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得見地圖分界與數據背後有「人」嗎?|亞歷塞維奇《戰爭沒有女人的臉》《我還是想你,媽媽》《車諾比的聲音》《二手時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2015 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在致詞時曾說出「走上這座講台的路很漫長」,也表達自己並不是獨自站在這座台上。看了她的著作後,便會深刻明白。

在她小時候的記憶裡,村子裡是沒有任何男人的,而當工作結束的傍晚,疲倦的婦人們齊聚一堂聊的卻是愛情,是當時二戰期間的生離死別,是心痛的等待。她也開始了用耳朵書寫,而她的主角們,正是大時代下小人物們的「聲音」。


raw-image


在當時的蘇聯政權下,所謂「真實」不過是一種理想樣板,要是真實書寫可是會出人命的。但亞歷塞維奇依然不畏艱辛的跋涉全國各地,為了一本著作耗時幾十年,真實記錄那些世俗的市民生活,她不參與批判,不下結論,因此各書中的每個人都是主述者,或讚揚獨裁者、或批判共產政權、或因愛而狂喜、或因倖存而悲傷,前者好戰後者反戰,名符其實的眾聲喧嘩。

曾經我好奇這樣的方式可以說是一本她的著作嗎?但亞歷塞維奇看似不在場卻又時刻存在,因為她正是第一聽眾,沒有她的紀錄與整理,或許我們永遠無法得以窺看這段被人認為是「偉大的國家、偉大的時代」背後,真實的人民思想。

以下四本是來自「赤色百科-烏托邦系列五部曲」,由亞歷塞維奇耗時多年訪談,橫跨二戰、車諾比核災至蘇聯解體的歷史見證。除了《鋅皮娃娃兵》我尚未看過以外,這段長達七十年的真實聲音們,不僅讓我們看見一場理想中的社會主義如何殞落,更看見在地圖邊界不斷轉移、有些地方被硬生換上新的國名後,那些「人」在哪裡。


raw-image



《戰爭沒有女人的臉》

那個時候她們還不知道,吵著要上前線,若有機會倖存,回來後也不會是英雄,而是被要求閉口不談所謂戰場上的真相,成為沒有聲音的女人......

raw-image
「我從前線回來時,頭髮全白了,那時我才二十一歲。」

亞歷塞維奇用了四年時間跋涉全國各地,尋訪數百名從二戰前線歸來的蘇聯女性,從數百卷錄音帶與筆記中真實紀載她們的戰時血淚。讀這本時數度要放下好幾次。169位(沒記載的甚至更多!)早已年老並身心受創的女兵,等了40年,才終於有辦法講述那被掩蓋的真實。

從小細節中讓我難過的幾段,在於戰場上的女性從一開始的怕死,到最後疲累過度,只剩下一種擔心:「我死後的樣子會不會很難看?」儘管被笑,但那是戰場上真實的女性恐懼-不想支離破碎的離去。

在男人於戰後被視為英雄、傷疤被視為勳章的同時,女性卻開始另一種戰爭。一種必須要溫柔婉約並安定顧家的戰爭,一種必須忍受被批評是戰時勾引男人的蕩婦的戰爭。這樣的戰時真相被蘇聯掩蓋,在國家和男性的雙重壓迫下,她們只好強行隱瞞,並以「充滿時代精神,散發著報章雜誌的味道」的形象來讓自己能繼續活下去。

如此真實的故事在當年卻未能順利出版,反而被書籍檢查員訓誡:「看了您的書,就沒有人願意去打仗了,因為您筆下的戰爭太可怕了。為什麼裡頭沒有英雄?」



《我還是想你,媽媽》

「戰爭——這是我的歷史課本。我的孤獨,我錯過的童年,童年從我的人生中一閃而過。」

raw-image

與《戰爭沒有女人的臉》一樣,是集合 101 個人口述發生二戰的當下,僅存的回憶,只不過主角不是女人們,而是當時年僅 2~15 歲的孩童。無法一口氣看完的,不僅是當時留在孩童身心深深的創傷、親眼目睹親人如何以最殘酷的方式離去,更是在他們惋惜那瞬間就失去的童年,長大仍想用最純真的方式彌補。

比如兒時好不容易與姊姊從戰火中倖存,長大以後,知道姊姊生了個女兒,這位妹妹便想著要送什麼禮物好?


