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險之書》:一場顛覆傳統教育觀念的思想之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raw-image

「為什麼要念書?」「為什麼要上學?」相信大家學生時應該都曾在心底哀號過吧(笑)。那麼,你有沒有想過,要是沒有任何規定與限制,你心目中理想的「學習」會是什麼樣子呢?這本《冒險之書》就是從這樣的問題出發,展開一場精彩的探索之旅。

學習本來應該是非常快樂的事,為什麼學校的教育卻如此無聊呢?人生本來應該充滿興奮與期待,為什麼卻總是活得如此不安呢?

作者孫泰藏是日本的連續創業家。書中,他帶著「為何要學習」的疑問出發,探索了教育的演變,再反思當前社會制度的弊端,最終理出他心中理想的學習藍圖。孫泰藏以隨筆的方式,漫遊古今思想家的觀點,深入探討「教育」的本質。閱讀時真的像是在「冒險」一般。接下來,就讓我們也來探險一下吧!

【現代教育的誕生】

既然要談學習,就必須要先了解當前教育制度是如何產生的。

小朋友要上學的「普及」教育概念,最早可能源自約翰.阿摩司.康米紐斯這位十七世紀的波希米亞哲學家。飽受戰亂所苦的他,認為唯有透過教育讓青少年正確地認識世界,才能理解人性美好,進而成為新社會的創造者,為世界亂象畫下休止符。他也因為這樣的理念被譽為近代教育學之父。

透過教育改變社會的願景雖然很美好,但該怎麼實踐呢?答案就是「學校」的誕生。

十八世紀時,英國教育家約瑟夫.蘭開斯特創立了一所學校,並使用他發明的「導生制」。這種制度會先按學力將學生分組(class),由先學會的學生擔任小老師,測試其他學生,合格者可晉升至下一級。這作法可說是班級制度的濫觴。

「小老師」教班上其他學生(截自《冒險之書》,原圖來自蘭開斯特所著的《英國的教育制度》)

「小老師」教班上其他學生(截自《冒險之書》,原圖來自蘭開斯特所著的《英國的教育制度》)

隨後,英國教育家塞謬爾.威爾德斯平開發出了一種叫做「畫廊法」的同步教學法,讓數十名學生坐在階梯上,集體向前方的教師學習。

畫廊法(截自《冒險之書》,原圖來自威爾德斯平所著的《青少年教育制度》)

畫廊法(截自《冒險之書》,原圖來自威爾德斯平所著的《青少年教育制度》)

1862 年,英國政府將這兩種教育體系結合,創立了學年制教學形式,將同齡孩子組成班級進行教學。沒錯,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學校」。康米紐斯希望所有人都能受教育的野望終於實現了!

【學校教育的問題】

學校雖然表面上實現了康米紐斯的願景,但這一制度卻逐漸成為學習「無趣」的根源。孫泰藏翻遍各種思想家的觀點,再加上他自己的反思,提到了幾個原因:

〔玩樂與學習被分開了〕

日本教育學家佐伯胖指出,學校讓人們把玩樂與學習分開了。如果你觀察那些還沒上學的「小小孩」,會發現他們總是在玩樂中學習成長。然而,一旦開始上學,這兩者之間的界限就越來越明顯。學習成為枯燥的「讀書」,而玩樂則淪為打發時間的單純娛樂。

〔被創造的「童年」〕

學校將小朋友視為特別的存在,認為需要透過上而下的教導,才能使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大人。然而,這種做法卻讓孩子失去了與大人共同學習的機會。其實在十八世紀前,人們七、八歲就會進入職場和大人一同工作,不會被視為需要教育的幼稚存在。法國歷史學家菲利浦.埃里耶斯甚至認為,「兒童」這個概念是隨著現代教育的興起才被「發明」的。

〔評價的陷阱〕

檢驗一個人學習成果最常見的方法就是考試,這也是學校定期舉辦測驗的原因。然而,孫泰藏認為,這樣的「評價」做法會削弱人們成長的可能性。明明學習本身是件快樂的事,很多人卻因為被成績否定,覺得自己沒有才能,結果就放棄了深入學習的機會。

〔基礎的神話〕

現在的教育很重視「基礎」,大家都說要先打好基礎,才能靈活地應用。然而,學習應該是很自由且個人的事情,每個人的路線可能都會很不一樣。孫泰藏認為,過度重視基礎等於把學習塞進一個框架裡,結果就是讓教育變得無聊透頂。

曾幾何時,到學校學習變成了無聊的代名詞?

