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這本書說甚麼?講述如何用盧曼卡片盒 Zettelkasten(德語叫卡片盒) luhmann card box note-taking method 來寫筆記,並從中得益,還探討了如何活化我們的大腦。誰應該留意此書?此法尤其適合日常需要收集大量零散知識,但卻未能高效地利用這些知識的人。準備寫論文的大學生。看書前我想得到甚麼?更系統性精明地思考知識真正消化在腦海,而且是持久的,避免經常性出現空白。閱讀後,我有甚麼變化?我覺得日常思考的頻率和產出新想法的頻率都有所提高。為了順利進行此法,我下載並學習了新軟件Obsidian,由2023年開始使用至今,仍持續寫筆記,包括寫出這篇文章。信息為什麼要學習卡片筆記法?我的理解是:• 第一,為自己貼心打造一套長期的知識管理體系,對你的一生都有利!好處是促進思考、組織與整理思維,並提高知識消化效果。早打造,早享受!• 第二,這種方式能使學習成果跨越時間與領域,等於將自己訓練成為一個知識互相串聯的人工智能系統,不斷地將知識投餵給自己。• 第三,最終引發連貫的思考,從而更容易撰寫論文或著作。卡片筆記法的特色:不用寫主題,但要分標籤每篇筆記都要求精簡,一版說完(很重要!)利用雙向連結功能,最終讓卡片與卡片(知識與知識)之間得到聯繫,從而產生新的想法(很重要!)知識特性會是自下至上發散(像我們在種植樹木時,先有根再有樹幹,再有枝葉及果實。(好處是知識基底足夠鞏固)實操後,讓此法順利進行的注意事項是甚麼?不應孤立地關注此法,而忽略它嵌入的實際工作流程,需嚴謹理解其使用方法。必須用自己的語言寫下筆記,以確保充分理解知識。定期回顧所寫卡片,更新知識。(很重要!覆盤很重要!)主題與標籤並不相同,主題代表一個項目、一個學科或一個具體問題,而標籤則不那麼局限,能同時用於多個項目。若想應用這筆記法,建議使用Obsidian等應用程序,因為其具備雙向連結功能。若繼續使用蘋果備忘錄實行此筆記法,亦可以透過連結功能。選擇關鍵詞時,應專注於自己正在研究或感興趣的課題,避免孤立地看筆記。這讓我想起一句話:當你希望自己投入或記住某件事情,最好的方式就是將自己與該事物建立聯繫。卡片筆記法,有不適用的地方嗎?在現實中,工作與學習的很多內容都有固定主題,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思考方式應該是從上到下,而不是像盧曼那樣自下而上地思考新論文題目。卡片盒筆記法原創人是誰?他是一位德國釀酒師爸爸的兒子,名叫Niklas Luhmann,長大後成為一名公務員,下班後最大的興趣就是閱讀不同類型的理論書籍,包括社會學、哲學與組織理論,最終透過卡片筆記法成為了一位社會學教授,並考獲博士學位。 #好奇心卡片盒筆記法就是由上述這位德國學者Niklas Luhmann提出,公開已有三十多年。成功過程: 他將自己用卡片筆記法寫的手稿交給當時一位德國頗有影響力的社會學家(遇貴人),社會學家看完後建議他擔任一所新大學的社會學教授。可惜當時他連做一名社會學教授助手的資格也沒有達到。最終竟然在卡片盒筆記幫助下,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完成了博士論文,成功變成教授,而且變成20世紀最有創造力、備受尊敬的德國社會科學家之一。大腦友善措施?減少對短期記憶的耗損及佔據,提升學習與工作的效率:儘量將待辦事項記錄下來。• 原因:根據1956年心理學家的研究,我們的記憶力有限,只能記住7±2條訊息,因此應將待辦事項寫下,以集中思考重要事務。減少決策負擔:• 對工作環境及日常事項進行標準化,減少日常瑣事的決策以節省專注力及意志力。我對此書的其它思考及感想:學習是輸入,寫作是輸出。如果我們持續的閱讀及學習,卻不寫作,也不將知識口頭傳播或教導別人,那就等於白學,不如不學!卡片法的普及性問題:雖然有成功案例,但相關出版物主要是德語,且太簡單的系統往往難以獲得廣泛認同。而且,使用者在使用過程出現誤解後得不到效益就會摒棄此法。此法的支持者有誰?通過上網查找,此法粉絲有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和計算機科學家蒂姆·伯納斯-李,還有我喜愛的查理芒格,其它還有:1. 托尼·羅賓斯(Tony Robbins) - 成功的生活和商業教練,整理和管理想法,並使用它幫助他的學生和客戶。2. 貝爾·拉布斯(Belle Beth Cooper) - 曾是數據科學家,現在是網絡寫手和創業家。整理腦海,提高了生產力和效率。3. 泰拉·布莱克(Tara Brach) - 知名的禪修僧,將想法和經驗整理成更具體概念和行動計劃,提高效率,同時在她的講座和課程中分享這種方法。日期202303編202412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