「布娃娃。」
「我問的是,要給你什麼禮物,不是說要給你女兒。」
「我說的就是,給我買個布娃娃吧。」


這些時代的最後見證人,長大後才發現當年未能長大的小孩,始終放在自己的上衣口袋,用最想要的方式來思念自己的童年。


《車諾比的聲音》

「我們,是車諾比人;你們,是其他所有人。」

raw-image

曾有被改編成影集《核爆家園》的《車諾比的聲音》,是我第一本接觸到亞歷塞維奇的作品。1986 年4 月位在烏克蘭的車諾比核電廠發生爆炸事故後,改變了整個世界甚至於蘇聯政權,亞歷塞維奇採訪了核災受害者、家屬與清理人等,每則都是對話或短篇,拼湊出車諾比事故前後對普通人的劇變。會用「拼湊」一詞,是因為當時的政府與醫療單位隱瞞了所有紀錄。

曾被外界看不穿的神秘車諾比,透過這本書並沒有變得更加透明,反而陷入了一則則身歷其境的人的故事中,混亂與悲傷,還有充斥30年的謊。


「那天晚上我聽到聲響,探頭望向窗外,他說,反應爐失火了,我馬上回來。我沒有親眼看到爆炸,只看到火焰,所有東西都在發亮,火光沖天,煙霧彌漫,而他一直沒有回來......」

書裡米拉口述了她摯愛的丈夫遭強烈核輻射而漸漸「溶化」的死法,在影集裡驚悚的呈現了。那是米拉不惜一切代價,賄賂與說謊,才能偷進到醫院見到丈夫從看似正常直至痛苦死亡,卻仍無力回天。

瓦西里事後被政府封為英雄,連同首批沒穿防護衣便進入火場救援的那十多名警消一起,但對米拉來說,她只要一個平凡、還能跟她一起牽手逛街的丈夫,以及真相。

「我曾經害怕真相的代價,而現在我只會問,謊言的代價是什麼?」

我們對於輻射污染仍了解不多,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即便社會再怎麼先進,隨著人心叵測,說出真相,可能會引起人們恐慌與破壞,所以我們寧願相信謊言,甚至成為謊。然而真相並不會因此而消失,謊言的代價,透過車諾比核災後知道,那是我們永遠償還不起。


《二手時代》

「如果你長期受到壓迫,接著獲得自由,那你的自由會是空洞的,是會讓你感到受傷的。你已經習慣被壓迫了,而這是因為你要防止自己徹底自暴自棄,所以你必須學著在壓迫下生存。」

raw-image

此書是亞歷塞維奇耗時三十年,訪談超過千人,集結出橫跨蘇聯解體前夕以致往後二十年的故事。(也最厚)我很有幸讀到這本 21 世紀百大好書!它橫跨的不只是一段歷史的興衰,更看見一種可能的烏托邦,如何透過真實生活在其中的人民一一敘說。

最讓我佩服的,仍是亞歷塞維奇運用強大的整理與調度能力,將眾人的「聲音」完整呈現,並且在各自的立場與觀點中來回論述。我一直以為共產或獨裁政體就是迫害人民,資本主義與自由經濟才能憑藉個人之力,爭取到更好的未來。但當共產垮台導向資本主義的過程,卻對一個國家數百萬人民造成難以抹滅的痛。當時代被暴力移轉,所謂「更好的世界」究竟該怎麼定義?如果我已經認為所處時代是最好的時代,何須再抱持著未知的希望?

而讓他們驚恐的,還有「紅色的人」被留了下來,好不容易撐過所謂新自由時代,以為紅色的血流盡了,卻再次看到年輕人手裡捧讀馬克思、列寧思想,是否又再次感到被時代拋棄?

「1917年革命之前,亞歷山大格林就曾寫道:『未來並沒有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一百年過去了,未來又一次沒有到位。出現了一個二手時代。」

非常喜歡書名的由來,從形式上來看我們確實是由亞歷塞維奇之手,才看到這些訪談;但同時,那些敘說的人也彷彿在談論那不是自己的、二手的記憶,因為現在的他們,並沒有好好活過。

而看完書想讓我自問的是,當現在的我們以為擁有一切,就能造就未來幸福時,有沒有可能就是讓我們空虛的主因呢?


raw-image
「我寫了五本書,但是我覺得它們其實同一本書,一本講述烏托邦歷史的書。」

亞歷塞維奇運用了獨特的口述紀實文學,將這些著作不流於一般歷史文獻,而是更有真實感情的呈現出來。一翻開書本,俄羅斯人民曾經的熱血、畏懼、反抗與消沉,都透過書頁而聽得見。

