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為《The Strad》雜誌 2010 年 7 月號文章"A beginner's guide to identifying a Stradivarius."之摘要譯介。
「透物見人」是我在藝術史學訓練中最核心的精神。過去撰寫美術館作品說明時,受限於 300-500 字,必須有目的地描述畫面資訊,以指向特定論點。事實上,一個物件能傳達的訊息遠超我們的想像,關鍵在於觀者是否擁有訓練有素的審美眼光來「看到」,再藉由豐富的歷史知識「讀取」與「解碼」這些訊息。進入提琴領域後,我終於讀到一篇啟發我將「觀看」連結到「應用」的文章了——讓我們跟隨 製琴師 John Dilworth 一起來鑑賞提琴吧!
1. 觀看的訓練——從大量「比對」開始
在沒有數位影像的時代,練習觀看的方法是收藏系列作品,藉此比對異同。如今,我們有更多元的方式比較不同的提琴學派,所以多看、多比對,永不嫌多!
2. 不同細節的「證言」可能互相矛盾
這很正常!正因為矛盾,我們才能觀察得更細緻,深入理解其中的奧秘。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 Dilworth 的「提琴鑑賞之道」!
1. 最大的框架:理想的「消去法」
Dilworth 建議:如果可以,先別看琴內的標籤!標籤會在觀者心中種下一個難以抹去的偏見,影響所有後續的觀察,讓人不自覺地只想「印證」標籤上的資訊。最理想的方式,是先從作品本身出發,透過以下幾個關鍵元素,一步步縮小範圍:年代 → 國家 → 城市 → 製琴師。
第一眼映入眼簾的,往往是顏色。判斷的首要原則是:這把琴是否泛著紅色? 根據研究,1700 年後才開始在提琴上使用紅色顏料,而1700 年前的提琴基調通常為金黃或深棕色。
這是提琴 C 腰 的線稿。在右側的圖中,可以看到上角木內縮較為急促、曲率較小,所呈現出的視覺效果。
這張圖聚焦於提琴上圓琴角的連接方式,右側的圖相比左側明顯更為凹陷,曲率更小。
② 琴身長寬比例
③ 立體拱形結構
這是提琴 C 腰部位 的面板剖面線稿,可以看到兩者中央拱起的範圍略有不同。雖然本次文章主要分享視覺上的效果,但這種立體弧形結構的控制,對提琴音色有著深遠影響,同時也是每位製琴師極具標誌性的特徵!
從 f 孔線稿上的紅色標示,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上圓的孔徑、靠近下圓的翅膀,以及中央的小裂口的確切位置與形態。這些細微的差異,往往是不經意間流露出製琴師個人美感與製作習慣的地方!
這是琴頭的側面,主要用來說明桶子連結到眼睛的部位。提琴的結構中幾乎沒有直線,幾乎所有線條都是圓弧過渡,因此每一個弧度的連結,都在考驗製琴師的技術與美感掌握。
這是弦軸箱剖面的線稿。弦軸箱的胖瘦,指的是額外標示出的距離線寬度。裝飾槽則由紅線標示,每位製琴師在深淺與曲率上都有各自的偏好。
這張圖同樣是提琴 C 腰部位的面板剖面線稿,主要是讓大家觀察 f 孔的壁面,是隨立體拱形結構傾斜,還是直接垂直下切。
嵌入角木塊的襯條是克里蒙納學派的製作特徵之一。
這是在進行鑲線(purfling)之前,先將側板框與琴身的定位孔填補起來。這些定位孔是在製作過程中用來固定與對齊琴身結構用,但在完成主體後,製琴師會細心修補,使外觀更加完整,確保鑲線能夠順利且精確地嵌入。
John Dilworth 提到,19 世紀末以後的提琴鑑定變得更加困難,原因有二:
然而,透過訓練有素的眼睛、縝密的推理,我們仍能像偵探一樣,接近正確答案!
文字終究有極限!雖然我盡力附上線稿與照片,但最好的學習方式還是「多看、多比對」,邀請大家一起成為提琴偵探!
John Dilworth 的原文不僅更詳細,內含思維樹狀結構圖與精美的琴照,錯過太可惜了~
原文請參見:Dilworth, John. (2010). “A Beginner's Guide to Identifying a Stradivarius.” The Strad, Vol. 121, No. 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