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北上參加活動,在台北車站無意間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讓我對行銷策略有了更深的體會。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我搭高鐵提早抵達台北,和同事們打算先找點吃的或喝的,再順便在附近晃晃。就在這時,一位來自台南的同事驚喜地發現:「台北也有空山祭耶!要不要晚上一起去?」我們仔細一看,才發現這其實是台南的廣告,而不是台北的展覽。這讓我們好奇地觀察了一下車站的廣告配置,結果發現一個明顯的差異:
這種差異,其實正反映了台鐵與高鐵客群的不同,也影響了廣告商的投放策略。
以西岸來說,台鐵乘客多為短程通勤族,即使是長程旅客,平均消費能力相對較低,因此廣告效益較低。高鐵的乘客則以商務人士或高消費旅客居多,且多為長途旅行,因此更具備「跨區移動消費力」,廣告投放價值較高。
廣告主會優先選擇受眾與產品契合的平台與場域,希望能夠更加精準的投放廣告,而非單純追求曝光量。高鐵站內的廣告以旅遊、投資理財等高單價產品為主,因為高鐵乘客更有機會轉化為實際消費者。台鐵站內則較少廣告,因為通勤族多為日常使用,行動範圍較小,對異地活動的興趣相對較低。
透過數據、訪談等方式,分析受眾的年齡、收入、消費習慣、移動模式,盡可能刻畫出完整的客戶形象,以期更深入地了解受眾所思、所感、所為,進而選擇對公司最有利的客群。
透過問卷、試賣、搶先體驗、AB test等方式測試市場反應,再根據結果調整行銷策略與目標客群,確保公司資源投放給精準的客群,以及其客群最偏好的平台或廣告方式。
客群定位影響行銷的每個環節,從廣告投放到產品策略都需要仔細考量。就像台鐵與高鐵的廣告差異,企業在制定行銷計畫時,也應該深入了解目標受眾,選擇最適合的平台與策略,才能真正發揮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