為什麼現在還要觀看一個看似與我們無關的遙遠國家、又是已成為歷史的故事?我想,那是因為得以讓現在的我們慢下來思考,要如何面對過去,才得以用現在的腳步踏實地走向未來。也讓我們明白,這世上不存在一種永久政權、一種歷史事實,隨著時代的各種變因,若只將一種主義套用到一個國家的發展,怎麼想都是太便宜行事了。

不是歷史專業,也尚未有能力去分析這個人稱戰鬥名族的政權演變,大概是我目前寫過最難的作者特輯QAQ。但對亞歷塞維奇筆下那些小人物們的真實心聲卻很有共鳴,不管時代如何移轉,這些不會呈現在數據上的資料,將永存於閱讀的人們心中。


raw-image


畫說 IG 上有編排成圖文的版本,更有讀友們在下面的留言,如果你也喜歡亞歷塞維奇的書寫,歡迎來畫說 IG 一起交流互動!做這類的特輯總是吃力不討好,許多敏感與政治字眼更可能被降觸及。然而再看一次亞歷塞維奇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後的感言,依然非常受到觸動,她想好好記錄這些「真實」,而我也想好好記錄這些我看完的「真實」。看到喜歡的書別人也有共鳴時,也會覺得更加滿足!

紀錄最近看完,且好希望讓你們也知道的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部作品寫就的 50 年間,世界發生多少變動?科技早已迎來奇異點、人類的生活有了更多餘裕,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書與故事,來為我們闡述未來可能的想像嗎?而這樣的題材為何始終存在且永不過時?
從《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到《城與不確定的牆》,村上春樹不斷塑造出追尋自我的角色。相隔四十多年,這或許也是很貼近村上內心的作品,「我」到底該屬於哪一個世界?該捨棄的重要東西,有改變了嗎?
到底要用什麼角度來分享所謂歷經百年的經典文學,能讓大家身歷其境,卻又不要感到太高深的隔閡。我決定就從輕(放飛)鬆(自我)的角度切入,帶大家了解這位百年前自然與動物書寫的先驅,同時聊聊這可能是百年前的BL小說始祖吧! 海狼 v.s. 傑克.倫敦 好一陣
過去大師所幻想的未來,卻是我們的過去;然而他所描寫的未來,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卻又如此符合。沒有多炫目的未來科技,在這充滿詩意的敘述與寫實的人性中,我們想要見證的,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世界?
先前一邊忙正職一邊更新自媒體,周末也不得閒還有活動要跑,被許多人問到底怎麼樣做好時間管理的?我都半認真半自嘲地回答:「不難阿,犧牲睡眠就好了。」 然而讀完這本書後,我再也不會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了。
有別於八月看完極度被虐的《渺小一生》,四個人的友誼如何橫跨大半生,看過的人都能在其中理解活著是極其偉大。如果這部小說是用平凡微小的格局來講宏大的故事,那柳原漢雅此次的最新作《前往天堂樂園》則是截然不同的風格,反而利用磅礡的世界觀,卻提出那人類自古以來始終不變的微小追求。
這部作品寫就的 50 年間,世界發生多少變動?科技早已迎來奇異點、人類的生活有了更多餘裕,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書與故事,來為我們闡述未來可能的想像嗎?而這樣的題材為何始終存在且永不過時?
從《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到《城與不確定的牆》,村上春樹不斷塑造出追尋自我的角色。相隔四十多年,這或許也是很貼近村上內心的作品,「我」到底該屬於哪一個世界?該捨棄的重要東西,有改變了嗎?
到底要用什麼角度來分享所謂歷經百年的經典文學,能讓大家身歷其境,卻又不要感到太高深的隔閡。我決定就從輕(放飛)鬆(自我)的角度切入,帶大家了解這位百年前自然與動物書寫的先驅,同時聊聊這可能是百年前的BL小說始祖吧! 海狼 v.s. 傑克.倫敦 好一陣
過去大師所幻想的未來,卻是我們的過去;然而他所描寫的未來,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卻又如此符合。沒有多炫目的未來科技,在這充滿詩意的敘述與寫實的人性中,我們想要見證的,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世界?
