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黑海北部三趾馬動物群之飲食轉變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中新世(約2300萬至530萬年前)是目前地球上最後一個的溫暖時期,自中新世晚期開始經過上新世(約530萬至260萬年前)直到更新世的冰河時期(約260萬年前至現在尚未結束)這段時間地球的年均溫幾乎都在下降中,因此對中新世時期生態的研究可以有效銜接地球自溫暖時期到現代這段期間的生物演化過程。 在這次研究中,研究團隊重點分析存在於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黑海北部的三趾馬動物群 hipparion fauna 中各類哺乳類動物的飲食習性,以此來了解現代哺乳動物群與當時哺乳動物群的飲食差異在哪。 在中新世中期之前,全球的溫暖環境以及雨量充沛的氣候滋養著東歐地區的森林,使得當地有著極為多樣且廣泛的森林系統。當時東歐存在的是安琪馬動物群 Anchitherium fauna 。然而隨著時間進入中新世中晚期,全球氣溫開始降低,降雨量也在日漸縮減,東歐大片的森林逐漸被分割,草原逐漸取代森林,安琪馬動物群也開始消退。到了中新世晚期森林已經退縮到僅限於河谷周圍,其餘地方則成為與現今東非大草原類似的稀樹草原,與此同時三趾馬動物群取代安琪馬動物群成為黑海北部的主宰。 基於當時的環境以及三趾馬動物群中植食動物牙齒的型態,學界普遍認為三趾馬動物群的植食動物應當以食草,或至少是食草食葉混合型食性為主。但本次的研究團隊認為一切應該還是要有更多詳細的分析來進行驗證才能得出一個準確的結論,因此研究團隊從動物群中挑選出一些代表動物的牙齒,針對其磨損程度進行分析以得到更完善的結果。

