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組轉職澳洲 IT 工程師,我靠 Coding Bootcamp 進了 Amazon 當工程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轉職背景

當年我在台灣讀的是英文系,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翻譯公司當筆譯兼翻譯專案的專案經理 (Project Manager),後來我決定前往澳洲打工度假,成功靠著獨立技術移民拿到了澳洲綠卡/PR,2018 年宣示入籍成為澳洲公民,現在是台灣/澳洲雙重國籍。

決定轉職前,我在紐澳會計師職業協會 (Chartered Accountants Australia & New Zealand) 做文書處理相關的工作,工作內容是幫澳洲移民局審核會計師移民澳洲的資格,其實是一個很酷的工作XD

那份工作對我來說得心應手,但我看著我身邊的澳洲媽媽和奶奶同事(同事大概 40–70 歲),我總會想著這樣的生活,是我未來 30–40 年想要過的生活嗎? 雖然工作輕鬆、同事好相處,但是沒有專業能力,也沒有什麼未來發展性。更重要的是,薪水的天花板就在那裏 (雖然我不知道同事的薪水,但我覺得比我多 20–30 年工作經驗的他們,薪水可能不會比我高多少,更別提我的職位其實比他們高,已經是 Senior Assessor,只在移民部經理之下 XDD)。

雖然好漢不該提當年勇,不過我大學讀的是政大、當年指考數學乙我考了92/100,我甚至是當年指考的屏東縣榜首 (以上所有名詞都充滿的時代的眼淚,現在的小朋友還知道什麼是指考嗎XD),難道就只是因為我選擇了文組而非理組,所以我的工作起薪就是要比工程師矮了一大截,未來的發展性也不如他們嗎???!!! 列出上面的例子不是為了炫耀,只是這就是我當初決定轉職的最大動機! 我覺得我沒有比別人笨,也沒有比別人不努力,我不該因為一個18歲作的決定而被限制住!

那年,我31歲,已經在澳洲待了七年 (兩年澳洲打工度假、兩年澳洲讀書,累積了三年澳洲的職場經驗),我決定要轉職!

轉職方法

I. 認識自己: 了解自己未來想要的工作型態跟生活方式,而不是一昧從眾

決定轉職之前,我其實做了很多功課。首先,我做了很多職場性向測驗,除了知名的 16 種人格職業性格測試 (我是 INTJ),我還做了一些 work value assessments。我覺得後者其實比前者更實用,work value assessments 可以讓你釐清你在工作中重視的價值是什麼,例如薪資、工作發展性、彈性上下班、work life balance 等等。

透過這些測驗,我了解我想要找的職業條件是:

  1. 必須要有專業技術能力,並且薪資會隨著我的專業能力增加或是年資增加而同比例成長:這裡舉個反例,例如我之前在澳洲的移民仲介打工過,當年我的起薪大概是澳幣 3-4 萬,然後我同事有五年工作經驗,他的薪水也大概就是 4-5 萬之間,像這種薪資成長比例就不符合我的條件。(澳洲移民仲介業是一個很血汗,有很多秘辛的行業。如果有人有興趣的話,之後也可以再寫一篇XD)
  2. 這個職業必須不受地理位置/語言的限制:我想要找的是一個不管以後我決定要回台灣或是繼續待在澳洲,無論是在澳洲不同城市,甚至是去其他國家,都可以很容易找到工作的職業。
  3. 就業保障 (job security),這個職業必須要在不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下屹立不搖。

根據這三個我最重視工作價值,我排了一個職業列表,第一選項是軟體工程師,第二選項則是金融業,我決定從第一個選項開始嘗試。

II. 制定轉職計畫

決定要轉職 IT 後,我的第一步是嘗試一些免費的線上程式課程,例如 FreeCodeCamp Codecademy 都是很好的資源,至少要先確定我對寫程式有興趣,並且能從中得到樂趣,才繼續進行我的轉職大業。

其實網路上有非常多人就靠著這些免費或付費的學習資源,自學成為了工程師。然而我在自學了一個月後,發現這樣的方式很難讓我達成轉職成功的目的,於是我開始研究是否要回澳洲大學重讀一個 Computer Science 學位或是去讀 coding bootcamp (coding bootcamp 是一個源自美國的概念,類似台灣的資策會或是程式訓練營,提供網頁開發的相關程式技能培訓,讓人成功轉職工程師的私人機構)。

在多方比較後,大學學位對我來說真的太久了(雖然澳洲大學學位普遍只要三年,比台灣少一年),所以我選擇了一個 coding bootcamp 叫 Coder Academy (其實澳洲的 coding bootcamps 也不多,大概 3–4 間,要是有人有興趣的話,我也可以寫一篇我當年篩選 coding bootcamps 的過程)。

III. 執行轉職計畫

我選的 Coder Academy 是一個為期六個月的全職訓練課程 (週一到週五,早上九點到五點,2019年時還沒有 Covid,所以我們是面對面教學),要價 2 萬澳幣 (約40萬台幣),非常昂貴!但這些學校是澳洲政府核可的教育機構,所以有澳洲國籍的我可以申請澳洲的就學補助,在讀書的過程中我一毛學費也不需要支付,等我畢業後再根據我找到的工作的薪資級距,來逐年歸回學貸,這也是我為什麼最後選擇這個課程的主要原因。

