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讓我想起這本還沒分享的書,
這本書用更簡單直接的方式,
我們是「什麼」?
這個答案是掌握在自己還是旁邊的人呢?
在這個濾鏡普及、醫美盛行的時代,
「完美」似乎變得觸手可及。
人們追逐著標準化的美,
將自己塑造成社會認可的模樣。
不夠挺的鼻子要墊高,
不夠大的眼睛要放大,
不夠尖的下巴要削尖,
彷彿只有符合某種特定標準,才能獲得認同。
社群媒體更強化了這種焦慮,
每一張照片都必須經過層層美顏與修飾,
才敢與世界分享。
當整形醫美廣告鋪天蓋地,
當「顏值焦慮」成為社會常態,
當連笑容都被計算出了黃金比例,
在這個追求完美的過程中,
我們是否遺失了什麼?
《每個人都很美》這本繪本,
恰恰觸及了這個時代最深的焦慮,
並以最溫柔的方式給出答案。
▫️
▫️
從封面開始,
它就傳達出與眾不同的美學態度。
沒有張揚的色彩,沒有複雜的構圖,
只有柔和的水彩筆觸,
勾勒出一群形象各異的人物。
不同年齡、種族與姿態的刻畫,
傳遞出每個人皆有獨特故事的理念。
畫家選擇了最平實的方式呈現人物,
沒有美化,也沒有醜化,
就像我們在街頭巷尾會遇到的尋常面孔。
這種表現方式本身就是一種態度:
美,原本就存在於最真實的樣貌中。
▫️
▫️
故事從一位退休醫生爺爺和他的孫子開始。
爺爺臉上有一道疤痕,
這個「缺陷」卻絲毫不影響他對生命的熱愛。
在他漫長的行醫生涯中,
他見證過無數病患的故事,
看過各種各樣的身體,
也理解到每個傷疤背後都有值得訴說的故事。
在巴黎的街頭,
他帶著孫子遇見了各式各樣的人:
駝背的鋪磚工人,
彎曲的脊背訴說著歲月的重量;
不停抓癢的職場女性,
看似不雅的動作背後是難以啟齒的壓力;
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故事,
每個故事都值得被傾聽。
「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一個故事,
一旦你知道了,一切就會不同。」
這句話貫穿了整本書的核心。
畫家冷沁用細膩的筆觸,
將這個理念轉化為一幅幅動人的畫面。
她的畫筆不僅描繪外表,
更描繪了靈魂,
讓每個角色都有著獨特的生命力。
▫️
▫️
在街角的場景中,
一位拄著拐杖的老人和
一位穿著繽紛裙裝的少女形成鮮明對比。
老人微微彎腰,步履蹣跚,
拐杖和身體構成不穩定的三角形,
暗示著歲月的重量。
畫家沒有迴避他臉上的皺紋和手上的老年斑,
反而用細緻的線條將這些歲月痕跡仔細描繪,
讓每一道紋路都訴說著生命的故事。
少女的裙擺飄動,步伐輕快,
展現出青春的活力,
這種強烈的對比不是為了突顯誰優誰劣,
而是展現生命的不同階段都有其獨特的美。
在公車場景中,
一位身穿黃色外套的乘客眉頭微蹙,
雙手交疊,沉浸在思緒中。
他臉上的表情讓人聯想到,
每個都市人心中難以言說的煩惱。
旁邊是一位背對著觀者的紅衣乘客,
形成一種若即若離的疏離感。
水平的車窗框線將畫面分割,
創造出被框限的感覺,
溫暖的色彩與憂鬱的表情形成對比,
暗示著都市生活中每個人的情緒起伏。
車窗外掠過的風景像是生活的縮影,
提醒著我們每個人都在這趟旅程中尋找自己的方向。
▫️
▫️
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
我們似乎漸漸失去了感受真實的能力。
社群媒體和科技讓我們習慣被修飾的影像,
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本來面目。
而這本書透過一個個平凡的場景,
一張張真實的面容,提醒我們:
生命的美好往往藏在被忽視的細節之中。
這種美不是外在的完美,而是內在的光芒;
不是標準的符合,而是獨特的展現。
當我們放下對「完美」的執著,
或許就能發現,
老人臉上的皺紋訴說著智慧與經歷,
上班族疲憊的眼神透露著生活的韌性,
孩子純真的笑容展現著生命最原初的模樣。
這些都是無可替代的美,
都是值得被珍視的瞬間。
每一個皺紋、每一道疤痕、每一個缺陷,
都是生命在我們身上留下的印記,
都是獨特故事的見證。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
這本書像是一個溫柔的提醒:
美不需要濾鏡,不需要修飾,
因為真實本身,就是最動人的風景。
當我們學會欣賞每個人的獨特之處,
也就找到了理解自己、接納自己的方式。
這或許就是這本書最珍貴的地方:
它不只是在說每個人都很美,
更是在告訴我們,
真實的自己,就已經足夠美麗。
《每個人都很美》
作者|巴提斯.波琉(Baptiste Beaulieu)
繪者|冷沁(Qin Leng)
譯者|陳蓁美
出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