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想五年前的日本見學之旅,忘得差不多了,我卻產生一種壓抑且低鳴的自滿,覺得那段經歷是屬於我的。
「為什麼,只因為是我經歷過的,就等於我所擁有的?」
這想法,讓我在這五年內鮮少回味旅程中的酸甜苦辣;這個簡化的思想,蔓延到我未曾造訪的地方,他們變得遙不可及,甚至是我不能去擁有的人生選項。
這種簡化的思想,是人的惰性嗎?
不,我只是在為這樣的心態尋找一個可以歸咎的理由。
五年前的日本見學之旅,我的參與方式就是當個「接受者」,跟著學校團體活動,當時的我沒想過「要為未來的自己留下些什麼」。
旅遊遊記,對我來說原來這麼珍貴呀。
旅途中,琳瑯滿目的體驗往往超出我能夠即時消化的範圍。回家後書寫遊記的過程,正是對記憶的篩選與整理。無法記下所有細節,才過濾出相對「有興趣」的回憶。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一遍後,回憶也就被好好地留下來,成為一部分的自己。
與誰共享旅程,回來後又能和誰分享,對我來說,是延續旅遊記憶的重要關鍵之一。
正如有一說:
「被記得的東西,才是你的;被遺忘的,就不再屬於你。」
不過,這引發了我心中另一個疑問:
「要如何將未曾體驗過、甚至看似遙不可及的風景,納入我們的目標與願景中?」
或許,答案在於自我意識的轉變。
當一個人能自覺「我是可能做得到」時,他才真正「有機會」拓展自己的邊界,
將未來的可能性,納入生命之中。
當時的見學之旅,我錯過了很多行動,像是景點預習/複習、照片留存、旅後整理分享。
今天終於願意直視這份遺失,才能寫下這篇自省自問的文字。
(這篇文字的初版,可是充滿急促感與自我怪罪的語氣呢!經過一次一次覆寫,終於放過自己。)
今年4月,要再訪東京,用新的自己編織風景!至於偶爾冒出來的零碎回憶,我想,就當作是多年不見的同學,到時要敘舊、聊新話題,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