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6|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為什麼學不好數學(2)同步

距離同系列上一篇為什麼學不好數學(1)數感已經過去半年多了,原因無他,惟拖拉矣。

這篇來談談可以推廣到所有科目、觀念、想法的同步

本來標題下的是「共感」,但共感一詞偏向心理層面,後來多寫了一點之後,發現這個詞和本咚想表達的稍有不同,故修改了標題。

說是同步,簡單來說就是:學生到底有沒有聽懂老師在講什麼、題目在問什麼

看不懂題目

舉一個經常發生在課堂上的情況:

生異口同聲:「老師這題我不會,這種題目我每次遇到都掛掉!難爆了!」
咚:「來我看一下題目哦......這題不就是在說三角形的......」
生(1):「老師等一下我還沒看完題目啦~」
生(2):「蛤這題有給圖哦,原來要看圖~!」
生(3):「數學好難喔幹嘛學這種東西RRR」
咚:......

就算是題組那種文字量龐大的題目,也要先耐下性子來把重點標出來,嘗試列出算式,再進而解出答案。但現代學生經常遇到的困難是,就連一兩行的題目文字都讀不完,或是看了半天腦袋完全沒在動,抓不到題目的重點。這是現代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的最大問題

(也是有些題目本身過於可怕,下次補充一道最近收到的高二三角考古題,文字超長答案數字又奇醜無比)

很多時候,一旦把題目看懂,就沒什麼大問題了,就像英文題目通通翻譯成中文一樣,難度自然下降,甚至有時會變成毫無難度的問題。

同學,在你提問之前,你真的看完題目,知道卡在哪邊了嗎?
老師,在你解惑之前,你真的了解學生,明白他的難點了嗎?

如果連題目都看不懂,自然解不出答案來,就算有求出答案也多半是用「推測」的,甚至是用猜的。

確實有些題目需要一點發散性的思考方式或推測(本咚喜歡稱為『通靈』),但是如果連一些基礎觀念和題目都用推測的,那就相當可怕了。

舉一個例子:某數加二乘三減四除以五之後等於一,試問某數是多少?

這邊會運用到等量公理(或稱移項法則)的觀念,可以把某數設為x,然後列算式:

[(x+2)×3-4]÷5=1

第一步,等號兩邊「同乘5」,變成(x+2)×3-4=1×5

也可以把÷5移到等號右邊變成乘法,一樣的意思,後面的計算就大同小異。

但很多學生在這邊就會卡得很死很死。

生:「老師這邊是乘吧,啊啊是除,對啦除啦是除,老師我會了,我真的會了啦。」
生:「啊老師這邊是要乘還是除?」
咚:「你要自己分清楚啊,之前不是講過了嗎?」
生:「你講的我聽不懂/沒在聽啊,反正不是乘就是除嘛」

甚至,遇到選擇題,直接每個選項都瘋狂代入去計算,直到找出正確答案為止。

如果是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判斷題意,進而列式並求出正確答案,通常都是好的嘗試。

相反,如果只是瞎猜、代入計算,甚至是通通亂乘亂加,就算湊巧求出正確答案也是不好的嘗試。

本咚就經常責怪那些做不好嘗試的學生,但通常都得到同樣一個結論:

反正,只要答案正確就好了嘛,用什麼方式又有什麼關係。

結果論

回顧前文,我們不難發現:老師和學生心中的宗旨不同自然很難相輔相成

過去新聞經常出現的:「學生寫______竟然被打X!網友疑惑不解」,或是類似的標題語內文,大多網友都會反映:「啊不是只要算對就好了嗎?」

試想一個老是只會代入計算的學生,可能小學都靠著代入求出答案,沒有把基礎打好,結果方程式不會解、計算能力弱、圖形都不會判斷。

國中老師想要幫他補好小學內容,反而被學生討厭,說作業量太多,教太難了,好煩。

高中老師想要幫他補好國中內容,反而被學生排斥,說社團都忙不完,太累了,好煩。

這,不是假想,而是現況

回過頭再看看,真的只要答對就好了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