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尾牙,就一定有頭牙嗎?其實真有!在台灣的傳統習俗中,「頭牙」指的是農曆二月初二,「尾牙」則在農曆十二月十六。民間常說:「有頭才有尾」,因此一年之中最後一次「做牙」就稱為尾牙,象徵即將進入年終收尾;而頭牙則是春節過後的首次做牙,往往被視為新一年的重要開端。
為什麼老闆們特別重視頭牙?這得先從古代軍隊出兵前的祭旗禮「禡牙」談起。過去軍旅出征,為了祈求旗開得勝,會舉行祭典,稱作「禡牙」。
《宋史.禮志》記載:「禡牙」即軍前祭旗。後來因商場常被比喻為戰場,開市宛如出征,故在正式開始營業前,也要祭拜討個好彩頭,期望生意能一路長紅!
在台灣,商家幾乎少不了拜土地公,因民間相信他就是店鋪的「財神爺」,能保佑生意興隆、客源不斷。每逢農曆初二、十六,店家便準備豐盛的供品祭拜,這就是所謂的「做牙」。
祭拜之後,主人通常會邀請親友與員工(夥計)一起享用供品,俗稱「打牙祭」或「祭牙槽岸」,既是感謝土地公的庇佑,也讓大家歡聚一堂,享受忙碌工作之餘的熱鬧氛圍。
那麼,「做牙」這個說法究竟從何而來?可追溯到古時,農曆初一、十五分別稱作「朔」「望」,正好是人們交易的黃金時段,稱為「互市」。此時,人們攜帶自家生產的物品至市集互相交換,以獲得日常所需。
後來交易規模日漸擴大,便形成固定的市集。政府為管理此活動,還設立「互郎」官職;然而民間口耳相傳,逐漸把「互郎」誤讀為「牙郎」,「做互市」也就慢慢演變為「做牙市」。
在交易順利結束的翌日——也就是初二、十六,眾人會祭拜土地公,感謝他賜予豐富的五穀雜糧與交易機運。祭拜完後,主人家便將供品烹調成佳餚,邀請夥計和親友共享盛宴。這種慶祝交易成功、答謝眾人辛勞的傳統,逐漸演化為如今「做牙」的習俗。
到了農曆十二月十六,便是一年最後一次做牙,即所謂的尾牙。因應年底收尾,這場祭典通常更加盛大。老闆會藉此辦宴席酬謝員工一整年的辛勤付出,希望大家來年繼續齊心協力,共同迎接新的繁榮。
照理來說,正月初二也能算作「頭牙」,但此時適逢農曆新年,眾神尚未從天庭返回人間;再加上正月十五又逢上元節,各種拜神活動繁多交疊,祭拜容易分散。於是人們便將頭牙延至二月初二,象徵正式「開市」的開始,就像出征前的誓師大典。這一天祭拜土地公,不僅祈求「旗開得勝」的好兆頭,也盼望未來一年順利興旺、大發利市!
#頭牙 #尾牙 #做牙 #土地公 #祭拜 #台灣習俗 #傳統文化 #商業習俗 #農曆 #二月初二 #十二月十六 #財神爺 #開市 #祈福 #感恩 #員工聚餐 #年終活動 #商場如戰場 #禡牙 #牙市 #牙郎 #打牙祭 #祭旗禮 #生意興隆 #客似雲來 #感謝員工 #新年開端 #年終收尾 #商業文化 #台灣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