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琴師的「偵探之眼」——提琴鑑賞的關鍵法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篇為《The Strad》雜誌 2010 年 7 月號文章"A beginner's guide to identifying a Stradivarius."之摘要譯介。


「透物見人」的提琴鑑賞之道


「透物見人」是我在藝術史學訓練中最核心的精神。過去撰寫美術館作品說明時,受限於 300-500 字,必須有目的地描述畫面資訊,以指向特定論點。事實上,一個物件能傳達的訊息遠超我們的想像,關鍵在於觀者是否擁有訓練有素的審美眼光來「看到」,再藉由豐富的歷史知識「讀取」與「解碼」這些訊息。進入提琴領域後,我終於讀到一篇啟發我將「觀看」連結到「應用」的文章了——讓我們跟隨 製琴師 John Dilworth 一起來鑑賞提琴吧!


進入 Dilworth 的提琴觀看之道前,先理解兩個核心觀念


1. 觀看的訓練——從大量「比對」開始

在沒有數位影像的時代,練習觀看的方法是收藏系列作品,藉此比對異同。如今,我們有更多元的方式比較不同的提琴學派,所以多看、多比對,永不嫌多!


2. 不同細節的「證言」可能互相矛盾

這很正常!正因為矛盾,我們才能觀察得更細緻,深入理解其中的奧秘。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 Dilworth 的「提琴鑑賞之道」!


鑑賞提琴的步驟與方法


1. 最大的框架:理想的「消去法」

Dilworth 建議:如果可以,先別看琴內的標籤!標籤會在觀者心中種下一個難以抹去的偏見,影響所有後續的觀察,讓人不自覺地只想「印證」標籤上的資訊。最理想的方式,是先從作品本身出發,透過以下幾個關鍵元素,一步步縮小範圍:年代 → 國家 → 城市 → 製琴師


2. 觀察順序:從最顯著的外觀開始

(1) 顏色

第一眼映入眼簾的,往往是顏色。判斷的首要原則是:這把琴是否泛著紅色? 根據研究,1700 年後才開始在提琴上使用紅色顏料,而1700 年前的提琴基調通常為金黃或深棕色

(2) 輪廓

① 平面輪廓的圓弧特徵

  • C 腰部分:阿瑪蒂的曲率過渡較流暢,而 史特拉底瓦里 在上角木的地方收縮較急,使整體線條顯得剛硬
這是提琴 C 腰 的線稿。在右側的圖中,可以看到上角木內縮較為急促、曲率較小,所呈現出的視覺效果。

這是提琴 C 腰 的線稿。在右側的圖中,可以看到上角木內縮較為急促、曲率較小,所呈現出的視覺效果。


  • 琴角的曲率:上、下弧與C腰處琴角連結的弧度。
這張圖聚焦於提琴上圓琴角的連接方式,右側的圖相比左側明顯更為凹陷,曲率更小。

這張圖聚焦於提琴上圓琴角的連接方式,右側的圖相比左側明顯更為凹陷,曲率更小。



② 琴身長寬比例

  • 提琴的 琴身長寬 可用來判斷時代與學派,例如:布雷西亞琴、19 世紀德國琴、Long Strad 版型的琴身往往較長。Nicolo Amati 的版型比 Andrea Amati 更寬,但史特拉底瓦里早期卻曾短暫回歸較窄的版型。



③ 立體拱形結構

  • 光測量拱形最高點是不夠的,真正影響聲音的是 弧度的整體走勢
這是提琴 C 腰部位 的面板剖面線稿,可以看到兩者中央拱起的範圍略有不同。雖然本次文章主要分享視覺上的效果,但這種立體弧形結構的控制,對提琴音色有著深遠影響,同時也是每位製琴師極具標誌性的特徵!

這是提琴 C 腰部位 的面板剖面線稿,可以看到兩者中央拱起的範圍略有不同。雖然本次文章主要分享視覺上的效果,但這種立體弧形結構的控制,對提琴音色有著深遠影響,同時也是每位製琴師極具標誌性的特徵!


3. 進一步:魔鬼藏在細節裡!

①「f」孔主要觀察:

  • 上下圓的孔徑大小
  • 翅膀的寬度
  • 裂口(notch/nick)的呈現方式

演變趨勢:

  • Andrea Amati → 大孔徑、窄翅膀、大裂口
  • 史特拉底瓦里 → 小孔徑、寬翅膀、小裂口
從 f 孔線稿上的紅色標示,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上圓的孔徑、靠近下圓的翅膀,以及中央的小裂口的確切位置與形態。這些細微的差異,往往是不經意間流露出製琴師個人美感與製作習慣的地方!

