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2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小談節氣

烏桕

烏桕

適逢冬至剛過,把這篇關於節氣的老文貼於這裏做個備份。 

記得多年前曾和一位朋友針對二十四節氣是依循陰曆還是陽曆爭論不休,這位朋友還是從事文史方面的工作呢,其實真讓我蠻驚訝的!今天就來釐清一下陰陽曆法所造成的誤解吧!

 

先來說節氣好了,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有個簡單的七律歌訣可以幫助記憶: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二十四節氣在陽曆上的日期變動不大,所以有人將二十四節氣在陽曆上的日期,編有「上半年逢六、二十一,下半年逢八、二十三,前後不過一、二天。」的口訣,例如西元2006 年立春在二月四日,夏至在六月二十一日,立秋在八月七日,冬至在十二月二十二日,記得上述歌訣和口訣,就能知道各節氣的名稱和在陽曆的大概日期。

 

至於節氣依循的曆法,這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古代的農人依循這二十四節氣的歲時來管理耕作的步驟與時程,這也是當時設置二十四節氣最主要的功能。農耕在時間概念上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當然是季節,那季節又因何而來?季節是因為太陽光照射地球的位置所產生的角度變化所造成的氣候差異。而這個光照位置角度的變化則是因為地球相對於太陽的自轉軸傾斜角度配合地球繞行太陽公轉所造成,以台灣而言,或應該說以北半球而言,一年之中當陽光直射北回歸線時,這一天是夏至,白天最長,當陽光直射赤道的這兩天分別為春分跟秋分,晝夜等時,而當陽光直射南回歸線時,這一天是冬至,夜晚最長的一天。而節氣則是將四季再細分成二十四個參考時點。因此節氣的依據是根據地球繞行太陽軌道的運行週期,所以節氣是屬於太陽曆的曆法,簡稱陽曆。而太陽曆就很接近於現在的西洋曆或說國曆

 

台灣二十四節氣的使用是跟著先祖移民由中國流傳過來的,早期中國普遍使用著農曆來過日子,大部分的節日以陰曆為依循,如舊曆年、端午、中元、中秋、重陽等等,而農曆的記日是依循著月亮繞行地球的時間週期訂定出來的曆法,因此農曆的初一一定月缺,農曆的十五一定月圓,不用懷疑,所以農曆又可稱之為太陰曆,簡稱陰曆

 

所以完整的說法,農民曆是一個陰陽合曆的曆法,記日是循陰曆,節氣是依陽曆

 

簡單說完了太陽曆和太陰曆,接著來說說閏月和閏年吧。

 

要知道太陰曆的基礎為月球繞行地球的時間週期,也就是29又1/2天為一個週期,故農曆以單月為小月(29天),雙月為大月(30天)來記月日,如此一來一個太陰年下來為354天。

 

再來說太陽曆,地球繞行太陽一週約為365又1/4天,是為一太陽年。而西洋曆為方便記日,一西洋年設定為365天,每四年剛好與太陽年的誤差一天,因而在第四年的二月補上一天,是為閏年。

 

因此太陰曆每過三年大約會和太陽曆差上33又3/4天,因此會在第四年補上一整個月,來調整兩曆法之間的日數差,這就是農曆的閏月。也因為農曆與季節的日數差,以致於農曆並不方便作為農事的參考,因此中國的先人才依據太陽曆定立了二十四節氣以供農事參考。

 

所以整理至此,在結論上來釐清兩個概念:

 

1.農事上使用的二十四節氣,是依循太陽曆(陽曆,較接近西洋曆,即西元)。而不是太陰曆(陰曆)。

2.農曆與季節的關係只是在時節上的大致上吻合,但是兩者間沒有實質的關係,所以農曆多閏一個月並不會影響季節的到來,只會影響農曆節慶的日程。




PS:所謂二十四節氣其實是指十二個節與十二個氣的合稱,每月月初的節氣為節,月末的節氣為氣。

PS:夏至不只東方國家過,西方很多國家或古文明也有過夏至。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經常,我會想寫些東西,寫下看法、寫下心情、寫下故事、寫下我腦海裡的所有事情,只有寫成文字,才能成為記憶。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