【社會體制的推波】

除了教育制度,我們的社會也是造成學習「無趣化」的重要原因:

〔能力信仰〕

孫泰藏指出,當前社會存在一種嚴重的「能力信仰」,認為提升能力就能獲得幸福。

如此想法讓很多人產生「才能迷思」。大家不再因為覺得一件事好玩而學習,反而很容易受外在的評價影響,認為自己沒才能或資質,覺得努力再多也沒有用,最終放棄學習。與才能迷思相對的「努力就能提升能力迷思」。這想法看似正向,卻導致「強化」能力成了學習的唯一目的。於是乎,學習不再是為了探索與認識世界。學生與家長關心的只剩下成績有沒有輸給別人,學習因此淪為一種比較與競爭的漩渦。

〔菁英體系〕

能力信仰進一步催生了「菁英體系」。與貴族制不同,菁英體系強調平等,認為每個人都有機會通過教育往上爬。這想法看似正義,卻暗藏許多問題。

首先,菁英體系讓那些經過拼搏爬到頂端的人相信,他們的地位來自自己的努力與優秀;而底層的人則不得不接受自己能力不足、努力不夠,所以活該失敗。結果,贏家失去了對社會的同情,輸家則陷入自我否定。然而,許多對於「能力」評價往往只是結果論,人與人差距很大程度上源自偶然因素,例如出生在較好的社經環境中。

更糟糕的是,這種看似「平等」的體系反而讓社會更加不平等。菁英體系讓人們陷入無盡的比較與競爭,如孫泰藏所說:

我們一方面羨慕能力比自己好的人、輕視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一方面對自己能力與自己不相上下的人施加「不可以掉以輕心」的壓力。像這樣無時無刻、戰戰兢兢活在別人評價中的社會,實在太憋屈了。

他甚至直言,菁英體系非但無法讓人獲得幸福,反而會讓大家生活在一個普遍不快樂的社會。關於菁英體系的弊端,我大推《成功的反思》這本書,探討得非常透徹。

〔資本世界〕

與菁英體系綁定的是當前的資本世界。在資本主義的薰陶下,人們往往認為必須提升自身價值,才能獲取更多資本。這樣的想法讓許多人將自身的價值與「能讓別人在自己身上花多少錢」掛鉤,將自己視為一種商品。

這種思維使學校教育淪為工作服務的工具,學習不再是為了興趣,而是為了學習那些「有用」(白話點就是能賺錢)的知識。學習被貼上了價碼,人們開始相信某些科系更有價值,因而一窩蜂地報考;相反地,某些不被資本世界重視的領域則被鄙視,甚至認為在學習「無用的東西」。

資本世界讓人也被拿來用金錢定義

綜合以上,不難理解,如果學校只是為了這樣的價值觀服務,難怪教育怎樣都有趣不起來。許多人雖覺得上學無趣,卻又無可奈何,最終成為「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或該做什麼」的人,只能盲目地隨教育體制前行。

因此孫泰藏認為,真正要改變的,不是學校本身,而是我們每個人「對學校的期望和看法」。這讓我想到之前看網路上在 108 課綱的討論時,有人說:「只要社會觀念不改變,教改再怎麼改都沒有用。」與孫泰藏的觀點可說不謀而合。

【翻轉教育】

康米紐斯起初的美好願景,如今卻成為令許多人感到痛苦的巨獸。是時候該翻轉學習了!書中孫泰藏提出了一些新的想像:

〔重新定錨學習〕

  • 用「學育」取代教育
    孫泰藏認為,教育應該是一個胸懷開闊的活動。他提議將傳統強調「教導、培育」的教育轉變為「互相學習,互相成長」的「學育」。不分年齡,所有人都可以在討論中學習,彼此教學相長。
  • 擺脫基礎的束縛
    與其僵化地遵循「基礎到應用」的學習路線,孫泰藏覺得比較好的方式是讓每個人一開始都先透過自由地玩耍來學習。如果對某個領域產生興趣、想進一步了解時,再深入鑽研「自己認為是基礎的事物」就可以了。這樣的過程更自然,也更容易走進那個領域。
  • 以欣賞代替評價
    現行的評價制度往往會打擊人們學習的熱情。因此,孫泰藏主張以「欣賞」取代評價,不讓冷冰冰的評分抹煞學習的熱忱。透過尊重與感謝,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潛能才更有機會綻放。