先前一邊忙正職一邊更新自媒體,周末也不得閒還有活動要跑,被許多人問到底怎麼樣做好時間管理的?我都半認真半自嘲地回答:「不難阿,犧牲睡眠就好了。」 然而讀完這本書後,我再也不會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了。
有別於八月看完極度被虐的《渺小一生》,四個人的友誼如何橫跨大半生,看過的人都能在其中理解活著是極其偉大。如果這部小說是用平凡微小的格局來講宏大的故事,那柳原漢雅此次的最新作《前往天堂樂園》則是截然不同的風格,反而利用磅礡的世界觀,卻提出那人類自古以來始終不變的微小追求。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
「人就是在這樣的年紀結婚,在這樣的年紀生下第一個小孩,在這樣的年紀選擇職業。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會懂得很多事,可是已經太遲了,因為整個人生已經在我們一無所知的年紀成了定局。」──米拉妲。
分享對閱讀的看法時,經常會提到一點:同一本書,每個人讀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聽一個人介紹書,只能幫助我們認識說書的人,卻不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英文書名《The Geography of Genius》,可以理解成「天才地理學」,不過這本書涵蓋的層面很廣,更像是側寫什麼樣的社會風氣、文化、環境可以孕育天才。因為天才的誕生除了其個人天賦以外,外在環境的影響同等重要!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
「人就是在這樣的年紀結婚,在這樣的年紀生下第一個小孩,在這樣的年紀選擇職業。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會懂得很多事,可是已經太遲了,因為整個人生已經在我們一無所知的年紀成了定局。」──米拉妲。
分享對閱讀的看法時,經常會提到一點:同一本書,每個人讀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聽一個人介紹書,只能幫助我們認識說書的人,卻不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英文書名《The Geography of Genius》,可以理解成「天才地理學」,不過這本書涵蓋的層面很廣,更像是側寫什麼樣的社會風氣、文化、環境可以孕育天才。因為天才的誕生除了其個人天賦以外,外在環境的影響同等重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諸眾》是關於東亞藝術佔領行動的研究,紀錄了東京、沖繩、香港、首爾、濟州島、武漢及台灣等地創作案例。作者目擊東亞當代藝術正朝向兩條背反的路線:商業主義與社會主義。
Thumbnail
本詩為浪漫詩人雪萊的代表作,也是英詩必讀名篇,寫於1818年,拿破崙見逐於聖海倫娜島之後,或許意有所指。
Thumbnail
適才看到有人讀了新出的中文譯本《班雅明傳》,摘錄書中內容:「短短幾個月內,德國流失了它的作家、詩人、演員、建築師、畫家、導演和教授。從來沒有哪個國家有過這樣的文化大失血。」我對這句話沒有任何意見。不過這倒是讓我想到了一個事情: 有的,在班雅明從德國流亡以前,不久前有另一個國家遭遇過同樣的文化悲劇。
原先我看到塞利納《長夜行》三卷本 徐和謹譯(廣西師範大學,2024-7)的書訊時,半是驚慌半是猶豫。因為我手頭已有了《茫茫黑夜漫遊》沈志明 譯(漓江出版社,1988)中譯本,我舊公寓裡的書山日日夜夜圍繞著,似乎沒有必要重複購買。然而,這個念頭乍現數秒之後,我自省又改變心意了。嚴格說來,塞利納的簡體中
Thumbnail
《毛澤東:真實的故事》 作者是亞歷山大.潘佐夫。 這是一本毛澤東的傳記,其實毛澤東的傳記不少見,最早一本是艾德加.史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史諾當年親自到延安跟毛澤東見面,毛澤東也抓緊能夠以好形象出現在歐美各國眼前的機會,史諾的書因此成為一個交相賊的產物。
前言 <巨流河>的作者齊邦媛曾是國際筆會的一員,蘇聯解體後,她有次參加筆會,遇到原蘇聯集團一員的東歐小國—愛沙尼亞—的筆會成員,她們向齊訴苦,以前在蘇聯集團內,用蘇聯文寫作,聲討蘇聯惡行,頗受國際文壇的注目,現在國家獨立了,因為愛國,因為國格,沒理由再用蘇聯文寫作,然而使用自己的語言創作,人口少,
