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結舌」北美館Thomas Demand藝術家導覽心得分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raw-image

這幾天,偶然跟朋友聊起北美館德國觀念藝術家/攝影師/雕塑家Thomas Demand「歷史的結舌The Stutter of History 」個展,才發現原來我們是少數超幸運搶到票,有機會親自聽他超詳盡2小時導覽的幸運兒。大約十年前,因緣際會接觸了他的作品。他以超乎人理解的細節,迷人的以雕塑與攝影回應社會事件,在歐陸好幾個雙年展、美術館,甚至是米蘭Fondazione Prada鐘乳石洞常設展「Processo Grottesco」,至少也看過三次以上。真沒想到,第一次看到這麼完整的作品系列、聽到本人導覽,竟然是在北美館。

這次導覽,如果沒有厲害的翻譯補充,很多內容根本來不及筆記。Thomas Demand 本人對於自己脈絡、作品的詮釋,跟我自己原本預期的完全不同,很多時候,真的是非常單純的出發點、平鋪直述,很快速地與觀者建立連結、溝通,我自己也對於這樣的作品一直心之所向。雖然,他一直說他以紙模型做到的事,在場的所有人也可以輕易地取得材料完成,我內心一直mur mur,這種近乎偏執的手工製作,根本超級困難阿!

所以,代替大家聽了珍貴的導覽,我也把一些筆記趁記憶、回饋相對新鮮,趕快記錄下來,也怕自己之後忘記。如果有些記憶腦補、扭曲了,也請大家回饋。


有問題,對藝術家是好事 Questions are good for Artists

一開始學習雕塑的他,很快地就發現了「庫存問題」。只有紙這個材質,他可以隨時很輕盈、快速的構建,不要的時候,也可以直接毀掉重來。但是,每次都要重來的時候,沒有影像紀錄很難復刻。所以,才開始攝影。

他當年在學習雕塑時,每次拍照紀錄都因為鏡頭會扭曲作品成像困擾,而開始鑽研攝影。也正因如此,他也曾找了攝影史上重要的Becher夫婦請教。但是,如果要找他們請教,就必須參與3年的實習計畫,他沒有這個時間,後來就索性自己研究了。他每次做雕塑,都會做兩個版本,一個正常版,另一個配合鏡頭版。配合鏡頭的版本,有時候雕塑本身結構會拉的很長或是變形,只為了讓作品在影像呈現上,跟他眼睛所看到的畫面一模一樣。


記憶都是建構出來的 Memory is a construction

「每個人都知道艾菲爾鐵塔,但未必每個人都有去過。」許多歷史事件,我們都只看過照片,我們並沒有實際在這些重大事件現場。某種程度上,Thomas Demand透過雕塑再構建歷史場景影像,也非常類似我們在腦袋迴路中,建構「回憶」或是回想這些實際上沒有參與過「場景」的過程。

在這個資訊的轉化過程中,正因為有許多誤差、想像空間,在與不在場、虛構與真相,在他當時從類比慢慢步向數位的時代,更能夠透過影像媒介、1比1將腦海中場景再造的方式,提出疑問、觀察與答案。

導覽的最後,他提到回應數位攝影的世界。攝影變得更活躍、攝影變得不重要了。過去的時代,大概只有紐約時報等權威媒體拍的照片才有新聞價值。但現在人手一機,數位影像蓬勃的時代,所有新聞現場的影像幾乎都來自於當事人、受害人直接拍攝。大家可以想想這樣處理議題的方式,會不會有所改變?


導覽作品的重點介紹:
  • <跳水台 Diving Board> 他從Goldsmiths畢業後的作品,是Thomas Demand透過想像,回憶孩童時期的泳池、跳水台重建而成。但就跟所有人的記憶一樣,有些出入。他記得的是輪廓,很多像是門之類的細節,他沒有印象就沒有做出來。
<跳水台 Diving Board>

<跳水台 Diving Board>

  • <專室 The Room> 乍看之下,這是一個被爆破後雜亂的房間。而其實,這張影像是當年暗殺希特勒失敗的荒誕場景,是所有德國孩童課本上一定會讀到的歷史事件,要孩童有意識到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他就對於重建這個場景很感興趣。當時,作品推出的時候,原本預期大家看到可能會很生氣。但發表後,沒有任何抗議、觀者也無動於衷,Thomas Demad表示教育真的不成功。
<專室 The Room>

