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跳脫舒適圈」的迷思:成長的多元之道

挑戰「跳脫舒適圈」的迷思:成長的多元之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從小到大被師長、社會、智者耳濡目染「要突破、離開自己的舒適圈才會有所成長」,不少人-包含我的個案,將這個觀念奉為圭臬,一路拼命鞭策自己到長大成人。然後再花時間、花錢前來尋求心理諮商或接受治療。


我想問的是,如果這個關念是正確的,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朋友們走到生命的某個階段開始瀕臨崩潰或被這樣的價值觀反噬呢? 從結果來看,顯然我們不能將它視為絕對的正確,但也非錯誤。畢竟之所以在過去能形成一種風氣,必然存在將其視為導引並成功自我實現的受益者。但我想說的是,生命這道題,不像數學考試,照著公式邏輯推導就能得出唯一標準答案。要達成某種目標,方法有千百種。


在奉行這項座右銘之前,我們可否思考它可能存在的風險? 這意味著我們要摒棄過去習慣的生活型態和邏輯思維,以自己不熟悉的思考和行為去冒險。當有人對你說:「你應該跳脫舒適圈!」時,對方是否想過這樣巨大的改變需要多大的覺悟?多大的勇氣?是否有能力承擔失敗後的結果?


雖然不否定說者可能期待對方成長的善良本意,但若未謹慎、深入地與對方對話、協助消除改變帶來的種種障礙,並幫對方考量這些潛在的成本,說穿了就是種傲慢,某種程度他也「否定了當事人至今為止的生存信念」。跳脫舒適圈很可能引發一個人的生存焦慮與恐慌,如同沒有牢固的地基的房子裡生活一樣,不知危險何時降臨,當強震來臨時將變得不堪一擊。遑論倒塌後還需要從傷害中復原。


成長不只有一種方式,也許有人適用「跳脫舒適圈」這個信念,但我相信更多的人是在固有的基礎上逐步嘗試新的事物,並且能走得更穩、更遠。

而此文我想挑戰的不只是「跳脫舒適圈」這個概念,還包括強加於人的各種「絕對」、「應該」、「必須」等專斷用語。因為人生不是考題,從來不會有標準答案。


#舒適圈

#生存信念

#應該、必須、絕對


撰文 許韡礪 諮商心理師


avatar-img
許韡礪 諮商心理師 的沙龍
0會員
10內容數
一個能讓您卸下來自社會的盔甲、回歸純粹自我的心靈空間。 透過專業談話,探索與整理您心理的各式困擾。 讓我們共同聆聽您內在的呼喚,停止自我內耗, 給疲憊、混沌的自己一個安頓身心的機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在日常生活中,壓力無處不在,而我們如何在這份壓力中找到心靈的寧靜成為一大課題。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允許與內心的平靜,並反思了我們在追求成就的過程中所失去的自我。唯有無條件的自愛,方能填補內心的空虛,尋得真正的心靈安適。
在這篇文章中,心理師許韡礪分享了個人面對情緒和壓力的體會,探討「過度辯證效應」對我們行為的影響。他強調了內在動機的重要性,呼籲人們應回想自己最初設定目標的初衷。文章提供了一些實用的建議,幫助讀者重新連結與目標之間的關係,並找到真正的動力,以克服拖延和生活中的壓力。
本文探討了情緒勒索對人際關係的影響,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透過對常見情緒勒索語言的分析,揭示其對受害者自尊心和情感健康的負面影響,並探討其根源與轉變的方法。理解情緒背後的創傷,能幫助人們更好的處理與他人的互動,並從中學會如何愛護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壓力無處不在,而我們如何在這份壓力中找到心靈的寧靜成為一大課題。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允許與內心的平靜,並反思了我們在追求成就的過程中所失去的自我。唯有無條件的自愛,方能填補內心的空虛,尋得真正的心靈安適。
在這篇文章中,心理師許韡礪分享了個人面對情緒和壓力的體會,探討「過度辯證效應」對我們行為的影響。他強調了內在動機的重要性,呼籲人們應回想自己最初設定目標的初衷。文章提供了一些實用的建議,幫助讀者重新連結與目標之間的關係,並找到真正的動力,以克服拖延和生活中的壓力。
本文探討了情緒勒索對人際關係的影響,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透過對常見情緒勒索語言的分析,揭示其對受害者自尊心和情感健康的負面影響,並探討其根源與轉變的方法。理解情緒背後的創傷,能幫助人們更好的處理與他人的互動,並從中學會如何愛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