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蘭佛寺内的鐘樓-攝於2024年11月6日
大熱天時爲了印證之前文章内容,於2024年11月6日中午至下午時分,特地專程跑了一趟十五碑錫蘭佛寺(Buddhist Maha Vihara)的大殿和西式鐘樓一探究竟,一并解決了昨天看文獻和下筆後的疑惑。
這就是做田野最棒的地方,更難能可貴的是,該寺離吉隆坡中央車站(KL Sentral)不遠,今日天氣雖好,但早晨下過雨的氣候突然在中午時分轉爲酷熱,車站徒步來回雖然不到1公里,卻比一般天時還要吃力。
大殿外面提供免費索取的寺廟導覽手冊,寺院最初的第一棟建築是大殿,建於20世紀初。與目前不同的是,最初的只是簡單的長方形設計,長寬36英尺x25英尺(約11x7.6公尺)、高16英尺(約4.9公尺)的小型建築。而且建築物沒有窗口,左右兩邊僅有6個太陽形設計的橢圓形通風口。
隨著信衆日益增多,分別於1926和1935年完成了大殿初步的修繕和擴建工程,以使空間更爲寬敞,建築外觀也開始采用錫蘭僧伽羅人(Sinhalese)風格的雕刻和線板裝飾。
由於大殿内部目前正進行裝潢,而無法入内參觀和拍照,所以重點直接轉到大殿前左角、無障礙脅迫旁的鐘樓。前文有提到,鐘樓曾進行兩次調移,直到重新定位在大殿的西北側。根據手冊的記錄,1992年鐘樓曾進行局部維修,除了上方銘刻著“1926”樹立年份的上層部分原封不動外,石柱則已經過重新設計和適當維修。
從銅鐘上刻著的字眼,能清楚看見出資鑄造者的姓名,其中銅鐘上方的1921年對應下方的佛曆2464年,指的應是銅鐘鑄造的年份,證實這個國外購入的銅鐘,比鐘樓豎立時的年份還久遠。至於捐贈者芳名,為“A.A.G De Alwis and Family”,即葉女士與夫婿德·阿維斯一家。
國際佛教徒寶塔内部。-攝於2024年11月6日
至於德·阿維斯先生在1926年時,從英屬緬甸打造和引入的佛像,據資料指出高5英尺(約1.5公尺)高,一直安座在大殿至1935年寺廟大裝修止,同年隨之取代的新佛像迄今都依然安座在殿内主位。
德·阿維斯先生出資打造的佛像。-攝於2024年11月6日
至於建寺初期,以及緬甸引進的兩座佛像,則被安座在大殿左側的“國際佛教徒寶塔”(International Buddhist Pagoda )裏已多年。此八角形寶塔竣工於1971年,以紀念1969年4月曾於吉隆坡召開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WFB)第9次大會。筆者此前多次拜訪佛寺,但時間不巧,都無法入塔參觀。
今天恰好也算幸運地,特此爲了主題前往實查,竟然巧遇寶塔開放,得以入内參拜和參觀。寶塔内安著許多來自世界各國所送贈的佛像,猶如一間小型佛像文物館,而安在寶塔正中央的大佛,正是德·阿維斯先生當年出資打造,1926年至1935年曾一度安在大殿裏的緬甸式佛像。
(*圖像為本人版權所有,引用請注明來源,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