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是社會最重要的能力,每個時期的哲學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抨擊當時的價值觀,建立起新時代的意義,為個人生存與社會理想建構思考的立足點。
哲學家懷疑世界的存在、質疑人生的意義,追求自由、渴望幸福,試圖「解放」加諸在人類身上的禁錮。
僅將哲學大師的主張背誦得滾瓜爛熟,也不會讓人生更幸福,應當放眼未來,運用思辨的力量,激勵自己與鼓舞他人。
終極真理的探索:
尼采【永劫回歸】──比死亡還可怕的虛無主義,不停重複人生,毫無意義。
笛卡兒【我思故我在】──唯一無法懷疑的事實,就是我正在懷疑。
休姆【獲得經驗的機器】──「正確」是一種由經驗產生的觀念。
康德【物自體】──人類無法直觸真正的世界,人類與世界的連結必須經過轉換裝置。
黑格爾【真理是整體】──世界的一切都是自我,主/客觀合而為一,成為真理。
齊克果【致死的疾病】──「絕望」是一直持續到死亡的疾病。
沙特【存在先於本質】──萬物在意義出現前已經存在,意義由人類賦予。
李維史陀【隱藏的結構】──世界隱藏特定規則,找出規則就能看清世界。
維根斯坦【語言遊戲】──哲學的結構就是語言,語言的意義取決於使用規範。
德希達【解構】──從文本出發,持續發展無窮盡的解釋。
布希亞【符號消費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不致崩解,每個人都在為產品賦予意識形態,滿足他人的消費欲。
1.哲學的基本邏輯為「質疑固有事物」→「發現新觀點」→「建立新價值」,目的是協助人們克服「價值觀瓦解」時的心靈困境。
2.演繹法:就某前提為出發點進行思考,推導出新結論。
3.歸納法:從觀察的現象中找出共通點,推導暫定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