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5|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國際秩序解體的根源:大分裂的歐巴馬時代?

raw-image

張登及(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2020/5/8 中國時報 版A10 

 

2004年歐巴馬以43歲之齡首戰直取伊利諾州參議員,尚未任滿即在2008年擊敗黨內資深對手希拉蕊與共和黨越戰老兵麥坎,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非裔總統。他當時的演說召喚「團結的美國」(united America)而非「黑人的、白人的、拉丁的、亞洲的美國」;種族和諧、進步價值和重返國際多邊主義似乎都水到渠成,卻有評論者認為,他從開始就注定失敗!

 

歐巴馬代表公眾對小布希的中東戰爭與錢尼、倫斯斐、阿米塔吉、伍夫維茲等人的好戰、陰謀論和單邊作風的厭倦。他的「希望、改變、超黨派」(hope, change, bipartisan)成為激動人心的號召,就職典禮更是萬人空巷。但是僅在當選之後沒有多久,2009年起被迫接手小布希時期遺留的席捲全美甚至全球的「次貸危機」,決定「挽救銀行」(金融業雖腐敗,但「大到不能倒」),就讓眾多支持者大失所望。次貸風暴也強化了各國民粹勢力反全球化、反建制(anti-establishment),與反多邊主義的趨勢,使民主黨在2010年輸掉眾議院。也就是2010年,足以綁架共和黨上層的新保守集團「茶黨」在眾院崛起。3年後,歐巴馬就不得不揚棄「超黨派」主軸而直接訴諸東西岸、中產階級、移民後裔、婦女、都會等「進步」選票。美國政治也從「希望、改變、超黨派」一步步走向「恐懼、憤怒與分裂」(fear, anger, divide),對國際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有關這段關鍵時期的歷史,今年一月疫情爆發前夕,美國公廣集團(PBS)著名紀錄片節目「前線」(Frontline)播出了上下兩集深度探索片:《美國大分裂:從歐巴馬到川普》以近230分鐘的篇幅,回顧兩位總統競選到執政發生的重大事件,還訪問了朝野現役和退休的政治家與著名評論家、學者,讓大家暢所欲言。對有意深入理解最近10年美國政治極化(polarization),甚至疫情橫掃全球後,川普政府對內與對外如何反擊的讀者,都是一個持平、全面的作品。

 

紀錄片中有兩個事件的分析令筆者印象特別深刻。第一個是2009年歐巴馬首度到兩院發表國情咨文時,南卡選出的眾議員威爾森公然打斷總統關於健保的主張並咆哮「你說謊!」。這事若發生在歐巴馬之前的總統,粗暴無禮的威爾森必被兩黨高層逼迫辭職。但此次他不僅毫髮無損,當天晚上立即募得支持者數百萬美元捐款,民主政治要求的尊重,無異掃地。再往深處去看,歐巴馬就職雖人山人海,眾多共和黨資深議員當天晚上卻缺席宴會,在華府近郊餐敘集議。據前眾議院議長金瑞契稱,當場大家已形成全面杯葛歐巴馬的共識。

 

另一件事涉及歐巴馬任內多起黑人被殺或被警察騷擾的要案。2012年12月他甫贏得連任,康涅迪克州一間小學發生血腥槍擊,20名兒童被殺,舉國悲憤、總統淚下。是時民主黨雖未控制眾院,但民調90%支持修法限制槍枝持有。歐巴馬特別委託副手拜登在眾院拉票,當時眾院共和黨籍議長也是溫和派,立法看似有望。但早已圖謀推倒共和黨上層的茶黨與擁槍派,透過新媒體和網路捲起民粹怒潮並混合大量假新聞,首先綁架了共和黨溫和派,最後更成功牽制民主黨內的保守派,使歐記限槍法案以5票之差落敗。

 

在眾多極右派(Alt-Right)媒體反歐大集結中,早期煽動反建制的前副總統候選人裴林(Sarah Palin),和後來川普團隊首席策略長斑農領導的布萊巴特新聞網(Breitbart News Network)與福斯新聞網的狂轟濫炸,甚至放任傳說康州槍擊事件純屬「虛構」、有色人種多為罪犯云云,實功不可沒。這些事件一方面導致2014年民主黨失去參眾兩院,與布萊巴特、福斯等右翼媒體關係密切的富豪川普也由此崛起。跛腳的歐巴馬最後索性不理國會,用總統權推動簽署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等重大政策,斑農等則直指歐黨為「暴政」,美國社會的分裂更加嚴重。

 

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大國尤其動見觀瞻。美國是自由國際秩序價值的支柱與燈塔;但充滿希望的2008年,竟只是秩序與價值加速衰敗的中場。歐巴馬雖然派軍擊斃了奧薩馬,懷疑、仇恨與分裂的陰霾始終不曾煙消雲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