〔擁抱「無用之用」〕

能力信仰使學習淪為競爭與比較,甚至催生了無法帶來幸福的菁英體系。要打破這種循環,最根本的就是改變學習必須「有用」的想法。

事實上,有用與無用沒有大家以為的那麼絕對。比方說,愛因斯坦在思索相對論時絕對也不是想它有什麼「用」,但這個思想卻影響了整個世界。換句話說,若以短視的眼光來評斷,迅速捨棄那些看似無用的事物,反而會失去許多創新的機會。

因此,孫泰藏認為我們應該擁抱「無用之用」的價值觀。世界上沒有真正無用的事物。與其追求有用,不如抱持著「世界萬物都會盤根錯節地影響,所以才會孕育出多采多姿的世界」的想法來探索。如此一來,學習不僅更有趣,也會更有「用」。

重新找回學習的玩心吧

【打造未來學校】

當前的教育旨在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使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公民。然而,所謂的「生存能力」往往只是為了服務資本主義社會。如果以這種目的來推動教育,最終只會導致無法帶來幸福的菁英體系。

更別說,在這個 AI 高歌猛進的時代,在不久的將來,恐怕會讓許多人引以為傲的「能力」相形見絀。如果繼續堅持能力信仰,只會使人們陷入無路可走的窘境。

因此,孫泰藏認為,未來的學校教育必須擺脫「培養生存能力」的思維。他建議從以下兩個問題重新思考教育的意義:

  1. 身為人類,如何好好生活?
  2. 什麼是公共利益?

如同前面提到的,現行的教育讓許多人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麼或應該做什麼。同時,菁英體系也加劇了社會競爭,導致社會越來越分裂。因此,孫泰藏認為,未來的教育應該要能幫助人們「好好生活」,並透過學習探索,創造一個「共好」的世界。

對此,他提出了「終生遊樂場」的概念。在他心目中,理想的學習場域應該要是一個「為了讓世界變得更好而聚在一起的探究者社群」。在這裡,大家可以盡情地玩,學習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並共同討論、創造和分享,一同發想如何讓世界變得更好!很喜歡書中的這段話:

我們只是巨大圓弧中極小破碎的一小段弧線。然而,正因是「破碎的弧線」才能匯集許多小小的弧線,集合眾人之力描繪出巨大的圓。

如孫泰藏所說,這才是教育和探索的本質,不是嗎?

題外話,孫泰藏在 2016 年時創辦了 VIVITA 這個非營利組織,以「全球共同體」的願景,發起許多具有社會使命的教育事業,可說是呼應了他在這本書的主張!

教育應該要回歸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初衷

【後記】

讀到最後會發現,這本書從探索學習意義出發,最後帶出的其實是關於人生目的與社會共好的反思。

透過這些探索,我們可以看見,很多令人生厭的制度其實都曾懷抱美好的初衷。如孫泰藏說的,許多想法在當時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我們停止思考,沒有深入理解他們為什麼會這麼想,只是盲目承襲,才導致一切朝向了不好的方向。一旦了解制度生成的背景,就能知道當前的一切並不是必然,而是可以重新思考和塑造的。

另外,這本書也讓我對經營自媒體有了一些新的反思。許多談職涯的書都會提到一個三圓交集圖,認為要找到「喜歡」、「擅長」與「社會需要」這三項的交集。過去我也覺得這說法很有道理,但現在想想,只做自己喜歡的事難道就不行嗎?一定要迎合社會對「成功」的定義,用外在的評價標準來追求「成果」的最大化嗎?關於這些,我也還在思索。

總之,這本書完全是標籤殺手,內容超級有料。不過,要說這本書最精華的地方,我覺得是最後那一頁的空白:

你的答案是什麼呢?(截自《冒險之書》)

你的答案是什麼呢?(截自《冒險之書》)

今天這篇文章是我與孫泰藏一同在書中遨遊冒險後所得出的心得與體會。邀請大家一起進入這本書,書寫屬於你自己的冒險之書吧!


