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5|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你知道用來講解「八二法則」和「長尾效應」的圖,其實是一樣的嗎?

raw-image


你知道用來講解「八二法則」和「長尾效應」的圖,其實是一樣的嗎?實際看過這兩個理論圖表的人,應該都能發現。


它們都算是對「幂律分布」的闡釋。重要的是,我們該用哪一種?


雙十一後,我跟一些朋友碰面。幾個經營SKU較多的朋友分享,雙十一他們清掉了一批長年不動的庫存,而且多半是用送的方式。

這些被出清的商品幾乎都不是公司自有的,都是向別人採購後上架的商品。很多當初是當作引流品,或是希望能搭配主力商品來提高客單價的加購品。但通常是一批進來後,先快速賣掉一部分,剩下的就滯銷了。

有位SKU超過百項、主要經營蝦皮賣場的朋友說,如果撇除年度幾個大檔期,日常有在銷售的商品,真的只佔了10%到20%。問他公司為何這樣運營,他說老闆對產品佈局有一些想法,大概就是一站購足、長尾效應、引流爆品這些常見關鍵詞的綜合概念。


從長尾效應回顧


聽到「長尾效應」我突然湧現一股懷舊情緒。這是我還在北商讀企業管理系的時候,老師在課堂上講過的商業概念。這個概念基於網路「無限貨架」理論,由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2004年提出,主要描述數位時代下商品銷售與需求的「新」特徵。這裡的「新」是打引號的,因為是2004年的「新」。


理論的概念,是相對於傳統的實體零售店提出的。網路商店有無限的貨架空間,而且可以將倉庫設在偏遠地區,降低倉儲成本。所以,除了基本的熱銷品外,商店也可以靠大量的冷門品來獲得可觀的營業收入。甚至像 Netflix 這種純數位產品的服務商,實體倉儲成本近乎為零。商品只要付出一次開發費用,多賣一份的邊際成本就非常低。在這樣的前提下,一些冷門戲劇雖然受眾較小,但只要累積的觀眾數量足夠,也可以製作。


聽起來很有道理無奈臣妾做不到

道理是沒錯的,剛開始做電子商務品牌的時候,我也一直被蝦皮客戶經理提醒。他建議我們至少要把商店品項擴增到50項,說這樣我們才能升級成商城(事後證明,只要有營業額,就算只有個位數品項也是可以開商城的)

除了蝦皮客戶經理外,四年前我接觸的很多行業講師、前輩也都跟我提到類似的概念。其中的幾個重點是「引流商品」以及「加購高利潤品」。當他們講這些概念的時候,我腦中首先浮現的就是「長尾效應」。一度我還真的在台灣到處找中大盤商尋價,希望豐富我們公司的賣場。

但實際情況是,台灣電商市場削價競爭很嚴重。中大盤商能提供的貨品,基本上各平台都已經鋪滿了。你選來作為利潤品的東西,有的人可能把它當引流品,用超低毛利在賣。那你也只能跟著把它當引流品來用。就算直接從國外進口,台灣賣家的找貨能力非常驚人,要從中賺到合理的毛利,其實很不容易。

因為初期擁有的資本實在太少,在做完自有品牌產品的開發後,就沒什麼額外空間了。所以,我們在四年多前稍微考慮過這件事,隨後就放棄了。


道理還是那個道理只是不是你的道理

近年來,出於焦慮,我還是上了不少電商課程。一直到今年初,都還是有很多人在鼓吹由長尾效應延伸出來的諸多見解。但根據實際觀察,我覺得道理的確是這個道理,但那不是大部分台灣電商人的道理。

如果你有在注意,其實可以發現,不論是MOMO、蝦皮還是酷澎,只要它是一個有雄心的電子商務綜合平台,他們都在努力消弭平台內不同商家的界線。尤其是蝦皮,這兩年狂建各種取貨點,免運券大量發放。除了給消費者優惠外,蝦皮也一直在推給商家各種誘因,希望商家能參與他們的店到店取貨活動。

