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接觸卡片盒筆記到現在,大約兩年多的時間。這段時間最大的收穫是,其實使用哪個軟體都無所謂,最重要的是時常思考自己關心的問題是什麼,以及所讀到的東西可以如何作為探索未知的起點。
卡片盒筆記的操作其實很樸素。在我看來,盧曼在整套流程中使用的技巧,只有兩個:其一,連續的編碼;其二,超連結。關於後者,是以關鍵字索引卡、主題式索引卡、筆記中標示其它卡片編號等方式來實現。
雖然,卡片盒筆記看起來似乎很複雜,但若仔細地想清楚,它的各種技巧都是為了刺激思考。有了思考,自然而然地就會有需要拿幾個技巧來編織知識網絡。
很多筆記軟體多半著重在設計如何篩選、呈現資料,但這是否對於促進思考有幫助,我持保留的態度。思考的品質仍取決於自己的大腦,工具必須輔助思考才有意義。盧曼沒有筆記軟體,但卻照樣有驚人的學術產能。
即便AI工具百花齊放,但它依舊不能取代我們的思考。我不認為讓AI來摘要文章或書籍是好的學習方式,因為它沒有讓我們真實地進入文章或書籍的脈絡,也沒有藉著與作者的文字互動而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路徑。
如何善用工具,讓工具強化我們的思考,這才是有意義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