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顆粒度:碩博士生的學術筆記別再亂抄了,試試紅藍黃良品吧!】

【筆記顆粒度:碩博士生的學術筆記別再亂抄了,試試紅藍黃良品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四年前,我剛開始用 Obsidian,聽到一個名詞叫「筆記顆粒度」。說真的,第一反應是:「這又是哪個在故弄玄虛的名詞?」但實際了解後發現,這真的是學術筆記的救星!


筆記顆粒度就是筆記的細分程度,簡單來說,就是筆記要分得剛剛好,不要又粗又亂,也不要碎到像渣渣,翻個資料跟地獄一樣。


▌紅藍黃良品:Obsidian 筆記顆粒度系統


因為我的學術筆記以前也是一團爛,後來就試著把「紅藍黃良品」這套系統用進來,學術筆記瞬間變得乾淨俐落,連找資料都變超爽快。


1. 紅色良品:資訊源 (Sources)


• 這是什麼?

就是把你看的文獻、報告完整記錄下來,像一座大雜燴的資料庫,先別管整理,至少要先收集齊全。

• 要怎麼做?

每篇文獻搞一份紅色良品筆記,把摘要、核心理論、數據圖表都記下來,段落直接抄沒關係,方便以後拆解用。

• 常見錯誤:

抄一堆後,過幾週再看:「咦,我當初為什麼要抄這個?背景忘了!」

所以,紅色良品記得附上文獻出處!拜託,這會救你一命。


2. 藍色良品:資訊塊 (Concept Blocks)


• 這是什麼?

把紅色良品裡的段落挑出來,針對重要概念整理成小塊筆記,方便細讀和分析。

• 要怎麼做?

假設你讀了一堆「神經網絡的收斂條件」,從紅色良品裡把相關段落提取出來,做成藍色良品,專注討論這個概念就好,記得每個資訊塊附來源!

• 常見錯誤:

藍色良品過細,結果筆記碎到像拼圖一樣,每個塊都孤零零,找起來超痛苦。

建議:一個筆記搞定一個概念,不要拆到每句話都是一篇筆記!


3. 黃色良品:關鍵字索引 (Keyword Index)


• 這是什麼?

黃色良品就是大腦的「連結神經元」,它串起所有藍色良品,讓不同文獻中對同一個概念的看法連結起來。

• 要怎麼做?

例如「神經網絡的收斂條件」這個關鍵字,你可以在黃色良品筆記裡串連 5 篇不同文獻的藍色良品筆記,快速比對各自的差異和貢獻。

• 常見錯誤:

黃色良品寫得像流水帳,串了一堆連結但沒重點,最後變成純粹的「連結工具人」。

重點:黃色良品是索引,不是資料倉庫,記得寫分析心得!


▌這套系統有多爽?

1. 紅色良品讓你資訊完整

• 不怕文獻找不到,也不怕漏抄重點。

2. 藍色良品讓你概念清楚

• 資訊整理乾淨,想法不會再像一團漿糊。

3. 黃色良品讓你知識串連

• 透過跨文獻比較,靈感爆棚,學術思路更清晰。


結語:筆記顆粒度是學術效率的核心

台灣碩博士的筆記狀況,一半以上都太亂!紅藍黃良品這套系統不只幫你整理筆記,還會讓你有「天啊,效率原來可以這麼高」的驚嘆。


試試看,Obsidian 沒這麼難,難的是改掉你亂抄筆記的壞習慣!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9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在捷運上看到男生書包插著康乃馨,讓我想起母親節的往事。從撿拾被丟棄的康乃馨,到父親過世前莫名其妙收到孫子獻上的母親節祝福!這些回憶溫馨動人。母親節不只是母親的節日,更是表達愛與感謝的日子。
如果沒有我母親,我今天便不會站在這裡。 如果大家有在網路追蹤一些作家,都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那便是:創作者來來去去,隨時都有人放下筆,永遠離開文壇。 而真的有在創作的小說家,感受就更是深刻了。寫一年,會發現身邊少了一兩個身影;寫十年,會發現身邊大半的人都不在了,就連我自己都換了一個筆名重新開始。
我從這次的創作反思中,再次解構了個人的寫作模式,並重新定義自己的內在運作。趁機將卡關與破解方法記錄下來,提醒自己即便寫作可以有技巧、有心法,還可以透過外在導師(寫作班、寫作書)提供的方法練習輸出內容,但是,也能夠透過自我覺察提煉出屬於自己的內在模式,再以具體的表達架構回應「我是誰」。
在捷運上看到男生書包插著康乃馨,讓我想起母親節的往事。從撿拾被丟棄的康乃馨,到父親過世前莫名其妙收到孫子獻上的母親節祝福!這些回憶溫馨動人。母親節不只是母親的節日,更是表達愛與感謝的日子。
如果沒有我母親,我今天便不會站在這裡。 如果大家有在網路追蹤一些作家,都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那便是:創作者來來去去,隨時都有人放下筆,永遠離開文壇。 而真的有在創作的小說家,感受就更是深刻了。寫一年,會發現身邊少了一兩個身影;寫十年,會發現身邊大半的人都不在了,就連我自己都換了一個筆名重新開始。
我從這次的創作反思中,再次解構了個人的寫作模式,並重新定義自己的內在運作。趁機將卡關與破解方法記錄下來,提醒自己即便寫作可以有技巧、有心法,還可以透過外在導師(寫作班、寫作書)提供的方法練習輸出內容,但是,也能夠透過自我覺察提煉出屬於自己的內在模式,再以具體的表達架構回應「我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