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兩年發現一個現象──愈來愈多日本和韓國的藝術創作者來台灣取景,以展現復古風格。對此筆者想針對復古風(Retro)發表一些淺見。
講到復古風,筆者首先得先從歌曲這塊開始敘述。在兩年前偶然接觸到日本的City Pop和80年代的美國歌曲後,便在相關的維基條目上偶然看到「蒸氣波」(Vaporwave)一詞,順著脈絡去了解後得知是興起於2010年代的一種曲風。「蒸氣波」這種曲風與其說是原創,更像是把過去的歌曲以Lo-fi或重低音的方式Remix一遍,調整好曲目的調性以後再以珂拉琪式的圖片當成「專輯/單曲」封面。
一般Remix是指DJ為了將數首曲目能夠順利地連貫在一起,而編製出的「過門」橋段,而蒸氣波常見的Remix手法則有:更加強化的重低音節奏、消音式收尾/停頓、Lo-fi(刻意降低音質,或者收音機/電話式的音效)、只針對某段能形成「耳蟲效應」(俗稱洗腦音樂)的曲段剪輯下來,並重複撥放、曲目在過程中加速/減速(俄式音樂常用手法)等。蒸氣波除了有代表性的Remix手法外,圖片製作也有標誌性的特徵,比如希臘雕像、粉色調發光網格背景、Microsoft XP的頁面等元素,作者再將其一拖拉庫地合成在一起。選曲方面偏好1980年代的美國和日本歌曲。
後來大概過了五、六年,開始衍生另一種風格叫做「新未來放克」(Neo Future Funk)。此類曲風的Remix手法和蒸氣波大同小異,但不同的是選曲上的調整及封面風格的改變。選曲上更偏好改編日本的City Pop歌曲,而封面則開始轉變成動漫風,最常見的有GIF式的老動漫人物、抑或是作者自繪(現在可能還多了AI合成這塊)的動漫風人物,畫面背景則從粉色調發光背景,轉變成夏日海灘或東京都會區夜景這兩個風格為主(正好City Pop的曲風就符合這兩種風格)。
上述是復古風音樂的部分,接下來要來講復古風拍攝/畫面,而這個部分是本文的重點——復古風與台灣。
復古風的畫面依然和音樂的部分一樣,主要是向1980年代的風格取經,筆者認為畫面的部分可以再擴大一點年代,包括1970年代的Disco及1990年代的港風。特效方面會刻意壓低畫質,畫面中的人物也會盡量穿得像1980、90年代的流行服裝。真正屬於那個年代拍攝的畫面,確實畫質不算好,只不過刻意壓低的低畫質特效,始終和因當時的技術所限而拍出的的畫質有些落差。這或許是種說不上來的韻味吧。
拍攝復古畫面,取景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而台灣恰恰在這方面提供豐富的素材——因為在台灣,無論是都會區還是農村,總是會留下許多較老陳的建築物。有人說是都更不徹底,也有人說台灣人不在乎街景的美感,還有的人從制度層面看到台灣保障土地私有制。筆者相信這些都是構成今日台灣能有如此多「復古」街景之故。
筆者依然記得幾年前的時候,台灣的這種復古味是被唾棄、不太被接受的;而今天,卻有許多遠朋到此取景。認真思索片刻,「復古風」或許就是類似中國大陸所說的「回憶殺」吧。
而人會開始憶起昔日往常,實則是種對現況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