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看到《如何在黑暗房間找一隻黑貓》這書名覺得超妙,但完全摸不著頭緒。其實,這是來自一句西方杜撰的孔子名言:「天下最難的事情是在黑暗的房間裡找到一隻黑貓,尤其是在沒有貓的狀況下。」意思是,在開始「尋找」前,你最好先弄清楚自己想找的是什麼。如果不了解所尋之物的本質,就不可能找到它。
作者雅各.布拉克是色列人,早年從軍,曾擔任海軍中校。退伍後,他成為連續創業家,並成為以色列創投領域的先驅。從商界退下後,他又投身寫作和社會運動。在如此多彩的經歷中,他發現無論是軍事、商業或慈善,核心都離不開「人」,而人的本質是「人心」。因此,他想尋找的黑貓正是有關「人心」的種種。
書中,他分享了橫跨心理學、社會學、生物學等領域的研究,展開了一場精彩的黑貓(人心)探索之旅。以下想從幸福、偏誤和社會等三個面向,與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觀點。
首先,讓我們從「幸福」這個大哉問談起。
身為人,我們經常後悔,而遺憾往往是感到不幸福的主因。書中提到,後悔可分為兩類:
研究顯示,短期內,由行動造成的後悔比沒有行動更強烈。然而,長期來看,當受訪者被問到他們人生最大的遺憾時,幾乎所有人都提到自己未曾做過的事。澳洲的臨終關懷師布朗尼.維爾紀錄了臨終者最常見的五種遺憾:
從這些討論來看,或許行動才是擺脫後悔的解方。即便結果不盡人意,也比一再幻想自己「錯過了什麼」來得實在。而上述五種遺憾,正可以成為擺脫後悔的行動指南!
美國心理學家提姆.卡瑟發現,傾向用金錢或知名度來衡量自我價值的人,即便達成目標,自我實現感也偏低;反之,偏重自我發展或社區參與等內在價值的人,在實現目標後,會擁有更高的自我實現感。
「物質上的成功並不能帶來幸福」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正如布拉克所言:「即便我們都明白『財富不能保證幸福』這個道理,卻總得親身經歷,才能真正接受。」
幸好,即便認知上的改變不易,我們仍可依據研究,從行為上進行調整。書中建議,可以試著將時間多投資於以下事物:
許多時候,人們把事情搞砸,往往源自內心深處根植的各種「偏誤」。
研究發現,當我們被要求評估自己在合作關係或組織團隊中的表現時,往往會高估自己的貢獻。行為科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自我中心偏見」。
布拉克指出,自我中心偏見是導致衝突難以解決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會不自覺地用符合自己需求的方式來解讀資訊。一項研究顯示,在審判前被問及案件勝訴率的律師中,有 70% 認為自己更佔優勢,原因是他們更容易記住支持己方立場的細節,卻忽略不利於自身的資訊。
要減少這種偏見,最好的方式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如布拉克說的:
通常對立的一方也同樣是正確的,只是他們對資訊的解釋有所不同,就像我們一樣。
我們的記憶其實遠不如我們想像的可靠。茱莉亞.蕭和史蒂芬.波特曾進行一項研究,他們透過一系列訪談,將真實事件和虛構的童年事件混在一起描述給學生聽,讓學生相信自己曾有過竊盜或襲擊等犯罪行為。結果,竟有 70% 的學生詳細描述了那些實際上根本沒發生過的「犯罪經歷」。
這樣的虛假記憶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後果。一項研究探討了一起歹徒搶走錢包的案例,結果顯示,在 52 名目擊證人中,只有 7 人正確指認了歹徒,10 人未能識別任何嫌疑人,而最糟糕的是,有 35 人指認了無辜者。這類錯誤指認正是導致冤案的主因之一。
那麼,要如何避免虛假記憶的傷害呢?或許最好的辦法是時刻提醒自己:記憶並不牢靠,對自己的記憶保持質疑態度。
最後,來分享一些關於人與社會的有趣研究。
大家應該都有不小心做錯事而感到尷尬的經驗吧?雖然當下可能很難堪,但尷尬其實比你想像的更有價值。
社會學家厄文.高夫曼認為,尷尬意味著人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令人不悅,並對此感到後悔,同時承諾今後會遵守社會秩序。加州大學心理學博士生馬修.費恩柏格的研究則指出,尷尬是一種親社會行為的展現,代表一個人關心他人的感受,並希望避免傷害他人。
此外,許多尷尬的身體表現其實具有積極意義。荷蘭的一項研究虛構了一些社會違規情境(如因參加派對而錯過葬禮),並讓受試者觀看違規者的臉部照片。研究人員故意將 某些照片中的人物加入明顯的臉紅表現。結果顯示,受試者對臉紅的人更有好感,並認為他們更值得信賴。換言之,臉紅可以讓人更容易被原諒。所以,下次不小心做了糗事,就盡情尬起來吧,大家會諒解的(?)
競爭往往給人負面的印象。然而,競爭在人類社會上可能有著積極的意義。心理學家蓋文.基爾杜夫的研究發現,與「對手」的競爭關係能驅動雙方取得螺旋式上升的成就。
當然,競爭是一把雙面刃。人們有時為了取勝會採取不道德的行為。像牛頓就曾為了爭奪微積分的優先發明權而詆毀萊布尼茲。健康的心態或許是將競爭的目標聚焦於進步,而非單純的勝利。如書中說的:
愈有創造力,你的競爭對手就愈多。競爭愈激烈,你取得卓越成就的機會就越大。
這讓我想到了我最愛的網球選手費德勒與他的摯愛對手納達爾。這對絕代雙驕無疑是競爭帶來進步的最佳典範。
一開始以為這是本偏自我成長類的書。但讀到後面發現,它其實沒有那麼工具導向。許多研究都非常引人深思,但卻不一定有個明確的結論,告訴你該怎麼「用」。
像我就超喜歡〈冰冷的手,還是溫暖的心〉中,對於「我們如何形成對他人的看法」的探討。兩個研究結果甚至是反過來的。再如〈人生清單〉與〈站在巨人的肩膀〉中,談到人對清單還有排名的渴望,也相當有意思。對我來說,這本書帶來的更多是激發思考,而非提供答案。
此外,布拉克對人心的探索野心,絕不僅僅停留在個人的範疇。書中提到的許多研究都圍繞著人與人之間,或人與社會之間的互動。像〈我見過快樂的保守派〉一文中,針對自由派與保守派的平衡的概念就很妙,是我過去從未思考過的視角。
總之,這是一本非常能激發思考與靈感的書。每篇章節都可以獨立閱讀,隨意跳著看也沒問題。非常適合泡一壺茶,配個點心,悠悠地品讀,給自己一段沉澱與反思的時光。分享給大家!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