分析過程

研究團隊分別從摩爾多瓦的Tudorovo與Cioburciu 1 和烏克蘭敖德薩的Grebeniki,三個化石點採集化石進行比對。

三趾馬化石 圖源:PePeEfe

三趾馬化石 圖源:PePeEfe

其中包含馬科三趾馬屬的兩個物種 Hipparion veraeHipparion tudorovense

大唇犀化石 圖源:laikayiu

大唇犀化石 圖源:laikayiu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181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2024古生物新研究(付費)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對古生物了解多少呢?在進入這個領域之前這裡提供古生物學的基本認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白堊紀晚期由於海平面較現代高的多,因此地勢相對較低的歐洲在當時被海洋分割成擁有無數島嶼的群島,而這樣的環境也讓歐洲形成獨特的生態系,由於島嶼生態系通常受到生存環境狹小、資源有限等因素的限制,所以體型較大的動物往往會衍生出較小的體型來適應環境這種現象被稱為島嶼侏儒化。 比如台灣黑熊就比大陸上的亞洲黑
羽毛是現代鳥類飛行以及保暖的關鍵,這樣的結構目前我們已經在鳥類的古代近親,多種非鳥恐龍身上發現,除此之外甚至是遠親翼龍身上亦有羽毛,在這些生物上羽毛展現出多種多樣的形態,有結構單純的絨羽,也有展現出複雜形式的飛羽,而在這些羽毛形態中,正羽的演化非常關鍵,後來的飛羽以及尾羽等都是正羽的其中一類。
海豚類 Delphinida 是現存鯨下目 Cetacea(包含所有鯨魚跟海豚)當中最繁盛的族群,其比例將近鯨下目物種一半(我自己統計的結果撇除掉有爭議物種,現存的90個物種當中有44種屬於海豚類)關於海豚類能夠如此繁盛的原因似乎與海豚類早期的成員肯氏海豚屬 Kentriodon(被認為可能是現生海
最早的維管束植物出現於約4億2千萬年前的志留紀晚期,而具有木質結構的樹則大約至3億8千萬年前的泥盆紀中晚期演化出來。泥盆紀中晚期存在的古代蕨類有瓦蒂薩屬(Wattieza)、古蕨屬(Archaeopteris)、蘆葉屬(Calamophyton)等等,高度都不亞於現今的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的木本物
蘭斯矮暴龍 Nanotyrannus lancensis ,命名於1988年,是一種相對於暴龍而言,體型偏小的暴龍科成員,而這也是其“矮”暴龍的得名由來,其體長約5公尺多,體重在一至二噸之間。 儘管從體型與一些形態上的細節看,矮暴龍都與暴龍都有一定差距,但矮暴龍是否有效的爭論卻從未停止。這主要
化石庫是留存豐富生物化石的沉積岩床,也時常保有動物的軟組織化石,由於生物物種豐富,因此可以窺探該地區當時的古生物生態系。現今所發現的寒武紀至奧陶紀化石庫幾乎都是當時熱帶與溫帶氣候的區域,而古生代早期極圈以內的化石庫出土甚少,因此到此我們對於寒武紀—奧陶紀的極圈生物生態瞭解不多。
白堊紀晚期由於海平面較現代高的多,因此地勢相對較低的歐洲在當時被海洋分割成擁有無數島嶼的群島,而這樣的環境也讓歐洲形成獨特的生態系,由於島嶼生態系通常受到生存環境狹小、資源有限等因素的限制,所以體型較大的動物往往會衍生出較小的體型來適應環境這種現象被稱為島嶼侏儒化。 比如台灣黑熊就比大陸上的亞洲黑
羽毛是現代鳥類飛行以及保暖的關鍵,這樣的結構目前我們已經在鳥類的古代近親,多種非鳥恐龍身上發現,除此之外甚至是遠親翼龍身上亦有羽毛,在這些生物上羽毛展現出多種多樣的形態,有結構單純的絨羽,也有展現出複雜形式的飛羽,而在這些羽毛形態中,正羽的演化非常關鍵,後來的飛羽以及尾羽等都是正羽的其中一類。
海豚類 Delphinida 是現存鯨下目 Cetacea(包含所有鯨魚跟海豚)當中最繁盛的族群,其比例將近鯨下目物種一半(我自己統計的結果撇除掉有爭議物種,現存的90個物種當中有44種屬於海豚類)關於海豚類能夠如此繁盛的原因似乎與海豚類早期的成員肯氏海豚屬 Kentriodon(被認為可能是現生海
最早的維管束植物出現於約4億2千萬年前的志留紀晚期,而具有木質結構的樹則大約至3億8千萬年前的泥盆紀中晚期演化出來。泥盆紀中晚期存在的古代蕨類有瓦蒂薩屬(Wattieza)、古蕨屬(Archaeopteris)、蘆葉屬(Calamophyton)等等,高度都不亞於現今的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的木本物
蘭斯矮暴龍 Nanotyrannus lancensis ,命名於1988年,是一種相對於暴龍而言,體型偏小的暴龍科成員,而這也是其“矮”暴龍的得名由來,其體長約5公尺多,體重在一至二噸之間。 儘管從體型與一些形態上的細節看,矮暴龍都與暴龍都有一定差距,但矮暴龍是否有效的爭論卻從未停止。這主要
化石庫是留存豐富生物化石的沉積岩床,也時常保有動物的軟組織化石,由於生物物種豐富,因此可以窺探該地區當時的古生物生態系。現今所發現的寒武紀至奧陶紀化石庫幾乎都是當時熱帶與溫帶氣候的區域,而古生代早期極圈以內的化石庫出土甚少,因此到此我們對於寒武紀—奧陶紀的極圈生物生態瞭解不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那龐大生物的整個身軀,幾乎都在羽翼的包裹之下,只露出了兩隻灰色的,尖尖的耳朵,以及兩支帶著長長指甲的下肢。並不像人類的足部,看那形狀,與手掌相類似,也就是猿猴類下肢的樣子。
