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出國前,買 旅遊平安險(旅平險)、旅行不便險 還是 旅行綜合險,總是讓人猶豫不決。到底應該 省錢只買基本保障,還是 買完整配套以防萬一?其實,這正是 判斷與決策心理學 在金融消費上的最佳案例。
在 Hastie & Dawes 的《判斷與決策心理學》中提到,人們在決策時經常面臨 不確定性,而我們會用 直覺、經驗與有限的資訊 來做選擇。然而,這些方法可能導致「過度樂觀偏誤」或「定錨效應」,影響我們的決策品質。
不少人購買旅遊保險時,會直接選擇 市占率高的品牌(如富邦產物、國泰產物)。這其實符合「代表性啟發法(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的概念,人們認為「大品牌=品質有保障」。但這種選擇方式,真的比較理性嗎?
其實,大品牌的確有幾個關鍵優勢:
但當然,大品牌的保險也有一些潛在缺點:
以決策心理學的 「預期效用理論(Expected Utility Theory)」 來看,最好的購買策略應該是 衡量個人風險承受度,然後再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險方案。例如:
選擇旅遊保險不應該只依賴「大品牌等於好」,而是要 根據個人風險需求,運用理性決策模型來選擇最適合的方案。市占高的品牌確實有穩定理賠與完善客服的優勢,但保費較高;而小型保險公司雖然便宜,可能在 緊急應變與理賠爭議 上需要更謹慎評估。因此,在做選擇時,可以運用 預期效用理論、代表性啟發法、定錨效應 等心理學概念,確保自己做出 既符合需求又合理的金融決策!
文獻參考來源:
各大保險比較與推薦平台,品牌資料不保證完全正確,僅提供從決策心理學看理性選擇的金融商品應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