<專室 The Room>

  • <辦公室 Office> 乍看之下,紙張散落在辦公空間,被人翻箱倒櫃。 這張影像原自於東西德分裂時期。當時,民眾陸續開始和平抗議,頻率陸續從每週一天到後來每天的示威。直到有一天,新聞處官員拿了一張紙,告訴大家可以自由行動,結果被誤會,民眾直接開始拆了柏林圍牆、衝進東德秘密警察辦公室(Stasi)想要知道自己究竟有什麼情報是被掌握的。在那個肅穆的時代,每兩個人就有一個秘密警察。所以,當大家闖入後,都想進去一窺自己認識的人,有誰是秘密警察,又知道了自己哪些事,想把自己的檔案找回來,許多記載都是很瑣碎的事。其實,作品確實是如實的表現了當時社會嚴格控管下,一旦張力到了頂點,便會出現這樣的失控場景。
<辦公室 Office>

<辦公室 Office>

  • <檔案 Archive> 乍看之下,這是一個被黑色盒子佔據的檔案存放空間。而這些黑色的盒子,曾經用來保存電影膠卷。這張照片的原型來自納粹時期具爭議性的電影導演Leni Riefenstahl 存放電影《奧林匹亞》(Olympia)的檔案室。二戰結束後,美國政府認為這部電影政治宣傳意味濃厚,因而查禁。然而,在戰前,它已被翻譯成 80 種語言,發行至世界各地。為了洗刷自身名聲,Riefenstahl 竭力買回發行版本,試圖將其藏匿,可惜直到她去世,這一心願仍未能實現。Thomas Demand透過這個影像,以及無法窺見內容的黑色盒子,象徵性地表示舊的秩序被藏了起來。
  • 關於<奧林匹亞>(Olympia)網路上其實蠻多相關的資訊,也有全片可以在youtube上看到。Riefenstahl 在該片也發明了當今許多運動品牌愛用的英雄式(Heroic)仰角拍攝手法,這些強調運動家力、美、技巧的運用,都可以在電影中看得到。但是,在欣賞的同時,也需要意識到作品表象背後究竟藏了什麼?很有可能是對於某種意識形態、甚至是對納粹的支持。
<檔案 Archive>

<檔案 Archive>

  • <控制室 Control Room> 這張影像是最早311地震,以福島核電廠員工手機拍攝的照片重建。當時,設備全面失靈,除了塌下來的天花板,災難的真實面貌是看不到的。日本電力公司當時擔心這樣的影像流出,會造成社會不安,想要粉飾太平。當人類試圖控制自然,這卻會讓我們所有個控制都失控。他在導覽過程補充,電廠倒塌的天花板,就像是德國浪漫主義畫家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作品the failed hope中的冰山。當天他在講解的時候,有一段我沒聽到,但我自己簡單解讀。塌下來的天花板,就像自然的警示。也就是Friedrich作品畫面中,阻擋船員繼續征服前方廣大疆土的大冰山。
<控制室 Control Room>

<控制室 Control Room>

其他作品,展覽可以看到相關內容,我他在展場補充的備註:
  • <廢墟 Ruin> 這張照片源自於加薩被轟炸摧毀的房間。北美館的說明上有講到,有時候戰爭的場面不一定是觸目驚心的,反倒是很多像這樣灰階、圖庫般的影像,你不會知道圖片背後實際發生的情況是什麼,令人麻木。Thomas現場補充說明,這類的影像在任何災害現場很常見。傳統攝影中,如果背光,只會有亮部明顯,其他細節都看不見。但數位攝影,像是我們手機拍照,會自動暗部調光,那黑暗之中的細節就會被揭露。所以,在作品畫面中,整體的光線是均勻的,讓每個被忽略的細節、有都能被看見。
<廢墟 Ruin>

<廢墟 Ruin>

  • <影印店 > 這個作品現場沒有說明,Thomas有簡單說,當時,他在找一張跟影印店有關的影像,但幾乎沒有任何新聞現場跟影印店有關,不會有奇怪的兇殺、搶劫案件之類的。他的作品就像是影印一樣,不斷地複寫歷史事件,然後用影像傳播出去。
<影印店 >

<影印店 >

這兩幅,是幾年前在上海被查禁不能展出的:
  • <悼念 Tribute> 這個影像就是我們常見在各種慘案、事件後,人們在事發地點,放上蠟燭、鮮花、照片等紀念、安息亡者的畫面。Thomas Demand表示現在的新聞不斷更新,大多事件在7–8天後,就會慢慢的從大家的視野中褪去。很多時候,對於事件的印象,就只剩下無盡的花海跟燭光畫面,媒體試圖以「同理心」吸引大家來觀看。
<悼念 Tribute>