raw-image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姆斯的閱讀空間
206會員
273內容數
分享讀書所感,期望藉由書寫梳理自己的思考,透過文字與他人產生交流。
姆斯的閱讀空間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會想讀這本《一次搞懂標點符號》,當然是為了增強自己寫文章時的標點使用技巧。這本書堪稱台灣標點符號領域的殿堂級經典,作者康文炳是資深的文字工作者,曾在記者與編輯領域打滾多年,現任《財訊》雙週刊資深副總編輯。當初在社群上看到一位追蹤的編輯推薦此書時,就記在心上,讀完果然收穫滿滿。
Thumbnail
2025/04/27
會想讀這本《一次搞懂標點符號》,當然是為了增強自己寫文章時的標點使用技巧。這本書堪稱台灣標點符號領域的殿堂級經典,作者康文炳是資深的文字工作者,曾在記者與編輯領域打滾多年,現任《財訊》雙週刊資深副總編輯。當初在社群上看到一位追蹤的編輯推薦此書時,就記在心上,讀完果然收穫滿滿。
Thumbnail
2025/03/30
你覺得自己很內向嗎?是否會羨慕那些外向、能輕鬆侃侃而談,並且能迅速與陌生人打成一片的「社交達人」呢?如果你有這些想法,那就一定要看看這本《安靜,就是力量》。你會發現,「內向」可能和你想得不一樣。
Thumbnail
2025/03/30
你覺得自己很內向嗎?是否會羨慕那些外向、能輕鬆侃侃而談,並且能迅速與陌生人打成一片的「社交達人」呢?如果你有這些想法,那就一定要看看這本《安靜,就是力量》。你會發現,「內向」可能和你想得不一樣。
Thumbnail
2025/03/02
這本《慢速工作力》是《深度工作力》作者卡爾.紐波特的新作。一看到此書上市就很期待,想知道他又會帶來什麼嶄新觀點。如書名闡述的,紐波特在書中提出了「慢」速工作的哲學,告訴你為什麼「慢慢來反而比較快」。某種程度上可說是「欲速則不達」的現代版寓言。
Thumbnail
2025/03/02
這本《慢速工作力》是《深度工作力》作者卡爾.紐波特的新作。一看到此書上市就很期待,想知道他又會帶來什麼嶄新觀點。如書名闡述的,紐波特在書中提出了「慢」速工作的哲學,告訴你為什麼「慢慢來反而比較快」。某種程度上可說是「欲速則不達」的現代版寓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乍聽之下很簡單,實則超難?別怕!這其實是有跡可循的!
Thumbnail
——乍聽之下很簡單,實則超難?別怕!這其實是有跡可循的!
Thumbnail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並不是一本可以照表抄課的工具書,也不是一本無來由推崇閱讀有多美好的傳教書。相反的,它是一本能夠激發讀者思考閱讀本質、發掘自己和閱讀之間的關係的作品,適合已經有閱讀習慣的讀者,與內心的自我對話來反思閱讀之於自己的意義。
Thumbnail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並不是一本可以照表抄課的工具書,也不是一本無來由推崇閱讀有多美好的傳教書。相反的,它是一本能夠激發讀者思考閱讀本質、發掘自己和閱讀之間的關係的作品,適合已經有閱讀習慣的讀者,與內心的自我對話來反思閱讀之於自己的意義。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閱讀和行走變得尤為重要。閱讀是智慧的積累,行走是閱歷的拓展。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遇過的事、見過的人,共同建構了你的人生格局。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閱讀和行走變得尤為重要。閱讀是智慧的積累,行走是閱歷的拓展。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遇過的事、見過的人,共同建構了你的人生格局。
Thumbnail
學習困難不僅只是認真不認真的問題,理解能力不足、難以專注、學習障礙、學習策略不好、缺乏動機、情緒壓力等等都有可能,需要對症才能下藥。
Thumbnail
學習困難不僅只是認真不認真的問題,理解能力不足、難以專注、學習障礙、學習策略不好、缺乏動機、情緒壓力等等都有可能,需要對症才能下藥。
Thumbnail
本書主要討論“學習”這個主題,介紹了學習者如何做好學習的全生命週期管理,讀完這本書,我想特別討論的有三點: 1. 學習有方法,但行動起來最重要 2. 不怕麻煩,弄清楚基本概念 3. 學以致用,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Thumbnail
本書主要討論“學習”這個主題,介紹了學習者如何做好學習的全生命週期管理,讀完這本書,我想特別討論的有三點: 1. 學習有方法,但行動起來最重要 2. 不怕麻煩,弄清楚基本概念 3. 學以致用,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Thumbnail
108課綱強調素養教育,素養與閱讀息息相關。文章介紹了作者對閱讀重要性的看法,以及他為青少年創辦閱讀場所的初衷。而他也反對將閱讀素養和考試掛鉤,認為閱讀應是一種單純的樂趣。該文章內容主要關注素養教育及閱讀。
Thumbnail
108課綱強調素養教育,素養與閱讀息息相關。文章介紹了作者對閱讀重要性的看法,以及他為青少年創辦閱讀場所的初衷。而他也反對將閱讀素養和考試掛鉤,認為閱讀應是一種單純的樂趣。該文章內容主要關注素養教育及閱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