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05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從宗教改革到歌劇革新(上)-淺談葛路克(C.Gluck)的歌劇改革

在上一篇 從暗黑到陽光:中世紀與文藝復興宗教音樂的轉變,我們談到了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在16世紀至17世紀的時候,他不僅在宗教信仰上發起了改革,還對當時的音樂形式進行了革命性變革,將原本文藝復興時期的多聲部音樂簡化為易於傳唱的旋律,並加入了振奮人心的德文歌詞,讓更多信徒能夠因著歌曲來參與敬拜,這種新形式的音樂我們稱之為《聖詠》(Choral),聖詠(Choral)它不再局限於神職人員的專屬演唱,而是轉變為普通信徒也能參與的宗教歌曲,這與當時教會使用的複雜拉丁文音樂形成了鮮明對比。

raw-image


除了聖歌的改革之外,歌劇(oprea)也在西元18世紀的古典時期,經歷了重要的轉變,這場改革反映了音樂家們對於自然真實表達的追求,同時強調簡化形式與強化音樂與劇情之間的緊密結合。

以下是葛路克(Gluck)莫札特(Mozart)貝多芬(Beethoven)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在這場改革中的貢獻:



1. 葛路克(C.Gluck, 1714-1787,義)

#提出歌劇改革

#改革後的代表作為歌劇《奧菲歐與尤麗蒂絲》(Orfeo ed Euridice)

德國郵票,在Gluck 逝世200 週年所販售的


【歌劇改革原因】

  • 莊歌劇(Opera Seria) 形式內容僵化
  • 莊歌劇(Opera Seria)過於注重歌手的技巧表現
  • 以歌手為重,反而不注重戲劇深度

葛路克(C.Gluck, 1714-1787,義)的歌劇改革是一場將歌劇帶回純樸且富有戲劇性的藝術形式的運動。他早期的歌劇,承襲義大利的華麗風格,但隨著啟蒙運動的影響,他的歌劇創作朝向簡單,且能呼應真實社會的概念,反對當時流行的義大利美聲唱法(bel canto)和僵化的莊歌劇(Opera Seria)形式,主張音樂應該服務於戲劇,真實反映出情感與情節,而不是過度炫耀歌手的技巧,讓歌劇走向簡樸雅致的風格。然而改革後的代表作為歌劇《奧菲歐與尤麗蒂絲》(Orfeo ed Euridice),這部歌劇以古希臘神話為背景,講述了奧菲歐為了救回已故妻子尤麗蒂絲,勇闖冥界,卻因不忍回頭而失去她。故事探討愛、失落與重生,彰顯音樂的力量與真摯情感。

【改革內容】

  • 音樂服務於戲劇:音樂應該符合戲劇情境,而非單純展示技巧,因此,減少不必要的音樂裝飾和花腔唱段,這樣更能使觀眾更能感受到角色的情感與故事的核心,也能抑制歌手的虛榮心。

詠嘆調 《啊,我失去了尤麗蒂絲》(Che faro senza Euridice)

是歌劇《奧菲歐與尤麗蒂絲》中最感人的詠嘆調之一。

在這段唱段中,奧菲歐痛失妻子尤麗狄茜後,深陷絕望之中,表達了他無法面對沒有愛人的世界的悲傷與無助。

🎵音樂導聆

♪唱腔以其樸素美麗的旋律著稱,沒有多餘的花腔或裝飾

♪♪曲子不是 反始詠嘆調(da capo aria) 註一
反始詠嘆調(da capo aria)是巴洛克時期的聲樂演唱形式 ,葛路克(C.Gluck)認為這樣的形式過於強調歌手的個人表演,而忽略了歌劇應有的戲劇性和情感表達。

♪♪♪歌詞反覆呼喊著尤麗蒂絲的名字,顯示他無法承受失去摯愛的痛苦。

正因為如此,這首唱段能夠純粹地傳達奧菲歐心中的痛苦和絕望,不依賴華麗的技巧,而是通過簡單而深情的音樂讓觀眾感受到奧菲歐對尤麗蒂絲深厚、真摯的愛,這份愛讓這段唱段成為愛情的頌歌,深深觸動了聽眾的心靈。