Thumbnail
從錫蘭的後期作品開始關注的影友,一定會對這部近期限定上映的電影《遠方》有不一樣的感覺。相對於《野梨樹》、《春風勁草》那樣漫長的哲思與辯證,《遠方》多的是空白的詩意美學,也讓我恍然大悟,原來錫蘭的早期作品是長這個樣子的啊!
閱讀《末日儲藏室》,首先你會注意到的,是充滿異國情調的名字。 賈各、派特森、陳熹、塞維亞特、艾芊、蕾拉、玲、辛西亞、亞歷山大·赫拉托夫、吉馬。 如果稍微有點警覺,或者曾經讀過、思考過東方主義或後殖民等文化理論,你可能會對當中的異國情調感產生懷疑。不過,暫且假裝我們沒讀過這些(借用伯格
在進入心智的幽暗處,大腦內的宇宙前,我們的作者,2000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肯德爾,先為我們準備一個最為華麗的舞台:1900年的維也納。 無論你對於哪個領域有興趣,是文學、歷史、音樂、藝術,乃至於醫學、心理學、科學,一旦你對於人性的奧秘、對於美感經驗、對於知識疆界的探勘有所好奇,當你隨著作者的目光聚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歷史學家哈拉瑞,以下內容是整理本書中的13章部分內容,以及寫出我的感想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諸眾》是關於東亞藝術佔領行動的研究,紀錄了東京、沖繩、香港、首爾、濟州島、武漢及台灣等地創作案例。作者目擊東亞當代藝術正朝向兩條背反的路線:商業主義與社會主義。
Thumbnail
本詩為浪漫詩人雪萊的代表作,也是英詩必讀名篇,寫於1818年,拿破崙見逐於聖海倫娜島之後,或許意有所指。
Thumbnail
適才看到有人讀了新出的中文譯本《班雅明傳》,摘錄書中內容:「短短幾個月內,德國流失了它的作家、詩人、演員、建築師、畫家、導演和教授。從來沒有哪個國家有過這樣的文化大失血。」我對這句話沒有任何意見。不過這倒是讓我想到了一個事情: 有的,在班雅明從德國流亡以前,不久前有另一個國家遭遇過同樣的文化悲劇。
原先我看到塞利納《長夜行》三卷本 徐和謹譯(廣西師範大學,2024-7)的書訊時,半是驚慌半是猶豫。因為我手頭已有了《茫茫黑夜漫遊》沈志明 譯(漓江出版社,1988)中譯本,我舊公寓裡的書山日日夜夜圍繞著,似乎沒有必要重複購買。然而,這個念頭乍現數秒之後,我自省又改變心意了。嚴格說來,塞利納的簡體中
Thumbnail
《毛澤東:真實的故事》 作者是亞歷山大.潘佐夫。 這是一本毛澤東的傳記,其實毛澤東的傳記不少見,最早一本是艾德加.史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史諾當年親自到延安跟毛澤東見面,毛澤東也抓緊能夠以好形象出現在歐美各國眼前的機會,史諾的書因此成為一個交相賊的產物。
前言 <巨流河>的作者齊邦媛曾是國際筆會的一員,蘇聯解體後,她有次參加筆會,遇到原蘇聯集團一員的東歐小國—愛沙尼亞—的筆會成員,她們向齊訴苦,以前在蘇聯集團內,用蘇聯文寫作,聲討蘇聯惡行,頗受國際文壇的注目,現在國家獨立了,因為愛國,因為國格,沒理由再用蘇聯文寫作,然而使用自己的語言創作,人口少,
Thumbnail
從錫蘭的後期作品開始關注的影友,一定會對這部近期限定上映的電影《遠方》有不一樣的感覺。相對於《野梨樹》、《春風勁草》那樣漫長的哲思與辯證,《遠方》多的是空白的詩意美學,也讓我恍然大悟,原來錫蘭的早期作品是長這個樣子的啊!
閱讀《末日儲藏室》,首先你會注意到的,是充滿異國情調的名字。 賈各、派特森、陳熹、塞維亞特、艾芊、蕾拉、玲、辛西亞、亞歷山大·赫拉托夫、吉馬。 如果稍微有點警覺,或者曾經讀過、思考過東方主義或後殖民等文化理論,你可能會對當中的異國情調感產生懷疑。不過,暫且假裝我們沒讀過這些(借用伯格
在進入心智的幽暗處,大腦內的宇宙前,我們的作者,2000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肯德爾,先為我們準備一個最為華麗的舞台:1900年的維也納。 無論你對於哪個領域有興趣,是文學、歷史、音樂、藝術,乃至於醫學、心理學、科學,一旦你對於人性的奧秘、對於美感經驗、對於知識疆界的探勘有所好奇,當你隨著作者的目光聚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歷史學家哈拉瑞,以下內容是整理本書中的13章部分內容,以及寫出我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