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有不少改篇自真實故事的電影上映,其中由劉青雲和谷祖琳主演的《爸爸》是改編自2010年香港的一宗倫常慘劇,導演翁子光以沉重的筆觸刻畫了劉青雲飾演的父親阮永年在家庭悲劇後的心理狀態與情感掙扎。這部電影並非傳統的奇案片,而是一部以情感為核心的作品,通過非線性敘事方式,帶領觀眾深入探索家庭的愛與傷痛。作為一名社會工作者,我希望以專業視角探討電影中涉及的心理健康、家庭支持、創傷復原等議題,並反思其對現實社會的啟示。
______________
電影的核心:情感勝於案情
《爸爸》的敘事重點並非案件本身,不似其他改篇電影中出現大量的血腥場景,反而是父親阮永年在經歷家庭巨變後的內心世界。故事並未對案情作過多著墨,而是透過父親的視角,將觀眾帶入一個充滿矛盾的情感旅程:一方面是對兒子的愛與不捨,另一方面是因失去妻女而背負的無盡痛苦。
電影以4:3的攝影畫面比例拍攝,以傳統電視機畫面比例呈現的拍攝手法,營造出壓抑和封閉的情感氛圍,讓觀眾能以更近距離的方式注視這個家庭,細膩地觀察故事中的人物,從而帶來一種如旁觀者般的視角體驗。這種拍攝方法,令助人專業工作者好像更能精確地處於受創者的內心世界,我們除了以抽離的角色來看事情外,更多時候是從案主角度來投入個案工作中,片中不同角色的碎片化回憶、不斷重現的創傷情景,以至對失落關係的反思,令我們不禁使我們警醒,創傷後的心理支持不僅是處理眼前的情緒困擾,更需要幫助當事人整理過往的記憶,重建與已故家人的連結。
______________
心理疾病與家庭悲劇的交織
電影中的兒子患有隱性精神分裂症,但從未有明顯病徵。在案發前,他與父母關係和睦,甚至在父親茶餐廳共進「最後晚餐」。這樣的設定讓案件更加令人扼腕,也凸顯了精神健康問題有時在家庭及社會中的隱形性。
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深知精神健康的複雜性及其對家庭的深遠影響。有精神健康需要的患者或其家人常因病識感不足而難以及時求助,家人往往缺乏足夠的知識去辨識早期徵兆或提供適當支持。雖然近年香港開設了一站式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除了社會仍對精神健康有所誤解,比方說有住戶反對在社區內開設中,香港在精神健康教育方面仍有不足,也揭示了精神健康服務的缺口。電影中,劉青雲飾演的父親在面對兒子行兇後,選擇以愛包容兒子,而非以怨恨排斥。這種情感張力不僅挑戰了觀眾,也讓我們反思:如何在悲劇中促進家庭成員間的理解與修復?
______________
父親的悲痛:隱忍背後的創傷
劉青雲的演出是電影的靈魂所在,他將一位失去妻女的父親內心隱忍與痛苦詮釋得淋漓盡致。阮永年並未在表情上沒有出過多的情緒波動,但他的每一個眼神、每一次沉默,卻都透露出深刻的無助與自責。他重見兒子的第一個反應並非對兒子的指責,而是問兒子是否肚餓,這種細節展現了父愛的深沉與矛盾。
每一次接觸不同的個案,我們必須關注這樣的隱性創傷。阮永年的表現似乎切合不少男士在面對重大創傷時的反應,包括壓抑情緒和將痛苦內化。然而,這種隱忍反應往往容易導致長期的精神健康問題。電影讓觀眾看到了這種隱藏的情感,但也提醒我們,社會應該為男士提供更多表達與求助的空間,打破「男人應該堅強」的刻板印象。
______________
非線性敘事:記憶與情感的重建
電影以片段化的非線性敘事呈現阮永年的回憶,由甜蜜的過去到悲痛的現在,觀眾隨著他的記憶碎片拼湊出完整的家庭故事。這種敘事手法不僅增加了敘事的感染力,也真實地反映了創傷經歷者的心理狀態。
在社會工作實踐中,我們不時遇到因創傷而記憶斷裂或混亂的服務對象。這些記憶碎片可能觸發強烈的情緒反應,但同時也是療癒的重要線索。透過電影,我們看到阮永年試圖在回憶中尋找兒子精神異常的蛛絲馬跡,這與現實中創傷治療的過程相似 - 受創者需要重新梳理過去,理解事件的意義,才能逐漸走向復元。
______________
社會支持與精神健康復元的重要性
電影中,阮永年雖然表面上孤身面對悲劇,但其實他背後仍有一些支持力量,包括由譚玉瑛主演的精神科醫生、社區中心的職員,以至舊夥計和街坊的陪伴,讓他在創傷後找到繼續生活的動力。這讓觀眾思考到社會支持系統在創傷復元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對於像阮永年這般的受害者,社會應提供更能回憑需要的精神健康服務、哀傷輔導及長期的情感支持,,社工和其他專業同工的介入亦非常關鍵 - 我們需要協助案主建立支持網絡,減輕孤立感,並提供實際的生活協助。電影提醒我們,創傷的復元不僅是個人層面的挑戰,更是整個社會的責任。
______________
電影對社會工作的啟示
1. 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廣
《爸爸》讓觀眾意識到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健康狀況的隱蔽性及其可能帶來的後果。香港需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讓公眾了解早期徵兆,消除污名化。
2. 家庭溝通與支持的重要性
電影中,家庭的崩塌並非因缺乏愛,而是因缺乏對兒女狀況的了解。這提醒我們應該要有更多切合家長需要的親職教育,讓家庭建立更開放的溝通模式,及時關注成員的心理健康。
3. 男性心理健康關注
阮永年的隱忍反映了男性在面對創傷時的典型反應。社會應為男性提供更多表達情感的機會,並倡導健康的情緒管理方式。
4. 社工的角色與責任
作為社會工作者,我們不要以為時間會令之傷痛消減,反而應積極及早介入創傷個案,提供多方位的支持,協助當事人重建生活。
______________
結語
《爸爸》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通過細膩的情感描寫與深刻的社會議題,讓觀眾重新審視心理健康、家庭支持與創傷復原的重要性。電影中父親的痛苦與堅韌,既讓人心碎,也讓人敬佩。我們需要汲取電影的啟示,為更多像阮永年這樣的創傷受害者提供支持,並致力於構建一個包容且有愛的社會環境。
______________
後記
劇中谷祖琳 Jo Koo飾演的金燕,寫了兩封信給丈夫和兒子,可瀏覽下文。
https://www.facebook.com/search/top?q=%E8%B0%B7%E7%A5%96%E7%90%B3%20jo%20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