從 f 孔線稿上的紅色標示,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上圓的孔徑、靠近下圓的翅膀,以及中央的小裂口的確切位置與形態。這些細微的差異,往往是不經意間流露出製琴師個人美感與製作習慣的地方!


② 琴頭觀察重點:

  • 桶子連結到眼睛的順暢度
  • 倒角的寬度、弦軸箱的胖瘦
  • 裝飾槽的凹陷程度與形狀
這是琴頭的側面,主要用來說明桶子連結到眼睛的部位。提琴的結構中幾乎沒有直線,幾乎所有線條都是圓弧過渡,因此每一個弧度的連結,都在考驗製琴師的技術與美感掌握。

這是琴頭的側面,主要用來說明桶子連結到眼睛的部位。提琴的結構中幾乎沒有直線,幾乎所有線條都是圓弧過渡,因此每一個弧度的連結,都在考驗製琴師的技術與美感掌握。


這是弦軸箱剖面的線稿。弦軸箱的胖瘦,指的是額外標示出的距離線寬度。裝飾槽則由紅線標示,每位製琴師在深淺與曲率上都有各自的偏好。

這是弦軸箱剖面的線稿。弦軸箱的胖瘦,指的是額外標示出的距離線寬度。裝飾槽則由紅線標示,每位製琴師在深淺與曲率上都有各自的偏好。


③ 琴漆

  • 哪些漆面是原始的?(漆面很容易受損,真正原始的漆可能已經磨損。)
  • 漆裂方式
    • 硬漆 → 裂成較長的裂痕
    • 軟漆 → 裂成「島狀」碎裂紋


4. 輔助判讀:工藝與材料

①「f」孔的切割痕跡

  • 壁面是 垂直於面板,還是 依照弧形變化
  • 上下圓是 刀切,還是 圓形切割器製作
這張圖同樣是提琴 C 腰部位的面板剖面線稿,主要是讓大家觀察 f 孔的壁面,是隨立體拱形結構傾斜,還是直接垂直下切。

這張圖同樣是提琴 C 腰部位的面板剖面線稿,主要是讓大家觀察 f 孔的壁面,是隨立體拱形結構傾斜,還是直接垂直下切。


② 克里蒙納派的獨特工藝

  • 是否有 嵌入角木塊的襯條
  • 首尾木塊是否有 定位釘
  • 背板中央是否有 鑽孔
嵌入角木塊的襯條是克里蒙納學派的製作特徵之一。

嵌入角木塊的襯條是克里蒙納學派的製作特徵之一。


這是在進行鑲線(purfling)之前,先將側板框與琴身的定位孔填補起來。這些定位孔是在製作過程中用來固定與對齊琴身結構用,但在完成主體後,製琴師會細心修補,使外觀更加完整,確保鑲線能夠順利且精確地嵌入。

這是在進行鑲線(purfling)之前,先將側板框與琴身的定位孔填補起來。這些定位孔是在製作過程中用來固定與對齊琴身結構用,但在完成主體後,製琴師會細心修補,使外觀更加完整,確保鑲線能夠順利且精確地嵌入。


③ 製琴師偏好的特定材料

  • 面板:雲杉 or 松木?
  • 角木與襯條:松木、白楊木、柳木、胡桃木 or 桃花心木?
  • 鑲線的白色部分:山毛櫸、白楊 or 鯨魚骨?


鑑定提琴的挑戰


John Dilworth 提到,19 世紀末以後的提琴鑑定變得更加困難,原因有二:

  1. 製琴風格的多元化:國家與學派界線開始模糊)
  2. 學術性的「仿古製作」盛行:製琴界有意識地模仿歷史名琴

然而,透過訓練有素的眼睛縝密的推理,我們仍能像偵探一樣,接近正確答案!