<悼念 Tribute>

  • <壁飾 Wand/Mural > 他在解釋這幅的時候,我其實有點搞不清楚。因為他說被中國禁掉這幅,可能是因為把台灣放太大。但是,這個世界地圖的壁飾,並沒有台灣。(也許有知情人士可以解答)
<壁飾 Wand/Mural >

<壁飾 Wand/Mural >

他也對沒有影像的故事也很有興趣:
  • <避難所 Refuge> 這系列照片,就是一個飯店空間的細節照。 當年,美國情報局(CIA)Edward Snowden洩密後,為了躲避追捕,從香港逃到莫斯科尋求闢護。Thomas Deman透過了一些管道,意外得知了當時Snowden藏匿的位置,他被藏在一個全新、未啟用的飯店。所以,他請朋友也去到現場,拍攝同樣的房間給他,然後,在工作室一樣一比一的打造出這個沒有影像、暫留、緊張的場景。
<避難所 Refuge>

<避難所 Refuge>

<避難所 Refuge>

<避難所 Refuge>

<避難所 Refuge>

<避難所 Refuge>

北美館展場補充
  • 這次展覽中,可以看到他不只是展出作品而已,其中許多的空間配置、壁紙,都藏有巧思,展場的設計,其實可以看到一層一層的,像是一本你可以實際穿越的書。導覽中,他提到講到紐約的古根漢美術館,大家都會記得螺旋狀的空間,但以這樣的建築結構來說,其實不適合放作品,沒什麼畫作是圓弧狀的。但是,因為他的空間特別,反而幫助大家強化回憶、聚焦作品的印象跟體驗。
  • * 其中一個展間,仔細看會是滿牆的置物櫃。通常置物櫃在設計的時候,不太會放在手碰不到的地方。而置物櫃的表象,只能看得到門跟鎖,卻無從得知櫃內實際裝什麼。
  • * 另外一個展間,看似被綠色的窗簾包圍。它其實是由400個買窗簾、地毯時,中間的紙軸所完成的。
raw-image
raw-image
民眾提問
raw-image

Q1. 為什麼只做一比一大小的作品?

Thomas Demand表示「大幅度作品才能強調細節」。一般來說,我們做小的、微縮的模型、作品,你沒辦法呈現細節。只有做到大規模的作品,細節才能被看見。我自己聽到這個,突然有一種靈光乍現的感覺。平常,我常常在處理相對小型的物件,而這些物件,常常需要透過互動、配戴等等,他的概念才有辦法傳遞、跟參與者產生連結。雖然,作品的傳達,並不會因為作品大小真的一定有好壞之分,但「大作品強調細節,小作品強調概念」確實是一個可以存起來,未來使用的觀點。

Q2. 為什麼作品沒有人?

Thomas Demand其中一個作品,就是一個很日常的廚房、杯盤散落在場景。跟他大多作品一樣,如果沒有文字在旁邊輔助,你看到的便是一些再普通不過的日常場景。但是,當你有意願深入時,這個單純廚房的影像,其實正是2003年海珊(Saddam Hussein)被捕前,最後一頓飯場景。

把人抽離,才有機會看到其他的意涵、開放詮釋的空間。把人抽離,你才會對這個空間產生想像。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聽完Thomas Demand的導覽,跟朋友邊吃東西邊聊。其實,意外的發現藝術家年輕時很多的經歷、遇到的問題,跟我們走過的路,並沒有太多差異。

他自己也很坦誠地在導覽開頭說,其實很多的脈絡在創作當下並不知道,都是後來才分析整理出來的。而朋友分享到,有「文件」的概念,其實也是改變了他看待作品的方式。作品到底存在在哪裡,才算作品?當天,其實還有介紹許多我喜歡的作品,例如馬蒂斯的剪紙、美國大選的計票、川普空白的檔案夾、日常俳句小品、打破的花瓶…等,有機會再補充。