由於這是一個全職課程,所以我只好裸辭當時在會計師職業協會的工作 (當然我事先確保我的存款可以支持我六個月的全職學習生活,也預留了畢業後三個月找工作時的生活費)。當年的我因為怕台灣家人擔心,所以過程中我完全沒有跟他們說過這件事,他們一直以為我還在之前的工作。一直到我後來成功入職 Amazon 之後,我才跟他們說我換工作了XD

六個月的全職學習其實是相當辛苦的,每天下課後我至少都還會花 2–3個小時寫程式,週末兩天當然也是全都花在寫程式上。那個時候心裡的壓力其實很大,因為我也不知道會不會成功,所以我身邊也只有極少數非常親近的朋友知道,在那段時間我幾乎跟所有朋友失聯。

慶幸的是,我當時 coding bootcamp 的老師是一個非常會教的老師 (師資真的很重要),我也在當時認識了幾個非常志同道合的同學,一直到現在我們都還是好朋友。

六個月的訓練課程裡,學校幫我們安排了一個月的實習。我有同學就實習結束後順利拿到了實習公司的正職 offer,但是我沒有XD

2020 年 3 月實習結束後,澳洲開始被 Covid 襲擊,封城、裁員,所有人陷入前所未屆的經濟恐慌。我投了 200 份履歷 (非誇飾,我的電腦裡還有我當年申請工作的 excel 紀錄),拿到了小於 10 個面試機會,然後我最終只拿到了一個 offer,就是 Amazon Web Services,也讓我從此踏入的雲端技術的工程師領域! 雖然事後看來我唯一的 offer 其實是最好的,也是最夢幻的 offer,但這過程中的心理壓力跟艱辛真的是難以言喻。

如果再來一次,我會怎麼做?

後來的我工作運不錯,在 Amazon 之後,我獲得了微軟的面試機會, 標題那句話,其實是其中一個微軟面試官問我的問題。她聽完我的經歷之後,覺得相當佩服,她問我說「你當年有想過,如果你的轉職計劃不成功,你要怎麼辦嗎?」

我想了一下,我給了最真實的答案是,「我其實沒想過」。倒也不是我覺得我自己一定會成功,而是我覺得在每一個抉擇時刻,我都已經認真研究了所有選項、做出了評估過後當下最好的決定,我制定了一個計劃,並且努力執行計畫,如果失敗了,我也不會後悔,因為我已經盡力了 :)

以上就是我從文組成功打入澳洲科技業的轉職分享!