備註


文字終究有極限!雖然我盡力附上線稿與照片,但最好的學習方式還是「多看、多比對」,邀請大家一起成為提琴偵探

John Dilworth 的原文不僅更詳細,內含思維樹狀結構圖與精美的琴照,錯過太可惜了~


原文請參見:Dilworth, John. (2010). “A Beginner's Guide to Identifying a Stradivarius.” The Strad, Vol. 121, No. 1443.




avatar-img
1會員
5內容數
主要書寫關於提琴、藝術史與音樂的書摘譯介和個人淺見,有時混入性別雜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Frenchie6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仿製名琴,真的能還原音色嗎? 製琴師 Sam Zygmuntowicz 在 Strad 3D 計畫中分析三把傳世名琴的結構與聲學特徵,並運用頻譜分析,將聲音視覺化,建立低頻、中頻、高頻的詞彙來描述音色。結果顯示,仿製琴雖趨近原作,但製琴師的選擇與個人風格,仍讓音色留下獨特印記。
英國製琴師John Dilworth以超過四千次製作琴橋的經驗,分享製作琴橋的訣竅,包含:選擇鋒利的刀具、橋腳需完全貼合面板拱形以確保穩固、弦距需考量琴絃、演奏風格、琴弓等因素調整、以及透過調整琴橋重心(高重心:明亮音色;低重心:豐厚音色)來平衡音質。
仿製名琴,真的能還原音色嗎? 製琴師 Sam Zygmuntowicz 在 Strad 3D 計畫中分析三把傳世名琴的結構與聲學特徵,並運用頻譜分析,將聲音視覺化,建立低頻、中頻、高頻的詞彙來描述音色。結果顯示,仿製琴雖趨近原作,但製琴師的選擇與個人風格,仍讓音色留下獨特印記。
英國製琴師John Dilworth以超過四千次製作琴橋的經驗,分享製作琴橋的訣竅,包含:選擇鋒利的刀具、橋腳需完全貼合面板拱形以確保穩固、弦距需考量琴絃、演奏風格、琴弓等因素調整、以及透過調整琴橋重心(高重心:明亮音色;低重心:豐厚音色)來平衡音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前言 上個月我介紹了給教會司會者的參考, 今天就來介紹另一個也是很常見的給教會司琴篇. 無論是你想了解、有意願,或正在教會司琴, 相信都能帶給你有一些的幫助! 一、什麼是司琴? 在主日禮拜中擔任音樂敬拜的服事者, 一般教會大多是以鋼琴為主, 有些教會是有敬拜的樂團(敬拜團),
Thumbnail
學琴不僅是一種技能的習得,更是一種心靈的陶冶和生活品質的提升。這篇文章探討了學琴的各個方面,包括增強智力發展、專注力和耐心、減壓和情感表達、增強自信心等。文章還介紹了開始學琴的方法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長期規劃方面的建議。學琴對於個人成長和心靈豐富是非常重要的。
Thumbnail
中和景平站旁有一間特別的歐洲二手提琴專門店叫「舊琴人」,老闆原本在貿易公司工作,經營義大利工作室琴,因此認識歐洲琴商,現在半退休狀態專心投入二手歐洲老琴的懷抱,進歐洲30、40年以上的老琴來賣。 十
Thumbnail
《打造一雙看得到出口的眼睛---移動.妙不可言。》   #太完美主義的孩子要怎麼引導 有位鋼琴老師在網上提出她的疑惑,是不是太完美主義的孩子不適合學琴?   她帶的一名孩子(簡稱A),剛開始時學琴態度很積極,同樣的年齡段,別的小孩都在玩,A會自己主動花很多時間在鋼琴上,不須家長督促,而
所有的藝術都可以被定義為:人類需要透過模仿和象徵來組織感官接收的混亂訊息而產生的結果。......就聽覺而言,它是音樂。藝術以詩歌解決過度飽和的文字與思想,透過哲學與政治將思想串聯。而且藝術令人感到愉快。 這是一本應該需要一些古典音樂背景(基礎?)知識,才能好好地享受的書。 由享譽國際,
Thumbnail
練琴對多數人來講, 的確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甚至是很需腦力的過程. 但我經過這麼多年的練琴經驗, 無論是學生時代音樂系的練琴、考試、比賽與伴奏等, 到目前以教會司琴準備為主, 慢慢可以更多發現體會在練琴時的一些心得與收穫. 以下內容比較適合針對: 會刻意排一些時間練習與有特定目標的人
Thumbnail
選購提琴是一個需要謹慎的過程,許多人對品牌、老師推薦、價格與品質以及購琴地點存在迷思。本文解釋了這些迷思並提供了建議。此外,推薦了一家老店——海笛樂器,該店在提琴選購和售後服務方面都有著良好的信譽和口碑。