為什麼要這麼做?我猜,他們是在消除消費者覺得自己必須在單一賣場買足所有東西的理由。對蝦皮最理想的情況是:我有消費需求→我搜尋→我加入購物車→我結帳。這是一條購物流程線,我今天想買一個東西就走一遍,想買兩個就走兩遍一起結帳,不用多想。平台不想看到的是,你在A賣家這邊加了一個引流品,然後跑進去該賣場瞎逛半天,最後湊不到免運而棄單。最理想的就是,消費者看到什麼無腦加車,最後無腦結帳就好。

所以,你的長尾不是你的效應啊!在蝦皮大量免運券、運費優惠的加持下,消費者是可以只取你的引流品,忽略你賣場中的其他東西。大量相同商品的,就挑便宜的那家。最後,賣場裡面在跑的還是那幾個品項。要不是你的獨家品,就是你因為某種機緣拿到的搜尋優勢品。

長尾確實在發揮作用,但不是作用在大部分的電商企業中,而是集中作用在幾間通路巨獸之內。在雷龍的長尾裡面,自己還想要做長尾是矛盾的。

這其實很合理,一般企業在市場中頂多就是小狗、小貓般的規模,那尾巴能有多長?長尾是人家雷龍的專利。所以,小貓如我,在先天條件上就不能選擇這些策略。但這些策略又如此吸引我,每隔半年到一年,我就會重新猶豫一次。原因我想就跟所有貓咪都覺得自己是雄獅一樣,就是常見的膨脹心態,不小心覺得自己很厲害導致的吧。


小貓的好處就是轉身還算快

今年雙十一,業績比預期的好不少,大概是我預期的快要三倍,可能是今年優惠給的力度都不高吧。但代價是,雙十一檔期前後業績慘淡。昨天業績更是與氣溫連動,出現了全年最低點。慶幸的是,本次雙十一我們沒有像前三年那樣做流血大特價,雖然跟前兩年雙十一相比業績是下滑的,但利潤是很實在的。

並不是我們苛待消費者,而是今年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其他環節做優化。我們整併了產品組合,優化了寄送的物流紙箱尺寸,精算了物流重量配置。我們今年讓每一筆訂單的物流材積(重量和體積)都接近該收費區間的上限,讓物流費用的效能達到90%左右的利用率。

更高的物流利用率,換來的就是我能讓利消費者的空間。所以,今年我們做了幾波常態的售價下調。讓消費者單次消費能購買更多商品,單筆客單價略為上升,但獲得的商品變多。不僅物流成本被平攤降低,在倉儲進出或處理的人力需求也大減。整體而言,我們的淨利是略微上升的。大規模的包裝與物流箱調整,帶來許多成本,但換來的是更平穩的運轉,目前看來是值得的。希望明年這個優化可以持續帶來正向收益。

能做這樣的調整,事後檢討,我們發現是因為我們的產品線非常少。消費者在我們這邊購買的商品組合也相對單純,所以交易都是可預期的。而這個「少」,是出於很現實的考量,就是我的資本超小,只能支撐起個位數的品項。如果天降資本,我的想法也許就會不一樣了。所以,可以說我們公司因為資本限制,被迫要把手上寥寥無幾的商品變成八二法則中的「二」。


認清自己的生態位置

一樣面對「幂律分布」,該選擇哪一種詮釋,端看自己怎麼理解所處的生態位置。如果是資本巨獸,那條尾巴當然不能放過;但如果只是小貓一隻,尾巴太重就跳不起來了。

如果網路確實弭平了電子商務的邊界,讓所有電商商品彼此並列,那我想我們能做的就是把資源許可的產品做好,想辦法最佳化單次購買的所有效率,讓消費者可以無煩惱地按下結帳鈕。在講究低阻力的網路世界,刻意用免運、加價等各種組合拳,希望把消費者繞到毛利迷宮中,可能還是有用,但越來越多精明的消費者會轉身離去。

搞不好最後還會發現,教你這套的老師,原來背後有一批「引流品」想要出貨給你。你就是老師的尾巴啊。

今年民生消費電商都在打硬仗,期待明年會更好,希望你我都能熬過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