avatar-img
3會員
22內容數
旅澳 10年的台灣女生,從打工度假到移民澳洲,從文組到轉職成工程師 (成功入職科技大廠 Amazon & 微軟)。旅行過 22個國家,致力於生活中的各式體驗。希望跟大家分享我對澳洲生活、職場、文化、旅行的觀察筆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澳洲雲端架構師 EC 的其他內容
應讀者要求,EC 決定要來開放付費線上諮詢服務,幫助大家解決關於轉職工程師、移民、澳洲生活、海外職場的各式疑難雜症,請多多支持!
在澳洲生活超過10年的台灣人,文組出身,一路經過澳洲打工度假、留學,成功移民澳洲並且轉職科技業工程師,進入 Amazon 以及微軟工作。
這個系列我想要跟大家分享自己從零基礎轉職為工程師的心路歷程。從 2019 年在澳洲雪梨就讀 Coding Bootcamp 開始,到後來成功入職 Amazon 與微軟兩間科技大廠的求職經驗。我會介紹 Coding Bootcamp 的課程內容、上課模式,希望可以幫助其他想轉職的朋友們!
應讀者要求,EC 決定要來開放付費線上諮詢服務,幫助大家解決關於轉職工程師、移民、澳洲生活、海外職場的各式疑難雜症,請多多支持!
在澳洲生活超過10年的台灣人,文組出身,一路經過澳洲打工度假、留學,成功移民澳洲並且轉職科技業工程師,進入 Amazon 以及微軟工作。
這個系列我想要跟大家分享自己從零基礎轉職為工程師的心路歷程。從 2019 年在澳洲雪梨就讀 Coding Bootcamp 開始,到後來成功入職 Amazon 與微軟兩間科技大廠的求職經驗。我會介紹 Coding Bootcamp 的課程內容、上課模式,希望可以幫助其他想轉職的朋友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不過回到當代的厭世,政大人的焦慮或許也與近年的AI崛起,文組沒落的討論有關。對此大謙卻反問『我們文組有興盛過嗎?』另外他也觀察到出社會後會發現高收入的族群通常是創業家,而創業所要具備的行銷管理、法律知識、人脈建立反而是文組人更具優勢。
Thumbnail
在本篇文章點會以我的觀點和歷程來描述透過Python轉職過程、轉職後的工作選項和薪資狀況,並分享我知道的進修機構和學習單位,提供讀者參考。
Thumbnail
Python擁有便攜性和通用性,適用於多種場景,同時具有全球通用性。Python在科技製造業、資料分析、人工智慧等領域有廣泛應用,對於理工科背景者而言有獨特的優勢。透過在線課程、自學書籍、實作專案,以及參與社群和開源專案,理工背景者可以達成從轉職進入Python程式領域的目標。
Thumbnail
Python轉職的三大階段包括基礎學習和建立作品集,再到打造出色的面試履歷。從具體目標設定到實際操作和團隊協作,都是成功的關鍵。建立多元且有深度的作品集,展示技術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實力,能夠大幅提升面試成功率。透過不斷學習並優化自己的思維,可以發現更多職業機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台灣的經濟狀況和職場現象,指出科技、金融、醫療等少數產業賺錢多數流向老闆,文組工作者薪資較低。文章建議文組人應考慮轉職至科技業,並非只能當工程師,而是應該探索科技業內的行銷、人資、營運等職位,利用可轉換技能,從而提升薪酬和職涯發展機會。
Thumbnail
最近這十幾年是大資訊時代,文組科系學生名額逐漸減少,而電機工程系、資料工程系、資訊管理系、資料科學系等學生名額則逐年增加。就算念了文組科系,也有很多學生畢業後跨考資工所、資管所。不想繼續升學的,則是在畢業後,選擇去資策會、巨匠、恆逸等補習班開啟轉職之路。
Thumbnail
這幾年,文組常在網路上當稻草人,受到不同的砲火攻擊與諷刺,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文組畢業生普遍薪資不理想,能年薪百萬的文組寥寥無幾。甚至別說年薪百萬,年薪超過80萬都有得拼。文組在社會上受挫後,常選擇的轉職路線就是進入公家體系,凡人如我,當然也不例外。
Thumbnail
每到學期的結束,學術圈的朋友見面總是會不約而同地聊起求職、找工作、論文、paper等等的壓力。作為文組PHD的大叔過來人,跟朋友聊到他們即將面臨的求職壓力,或是根本看不太到未來的學術就業市場前景,總是會讓自己重新想想,如果,只剩下工程師的工作賺錢,那文組的訓練又有什麼意義呢?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不過回到當代的厭世,政大人的焦慮或許也與近年的AI崛起,文組沒落的討論有關。對此大謙卻反問『我們文組有興盛過嗎?』另外他也觀察到出社會後會發現高收入的族群通常是創業家,而創業所要具備的行銷管理、法律知識、人脈建立反而是文組人更具優勢。
Thumbnail
在本篇文章點會以我的觀點和歷程來描述透過Python轉職過程、轉職後的工作選項和薪資狀況,並分享我知道的進修機構和學習單位,提供讀者參考。
Thumbnail
Python擁有便攜性和通用性,適用於多種場景,同時具有全球通用性。Python在科技製造業、資料分析、人工智慧等領域有廣泛應用,對於理工科背景者而言有獨特的優勢。透過在線課程、自學書籍、實作專案,以及參與社群和開源專案,理工背景者可以達成從轉職進入Python程式領域的目標。
Thumbnail
Python轉職的三大階段包括基礎學習和建立作品集,再到打造出色的面試履歷。從具體目標設定到實際操作和團隊協作,都是成功的關鍵。建立多元且有深度的作品集,展示技術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實力,能夠大幅提升面試成功率。透過不斷學習並優化自己的思維,可以發現更多職業機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台灣的經濟狀況和職場現象,指出科技、金融、醫療等少數產業賺錢多數流向老闆,文組工作者薪資較低。文章建議文組人應考慮轉職至科技業,並非只能當工程師,而是應該探索科技業內的行銷、人資、營運等職位,利用可轉換技能,從而提升薪酬和職涯發展機會。
Thumbnail
最近這十幾年是大資訊時代,文組科系學生名額逐漸減少,而電機工程系、資料工程系、資訊管理系、資料科學系等學生名額則逐年增加。就算念了文組科系,也有很多學生畢業後跨考資工所、資管所。不想繼續升學的,則是在畢業後,選擇去資策會、巨匠、恆逸等補習班開啟轉職之路。
Thumbnail
這幾年,文組常在網路上當稻草人,受到不同的砲火攻擊與諷刺,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文組畢業生普遍薪資不理想,能年薪百萬的文組寥寥無幾。甚至別說年薪百萬,年薪超過80萬都有得拼。文組在社會上受挫後,常選擇的轉職路線就是進入公家體系,凡人如我,當然也不例外。
Thumbnail
每到學期的結束,學術圈的朋友見面總是會不約而同地聊起求職、找工作、論文、paper等等的壓力。作為文組PHD的大叔過來人,跟朋友聊到他們即將面臨的求職壓力,或是根本看不太到未來的學術就業市場前景,總是會讓自己重新想想,如果,只剩下工程師的工作賺錢,那文組的訓練又有什麼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