  • 序曲與劇情的緊密關聯:​歌劇改革之前,序曲(overture)常作為觀眾進場的背景音樂,與劇情無關。葛路克(C.Gluck)改變了這一慣例,讓序曲成為劇情的前奏,功用是向聽眾預示歌劇的內容,讓戲劇的情感氛圍緊密相連,增強了序曲的戲劇性。

《奧菲歐與尤麗迪西》(Orfeo ed Euridice)的序曲


  • 宣敘調的變革:歷史第一個用管弦樂伴奏 宣敘調(Recitative)
    葛路克(C.Gluck)認為樂器的選用應該配合劇情發展,將傳統由大鍵琴伴奏的宣敘調(Recitative)改由管弦樂伴奏,這一改變縮小了宣敘調與詠嘆調之間的音樂差距,使音樂更加連貫,進而加強了歌劇的戲劇性和整體性。
  • 合唱與舞蹈的重要性葛路克(C.Gluck)強調合唱和舞蹈作為歌劇的核心部分,並提升管弦樂團在歌劇中的地位,將其從單純的伴奏工具轉變為戲劇氣氛的營造者


《受佑精靈之舞》(Dance of the Blessed Spirits)

這首樂曲由長笛與小提主奏的樂曲,在歌劇《奧菲歐尤麗蒂絲》(Orfeo ed Euridice)中第二幕第二場的開頭,這段樂曲的旋律優美動人,音樂在描述丈夫奧菲歐的愛情感動了掌管地獄之門的復仇女神,此時響起的旋律即是精靈們環繞在奧菲歐身旁悠然起舞,悠然起舞,為他送行,祝福他能夠平安地前往冥界深處尋找他的妻子尤麗蒂絲


這段音樂不僅展示了舞蹈的輕盈與流暢,也傳遞出一種靈性的祝福,仿佛聽眾能夠感受到精靈們的鼓勵與支持。


感謝各位的閱讀:)

今天提到葛路克(C.Gluck)的歌劇改革對西方歌劇使的影響深遠,重塑了歌劇的形式與內容,下次,我們會聊聊莫札特(Mozart) 是如何繼承歌劇改革的精神,並發揚與創作出兼具旋律優美與劇情深度的作品



註一:

「反始詠嘆調」(Da Capo Aria)是一種典型的巴洛克時期歌劇和清唱劇中的聲樂形式,通常以三段體(ABA)結構寫成。

  • A段引入主題,通常是一段富有情感的旋律。
  • B段與A段形成對比,表現出不同的情感或情緒。
  • A段在B段結束後重新再現,但這次歌手往往會加入裝飾音華彩花腔(coloratura),用來展現自己高超的演唱技巧,並加入個人風格的詮釋。

這一形式在巴洛克時期,尤其是在韓德爾(Handel)等作曲家的作品中非常常見。歌手們在再現段(即返始詠唱調的A段重現)中可以自由即興,炫耀自己的聲樂技巧和表達力。


韓德爾(Handel)在英國的歌劇《凱撒大帝》(Giulio Cesare in Egitto)

在這部歌劇中充分發揮了他華麗流暢的旋律風格,特別是在克莉奧佩特拉的詠嘆調中運用了大量裝飾性的花腔,讓歌手有機會展示精湛的美聲技巧。

〈從暴風雨中歸來〉〈 Da Tempeste il legno infranto 〉

這首作品是「反始詠嘆調」(Da Capo Aria)的典範之一。

在這段唱段中,克莉奧佩特拉在經歷過困難與絕望後,看到凱撒的到來,充滿狂喜,表現了她從痛苦中重獲幸福的心情。華麗的旋律與裝飾音符,充分展現了巴洛克時期詠嘆調的精髓,同時也將克莉奧佩特拉的情感推向高潮,使戲劇張力得以大大提升。


以下也有視覺樂譜可以參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