展期到五月,難得有這麼棒的作品展出,30元就可以看到,真的不要錯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隨著班尼頓集團(Benetton Group)虧損2.3億歐元,全球關閉500間店、總部裁員900人的消息陸續傳出。年底,前同事傳來噩耗:「這次是真的了,12月31日之後,Fabrica會正式關閉」。一個橫跨30年、影響當代設計、視覺傳達、藝術、媒體脈絡重要、夢幻的創意機構,正式劃下一個句點。
2024夏末,我們跟著宜蘭海波浪團隊,從島嶼歷史、島民、永續飲食角度切入,深度的走讀龜山島社區。熱愛海鮮的台灣人,我們是在未來旅遊中,能否有更永續的飲食選擇?
2024年夏季,我們跟著媒體產業交流團,來到位於新店山區泰雅族的德拉楠部落(Tranan)。從飲食到工藝,採集到獵人文化,我們深度的體驗山林智慧。作為觀察者,探索永續與觀光可以怎麼平衡,讓自然的地方文化豐盛。
隨著班尼頓集團(Benetton Group)虧損2.3億歐元,全球關閉500間店、總部裁員900人的消息陸續傳出。年底,前同事傳來噩耗:「這次是真的了,12月31日之後,Fabrica會正式關閉」。一個橫跨30年、影響當代設計、視覺傳達、藝術、媒體脈絡重要、夢幻的創意機構,正式劃下一個句點。
2024夏末,我們跟著宜蘭海波浪團隊,從島嶼歷史、島民、永續飲食角度切入,深度的走讀龜山島社區。熱愛海鮮的台灣人,我們是在未來旅遊中,能否有更永續的飲食選擇?
2024年夏季,我們跟著媒體產業交流團,來到位於新店山區泰雅族的德拉楠部落(Tranan)。從飲食到工藝,採集到獵人文化,我們深度的體驗山林智慧。作為觀察者,探索永續與觀光可以怎麼平衡,讓自然的地方文化豐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跟著畫展經歷了5個世紀,不敢說變得多懂西洋繪畫,但看過展覽後我更瞭解自己的喜好,我似乎特別偏愛精緻的畫風、有故事感的主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全球20間必訪博物館,從羅浮宮博物館到東京國立博物館,各地的藝術珍品帶給人們深度的情感和震撼。藉由這些藝術作品,可以連結古今、溝通心靈,體驗到心靈深處的永恆感動。建議出國旅遊時,絕對不要錯過這些能為生活注入詩意和靈動的藝術光輝。
Thumbnail
前陣子去了台南一趟! 在奇美博物館消磨一整天,盡情地好好逛了特展與常態展。
Thumbnail
近期有許多討論度很高的展覽話題,像是北師美術館的《戰鬥之城‧終》、奇美博物館的國際大展《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科教館的「teamLab共創!未來園》以及《波隆那世界插畫大獎展》,這些很熱門的展覽,適逢暑假期間,據說連平日都人山人海,或是預約登記要排得比較久,讓不喜歡湊熱鬧的我望之
Thumbnail
高雄市立美術館《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即將開展,這次將展出:大衛.霍克尼、畢卡索、安迪沃荷、法蘭西斯·培根、杉本博司等多位 20 世紀重量級現當代藝術家的繪畫與攝影作品...
Thumbnail
在臺南觀賞《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特展後,整理了一些資訊、藝術觀點和感想,和大家分享。特展分為:歐洲文藝復興、巴洛克繪畫、義大利壯遊以及印象派繪畫,算是小而美的西洋繪畫史巡禮。建議先從後面的單元開始參觀,可避開人潮,並在注意力有限的情況下更深入欣賞較熟悉的近代作品。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跟著畫展經歷了5個世紀,不敢說變得多懂西洋繪畫,但看過展覽後我更瞭解自己的喜好,我似乎特別偏愛精緻的畫風、有故事感的主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全球20間必訪博物館,從羅浮宮博物館到東京國立博物館,各地的藝術珍品帶給人們深度的情感和震撼。藉由這些藝術作品,可以連結古今、溝通心靈,體驗到心靈深處的永恆感動。建議出國旅遊時,絕對不要錯過這些能為生活注入詩意和靈動的藝術光輝。
Thumbnail
前陣子去了台南一趟! 在奇美博物館消磨一整天,盡情地好好逛了特展與常態展。
Thumbnail
近期有許多討論度很高的展覽話題,像是北師美術館的《戰鬥之城‧終》、奇美博物館的國際大展《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科教館的「teamLab共創!未來園》以及《波隆那世界插畫大獎展》,這些很熱門的展覽,適逢暑假期間,據說連平日都人山人海,或是預約登記要排得比較久,讓不喜歡湊熱鬧的我望之
Thumbnail
高雄市立美術館《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即將開展,這次將展出:大衛.霍克尼、畢卡索、安迪沃荷、法蘭西斯·培根、杉本博司等多位 20 世紀重量級現當代藝術家的繪畫與攝影作品...
Thumbnail
在臺南觀賞《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特展後,整理了一些資訊、藝術觀點和感想,和大家分享。特展分為:歐洲文藝復興、巴洛克繪畫、義大利壯遊以及印象派繪畫,算是小而美的西洋繪畫史巡禮。建議先從後面的單元開始參觀,可避開人潮,並在注意力有限的情況下更深入欣賞較熟悉的近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