Thumbnail
我先說,這只是我個人的「主觀想法」,不一定是正確的。 因為我跟許多人聊過、大概就有幾種版本,各有各的方法。 「找最適合自己的道路是最重要的。」 一、初學一開始其實琴不用買太好 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 (其實經濟條件許可要買多高都可以) 一般的經濟條件 大概四千、六千、一萬左
我的調音器兼節拍器是Seiko STH200(See Here),常態性的掛在譜架上。想要學拉小提琴這件事,只要提到不知道音準,需要看調音器,這時就會有很多人跟你說,不要用調音器,要用耳朵聽。 這件事我也知道,道理我都懂,可是我就聽不出來啊怎麼辦。所以我還是默默地偷偷開著調音器不敢給人知道。
Thumbnail
色彩是琴鍵,雙眼是打擊的槌,靈魂是有多根弦的琴。藝術家是那一隻彈奏的手,總能輕觸琴鍵與靈魂共鳴。-- 康丁斯基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前言 上個月我介紹了給教會司會者的參考, 今天就來介紹另一個也是很常見的給教會司琴篇. 無論是你想了解、有意願,或正在教會司琴, 相信都能帶給你有一些的幫助! 一、什麼是司琴? 在主日禮拜中擔任音樂敬拜的服事者, 一般教會大多是以鋼琴為主, 有些教會是有敬拜的樂團(敬拜團),
Thumbnail
學琴不僅是一種技能的習得,更是一種心靈的陶冶和生活品質的提升。這篇文章探討了學琴的各個方面,包括增強智力發展、專注力和耐心、減壓和情感表達、增強自信心等。文章還介紹了開始學琴的方法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長期規劃方面的建議。學琴對於個人成長和心靈豐富是非常重要的。
Thumbnail
中和景平站旁有一間特別的歐洲二手提琴專門店叫「舊琴人」,老闆原本在貿易公司工作,經營義大利工作室琴,因此認識歐洲琴商,現在半退休狀態專心投入二手歐洲老琴的懷抱,進歐洲30、40年以上的老琴來賣。 十
Thumbnail
《打造一雙看得到出口的眼睛---移動.妙不可言。》   #太完美主義的孩子要怎麼引導 有位鋼琴老師在網上提出她的疑惑,是不是太完美主義的孩子不適合學琴?   她帶的一名孩子(簡稱A),剛開始時學琴態度很積極,同樣的年齡段,別的小孩都在玩,A會自己主動花很多時間在鋼琴上,不須家長督促,而
所有的藝術都可以被定義為:人類需要透過模仿和象徵來組織感官接收的混亂訊息而產生的結果。......就聽覺而言,它是音樂。藝術以詩歌解決過度飽和的文字與思想,透過哲學與政治將思想串聯。而且藝術令人感到愉快。 這是一本應該需要一些古典音樂背景(基礎?)知識,才能好好地享受的書。 由享譽國際,
Thumbnail
練琴對多數人來講, 的確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甚至是很需腦力的過程. 但我經過這麼多年的練琴經驗, 無論是學生時代音樂系的練琴、考試、比賽與伴奏等, 到目前以教會司琴準備為主, 慢慢可以更多發現體會在練琴時的一些心得與收穫. 以下內容比較適合針對: 會刻意排一些時間練習與有特定目標的人
Thumbnail
選購提琴是一個需要謹慎的過程,許多人對品牌、老師推薦、價格與品質以及購琴地點存在迷思。本文解釋了這些迷思並提供了建議。此外,推薦了一家老店——海笛樂器,該店在提琴選購和售後服務方面都有著良好的信譽和口碑。
Thumbnail
我先說,這只是我個人的「主觀想法」,不一定是正確的。 因為我跟許多人聊過、大概就有幾種版本,各有各的方法。 「找最適合自己的道路是最重要的。」 一、初學一開始其實琴不用買太好 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 (其實經濟條件許可要買多高都可以) 一般的經濟條件 大概四千、六千、一萬左
我的調音器兼節拍器是Seiko STH200(See Here),常態性的掛在譜架上。想要學拉小提琴這件事,只要提到不知道音準,需要看調音器,這時就會有很多人跟你說,不要用調音器,要用耳朵聽。 這件事我也知道,道理我都懂,可是我就聽不出來啊怎麼辦。所以我還是默默地偷偷開著調音器不敢給人知道。
Thumbnail
色彩是琴鍵,雙眼是打擊的槌,靈魂是有多根弦的琴。藝術家是那一隻彈奏的手,總能輕觸琴鍵與靈魂共鳴。-- 康丁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