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句話時,把「心」說得如此有說服力。讓我想到一則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打坐像什麼?
有一天佛印禪師看到蘇東坡在打坐
蘇問佛印禪師:我打坐像什麼?
佛印禪師:像一尊菩薩
過了幾天,蘇東坡看到佛印禪師在打坐
佛印禪師:你覺得我打坐像什麼?
蘇東坡回答說:像一坨牛屎
回家很得意地跟妹妹說結果
妹妹說:哥你輸了,因為佛印禪師心中有菩蕯,但你心中只有牛屎
看完之後,是否覺得與「境無好醜,因心有」,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一件事情,「心」就有不同反應,也在於他們內心層次的不同,有道理就留存,沒道理就放下,而非滯留在事物的表相上。
當給人家一句好話,其實說這句話的人,本身他已經先得到了花的芬芳,如冬天陽光非常溫暖;一句不好的話,外在自己難免怨懟不滿或誤會衝突,內在起煩惱自怨自艾,傷身又傷人,其害無窮。
我的眼睛也是喜歡看漂亮的、賞心悅目的;不愛不好看的。也就是說「心」遇到境界時,合我意的就會開心、喜歡、愛取,做什麼事都是順眼的;不合我意的,不論看到什麼、遇到什麼,都會覺得不舒服、不對勁,做什麼事都不滿意。
也因為常常這樣習慣了,「心」也就起了「分別」,當事情發生了,就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反應,我們又會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是逃避?發洩?壓抑?還是勇敢面對?
事情不管好與壞,我們都會先預設自己主觀意見,實際上它還是它,從來沒變過。
例如:前幾天下班,天很早就暗下來,我騎著摩托車在馬路迅速穿梭,回到家發現我的褲子被燙了一個小洞,心裡就抱怨著是哪個不長眼的人抽煙,煙蒂燙到我的褲子了。遇到這類不開心的事情,誰也不能保持冷靜,畢竟我不是聖人。
當心情平復後,心想那個小洞會不會是我停車時,被自己摩托車的引擎燙到的呢?突然發現自己也是稍微受到一點傷害就一味地認為是別人造成的,就會憤怒丶發火丶鬧情緒,其實傷害的往往是自己本能的弱點。
這就是事情本來的樣子,只是我的「心」看的角度不同,是因為都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測,這個揣測就是「在意」,覺得自己的觀點才是對的。若我用學習的態度去看待這件事,只要心靜,就能看透事情的本然。當意見相左時,並非逆來順受,心浮動時,先冷靜,不做任何決定,不說任何話,想想發火後的結果會如何?對事情實質有幫助嗎?應該試圖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經一事長一智,人生有時也是個選擇題,每個人都捏造很多的想法在心中,可能會覺得有些事情,要說清楚會比較好;但有些事,是不說清楚比較好,沒說清楚,彼此間還能夠互相包容,達到一定的默契,讓時間慢慢的淡化,我認為這是最好的方式。
但總而言之,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境界,你心正,方向很清楚,掌握你的心,你就掌握整個外境,「境隨心轉」,就能得自在。而心境好壞的轉變,其主宰在於自己而不在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