Thumbnail
早在19世紀末,科學家就開始探索前寒武紀(寒武紀以前)生命的存在,首次埃迪卡拉紀的化石描述也可追溯到那個時期,但當時的發現並未引起廣泛關注,許多古生物學家不願接受前寒武紀存在大型
Thumbnail
那是悠久悠久以前,比猿猴進化為人類還要更加久遠的以前。   曾有一個古老的大陸存於世間。   某日,天上掉落一顆火種,在大陸貧瘠的土壤上奇蹟般地生根發芽。   於是一切就是從小小的根系開始的。   那枚火種不停地向外探索與擴張,長出厚莖與尖刺。   接著——   隨著時光
Thumbnail
正式宣布:明天開始進入冰河時期,凌晨00:00起準時開始。 而5000年後,你覺得世界上物種多數會長什麼樣子?
Thumbnail
《猩球崛起》系列以科幻主題探討人類與自然的互動關係,並在第四集《猩球崛起:王國誕生》開啟第二階段的三部曲,引發觀眾好奇接下來的故事發展。透過剖析猩猩文明的進展、人類消失後的自然環境、以及《王國誕生》的故事情節,呈現了該系列作品對於科技、哲學、宗教、自然的深刻思考。
就像大地母親接納所有生物一般,請人類存著對萬物包容的心吧!這世界上存在著形形色色各自不同特色的生物,而我們可以做的是包容一切與我們不同的物種,甚至是同物種的不同個體。尊重他人的不同,尊重他人的思想,尊重他人的行為。唯有如此,其他個體也才能尊重我們,而這個世界也才能呈現多彩多姿的樣貌。 每個不同的個
Thumbnail
尾巴對於許多脊椎動物在行動上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靈長類也不例外。猴子在樹上攀爬時仰賴尾巴提供平衡,有的甚至將尾巴作為第五肢捉住樹枝或食物。人猿總科(包含長臂猿、猩猩、人類等)自2千5百萬年前與舊世界猴分道揚鑣時起就失去了這條尾巴......
Thumbnail
來養一只龍龍陪伴活個半世紀 守宮~是可以活到40歲 活化石 鱷類與鳥類的關係更親近 現代爬行動物棲息於每個大陸養爬蟲類好處:
Thumbnail
北歐神話與維京人的英雄傳奇,至今仍不斷於遊戲、文學中反覆再現;之所以千年不衰,除了故事經典、深刻之外,修辭、暗喻的手法亦是一大看點。動物們當然也難逃「被修飾」的命運。異教人會分享 10 種動物的古北歐語名,養寵物的各位,也殼蟻用來為家裡寶貝取個匿名喲!
Thumbnail
四足動物的四肢是脊椎動物演化到陸地上的決定性特徵,然而這樣的重要衍徵在某些物種上又逐漸消失,配合演化出細長的體軀,改用爬行取代行走。現存的有鱗目動物中有超過六十種各自獨立演化出四肢縮小甚至消失的支系,如蛇亞目、蛇蜥科、鱗腳蜥科、雙足蜥科、蠕蜥科、石龍子科、南非草蜥屬、蚓蜥類等,此外某些兩棲動物如
Thumbnail
那龐大生物的整個身軀,幾乎都在羽翼的包裹之下,只露出了兩隻灰色的,尖尖的耳朵,以及兩支帶著長長指甲的下肢。並不像人類的足部,看那形狀,與手掌相類似,也就是猿猴類下肢的樣子。
Thumbnail
早在19世紀末,科學家就開始探索前寒武紀(寒武紀以前)生命的存在,首次埃迪卡拉紀的化石描述也可追溯到那個時期,但當時的發現並未引起廣泛關注,許多古生物學家不願接受前寒武紀存在大型
Thumbnail
那是悠久悠久以前,比猿猴進化為人類還要更加久遠的以前。   曾有一個古老的大陸存於世間。   某日,天上掉落一顆火種,在大陸貧瘠的土壤上奇蹟般地生根發芽。   於是一切就是從小小的根系開始的。   那枚火種不停地向外探索與擴張,長出厚莖與尖刺。   接著——   隨著時光
Thumbnail
正式宣布:明天開始進入冰河時期,凌晨00:00起準時開始。 而5000年後,你覺得世界上物種多數會長什麼樣子?
Thumbnail
《猩球崛起》系列以科幻主題探討人類與自然的互動關係,並在第四集《猩球崛起:王國誕生》開啟第二階段的三部曲,引發觀眾好奇接下來的故事發展。透過剖析猩猩文明的進展、人類消失後的自然環境、以及《王國誕生》的故事情節,呈現了該系列作品對於科技、哲學、宗教、自然的深刻思考。
就像大地母親接納所有生物一般,請人類存著對萬物包容的心吧!這世界上存在著形形色色各自不同特色的生物,而我們可以做的是包容一切與我們不同的物種,甚至是同物種的不同個體。尊重他人的不同,尊重他人的思想,尊重他人的行為。唯有如此,其他個體也才能尊重我們,而這個世界也才能呈現多彩多姿的樣貌。 每個不同的個
Thumbnail
尾巴對於許多脊椎動物在行動上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靈長類也不例外。猴子在樹上攀爬時仰賴尾巴提供平衡,有的甚至將尾巴作為第五肢捉住樹枝或食物。人猿總科(包含長臂猿、猩猩、人類等)自2千5百萬年前與舊世界猴分道揚鑣時起就失去了這條尾巴......
Thumbnail
來養一只龍龍陪伴活個半世紀 守宮~是可以活到40歲 活化石 鱷類與鳥類的關係更親近 現代爬行動物棲息於每個大陸養爬蟲類好處:
Thumbnail
北歐神話與維京人的英雄傳奇,至今仍不斷於遊戲、文學中反覆再現;之所以千年不衰,除了故事經典、深刻之外,修辭、暗喻的手法亦是一大看點。動物們當然也難逃「被修飾」的命運。異教人會分享 10 種動物的古北歐語名,養寵物的各位,也殼蟻用來為家裡寶貝取個匿名喲!
Thumbnail
四足動物的四肢是脊椎動物演化到陸地上的決定性特徵,然而這樣的重要衍徵在某些物種上又逐漸消失,配合演化出細長的體軀,改用爬行取代行走。現存的有鱗目動物中有超過六十種各自獨立演化出四肢縮小甚至消失的支系,如蛇亞目、蛇蜥科、鱗腳蜥科、雙足蜥科、蠕蜥科、石龍子科、南非草蜥屬、蚓蜥類等,此外某些兩棲動物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