉛筆比較容易塗抹掉,因為鉛筆比較容易塗抹掉,炭筆比較不容易。
這個主題我自己還蠻有興趣的,在華人的教育,我們通常都很容易把我們的錯誤掩蓋掉,比如我們上學第一天就準備橡皮擦跟立可白,然後學習有錯誤立刻把它塗掉、擦掉,但是像法國,他們一上幼稚園就規定,你不能帶任何橡皮擦任何立可白,而是帶各種顏色的筆,你寫錯就用不同顏色的筆把它劃調,用規定顏色的筆劃掉,還有用不同顏色正確重寫。
換句話說,他們從一進學校到到大學畢業,漫長的學習過程中,都不是把自己寫的錯誤擦掉,那這樣的好處是說讓老師或是讓評鑑者知道,或是讓自己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你曾經思考的盲點在哪裡,我們在過一段時間之後再看,也知道我當時的盲點是如何。
往往我們的盲點總是存在,同樣的錯誤不斷反覆發生,但是我們如果當下就把它擦掉塗掉,寫上正確答案,我們也忘記自己有的盲點,下次很容易再犯,我覺得以學習來講,或者人生也如此,每個人不願面對自己的過去,或是說在這個網路的時代,過往容易被搜尋的時代,我們還企圖希望能夠掩蓋自己的過往,我想這些從一邊用炭筆跟鉛筆,如何呈現說到底我們如何來面對這個過去的事物,我想就是這其實還蠻有趣的。
在學生時代最容易犯的問題,就是我們經常描寫我們的感覺,但是你形容半天你的感覺,讀者卻感受不到?換句話說,我們都把自己的感覺直接寫出來,其實反而讓看的人會覺得很奇怪,我們應該要透過的是一些具象的描述,然後讓看的人進入到你描述的具體的場景之後,他可以跟你當下有同樣的感覺。
舉個例子,比如清代一個很出名的文評家、書評家王國維,他就有描述寫文章要「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就是說你要挑主題的時候,那個主題必須是你自己當下很感動的,你要進入到你當時寫這個文章,你當時的心情是入乎其內,可是真的寫的時候要出乎其外,你要跳出來思考:「我當時那麼感動,是什麼讓我感動?」所以我要透過我的觀察:「我當時看到什麼?我當時聽到什麼?我當時感覺到什麼?我當時在想什麼?才讓我當時那麼感動,留下那麼深刻的印象?」所以你要出乎其外來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當時你自己面對場景。
再講個例子,什麼叫具象?
比如說很出名的一首曲,「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你看他沒有描述,都是具體,就是些名詞。可是每個看的人都可以揣摩出那個場景,然後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在當下所感受的,所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你如何出乎其外去建構當時讓你很感動的場景,然後讓看的人從你建構的這些氛圍、細節,然後到你當時的場景。而不是說「我好感動、我好喜歡喔」,那你在感動什麼?你喜歡什麼?儘量減少形容詞,然後盡量用具體的描述,我想這是這三篇裡面,我覺得都比較能夠做到的。比較能夠做得到用具體的故事、具體的互動,來讓我們可以進入到作者當時,當下面對父母親、爺爺奶奶那樣的感受。
寫作方法
寫作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認真生活。
我們對社會發生的事情關不關心,有沒有自己的想法與意見,對自己周遭環境的變化好不好奇?古人說「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同情,理解,思考與反省,這四個習慣是寫出好作品的基礎,而不是背範本套佳句。見多識廣的閱卷老師,一眼就可以看出這篇文章是補習來的,還是自己的想法與思考的內涵。
有位學測的作文閱卷老師,提供了以下不失分或者可以增分的基本原則。
首先是儘量少用立可白,也就是在考卷上塗抹過度,到處都是一塊一塊白色補丁,閱卷老師還沒有看內文,心中評價的等級就先打折扣,當然,字跡也要力求整潔。
錯別字要儘量避免,沒把握怎麼寫才是正確的字就改換成其他字句,同時不要寫贅語、套用現成的陳腔濫調,不少閱卷老師對這些廢話是很反感的。
最重要的是要仔細看清楚題目,是語釋還是擴寫題,字數或行數不對,寫得過多或過少,依規定都會扣分降級。文不對題最致命,可能就整題作廢零分;也要注意不能在文章中因為各種原因不小心透露自己的名字,即使因文章內容需求出現的對白或稱呼也不能寫到名字。
適當的使用成語有畫龍點睛之效,但過度使用(比如同一段出現二個以上,或者整篇出現了四、五個以上),反而失去新意,落入陳腔濫調的感覺。
儘量說故事,真誠的心意會感動人,成績也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