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上的頂級分析師對其業績表現和未來前景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本文將深入探討他們的分析,評估可能影響股價的因素、預計影響的長短期效應,以及這些趨勢如何影響更廣泛的市場。
摩根士丹利:特斯拉將引領下一代製造業革命
摩根士丹利的股票分析師 Adam Jonas 預計特斯拉將在本季度交出穩健的財報,汽車毛利率可望達到 15%。他指出,庫存減少可能會增強公司的自由現金流,而特斯拉全自動駕駛(FSD)產品的遞延收入則可能讓財報數字變得更具波動性。
儘管如此,Jonas 也承認特斯拉仍面臨幾項重大挑戰,包括來自中國電動車(EV)製造商的競爭、Cybertruck 產量下降,以及美國政府對 EV 產業政策的變動。然而,他認為川普政府可能推動的新關稅政策將意外地有利於特斯拉,因為保護主義政策將促使 AI 相關技術的國內生產,進一步加強美國的關鍵技術供應鏈。他在報告中寫道:「我們認為,特斯拉在幫助填補下一代製造業和供應鏈空缺方面的角色,將成為驅動公司成長和股東價值的重要因素。」
摩根士丹利對特斯拉的評級維持「增持」(Overweight),並將其目標價設為 430 美元,這意味著較當前股價仍有 9.4% 的上漲空間。
RBC 資本市場:更平價車款將推動 2025 年交付量
RBC 資本市場預計,特斯拉第四季度的監管碳排放信用(Regulatory Credits) 銷售將大幅成長,甚至可能超越上一季度 7.39 億美元 的水平。若該預測成真,特斯拉的毛利率將可能達到 19.3%,超過市場普遍預期。
RBC 進一步表示,監管碳排放信用與能源儲存業務的營收將比市場預測更為強勁,並預估 2025 年特斯拉的汽車毛利率將達到 20.5%,高於市場共識的 19%。此外,該投資機構預測,2025 年上半年將推出的更平價車型將推動交付量超出市場預期。
該機構認為,雖然美國政府的新政策可能促進聯邦對自駕車法規的鬆綁,但特斯拉在自動駕駛技術方面的成功仍取決於 FSD(全自動駕駛)系統的發展。RBC 指出,目前「僅依賴攝影機技術的 RoboTaxi 仍未發展成熟,短期內無法成為股價催化劑」,但特斯拉若能在封閉式自駕計程車(Closed-loop RoboTaxi)市場取得突破,仍可開啟巨大商機。
RBC 對特斯拉的評級為「跑贏大盤」(Outperform),目標價設定為 440 美元,意味著相較當前股價仍有 12% 的上漲空間。
Wedbush 證券:即將迎來「黃金時代」
Wedbush 證券分析師 Dan Ives 認為,隨著美國新政府上任,特斯拉即將進入「自駕與 AI 科技的黃金時代」。他預測,未來四年內,特斯拉在全自動駕駛領域面臨的監管障礙將大幅降低。
Ives 進一步指出,特斯拉的市值可能會在 2025 年底達到 2 兆美元,主要來自於自駕技術發展與中國市場的強勁需求。他表示:「我們認為,未來 12 至 18 個月內,AI 相關估值將逐漸釋放,因為 FSD 技術將開始在特斯拉的既有車輛安裝基數上發揮作用。」
Wedbush 維持對特斯拉的「跑贏大盤」(Outperform)評級,並將目標價上調至 550 美元,這代表 40% 的上漲空間。Ives 也補充,該目標價尚未計入特斯拉 AI 機器人 Optimus 的市場潛力,該產品可能進一步提升特斯拉的股價。
晨星(Morningstar):市場過於樂觀
晨星股票策略師 Seth Goldstein 則採取更保守的立場。他認為,特斯拉目前的股價遠高於合理價值,並指出近期的交付數據令人失望,因此調降短期交付量預測,儘管他仍對特斯拉的能源儲存業務抱持樂觀看法。
Goldstein 認為,儘管特斯拉希望透過低價車型來實現 20%-30% 的交付成長,但新車型的生產時間可能比預期更長。此外,他對 RoboTaxi 的發展保持懷疑,認為即使 2025 年推出相關軟體,仍需更多時間來完善技術。他表示,他將特別關注即將公布的財報中,有關 FSD 進展的最新消息。
晨星對特斯拉的評級為「窄護城河」(Narrow Moat),並將其合理價值估計為 210 美元,顯示其認為該股仍被高估。
股價波動的可能性與市場影響
隨著即將公布的財報,特斯拉股價將受到多項因素影響。短期內,監管碳排放信用銷售、庫存減少與新車型推出等因素可能推動股價上揚。然而,來自中國的競爭壓力、Cybertruck 產量下降,以及美國 EV 產業政策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對市場情緒產生負面影響。
短期與長期影響
特斯拉短期股價變動將受到即時財報數據影響,但長期發展仍取決於該公司能否成功推出更平價車型、擴展自駕技術應用範圍,以及應對來自全球市場的競爭壓力。此外,AI 和 FSD 技術的發展將成為長期價值的關鍵驅動因素。
結論
市場對特斯拉的未來抱持不同觀點,一方面,AI、自駕技術與新車型的推出可能帶來巨大的增長機會;另一方面,估值過高與競爭壓力也可能對股價造成風險。投資者應密切關注即將公布的財報數據,以及美國與中國市場的最新發展,以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