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224
[現象學觀察] [民間習俗文化省思] 遶境
【撰寫者】李豐楙(政治大學宗教所講座教授)劉怡君(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兼任講師)
遶境又稱「遊行」、「遊境」、「出巡」、「巡庄」、「巡境」,指本境眾善信從神殿內迎請該境神明的神像,安奉於神轎,代表神明降臨人間巡視,從廟宇出發巡行境內的街道,民眾即跟著隊伍隨香,沿途各家戶則擺香案祭拜,祈求保佑,使合境平安。所謂「境」即指一定的轄區範圍,並非完全以政治上的行政區域來畫分,而是民眾依據社區的共同體制,借此標誌群體開發的共同記憶,在生活圈內建立廟宇以崇奉共同祭祀的神明。故日人岡田謙所研究的士林地區,從而提出的「祭祀圈」的解釋,後來又經人類學者(許嘉明、林美容等)持續加以補充、發揮。「祭祀圈」並非針對遶境,但是寺廟主神對於地方信眾的庇佑,則與境內(圈內)定期舉行的巡遶密切關聯。在境內借由神明遶境的活動,既可確認居民所住地域的界限,也可驅逐以淨化境域內所有的不潔諸物,使社區居民能夠產生宜居感。故遶境活動從農業到工商社會,都是娛神娛人的休閒生活,漢人信仰深信神明出巡所及的境域,均會受到神威的庇佑。先秦儒家曾提出「神道設教」的觀念,即想要借由神道進行教化;而民眾則認為遶境的目的,期使棲居的空間能夠定期的淨化,以免邪祟威脅其生存世界,故神明遶境具有保境安民的作用及意義。
遶境傳統既源於古代的社祭,也關聯歲末、年初的方相氏行儺,即在定居的區域內舉行驅儺的遊行,在漢代的大儺活動中,既有「魚龍曼延」等雜技及百戲表演;漢代還發生過的西王母籌,即為崇祀西王母而有狂熱的活動,也有項羽神及城陽景王等民眾信仰的活動。但是一般認為佛教傳入的「行像」──又稱「行城」、「巡城」,應該適時激發遶境的廟會活動,因為佛教徒會將神佛塑像迎上彩車巡行。這種宗教儀式從西域傳入中土後,既有舉像巡行、歌詠伎樂,也加入百戲雜耍,成為慶祝佛誕的重要活動。如《魏書‧釋老志》記載北魏孝文帝時,京城就有「輿諸佛像,行於廣衢」的佛誕活動;《洛陽伽藍記》也記載長秋寺舉行行像儀式,隊伍中既有「六牙白象負釋迦在虛空中」,還有「辟邪師子導引其前,吞刀吐火騰驤一面,綵幢上索詭譎不常,奇伎異服冠於都市。」即將樂舞百戲及諸般雜耍加入佛像巡行的活動。當時佛教行像的活動,即有僧眾參與,《高僧傳》就曾載劉宋沙門邵碩於四月八日成都行像時,「於眾中匍匐作師子形」,可見僧眾與奉佛弟子都會參與的盛況。
唐、宋以後,地方廟會的迎神、出巡活動,也逐漸擴大舉行;元、明以後,佛誕日的行像活動漸被浴佛所取代,但民間在祠廟信仰中,每逢神明誕辰等重要慶典,就會舉行盛大的迎神賽會。依據方志的傳統都會記載與遶境相關的活動。臺灣漢人信仰中的遶境活動,則反映早期移民社會的遺跡,所出現的頗為多樣,既有在本境內遶境的祭祀圈內型態,也逐漸因應社會型態的變化,而形成在地化的巡遶方式,並非固定不變。其例證就有代天巡狩的王爺(千歲)巡境,輪值前來的代巡王爺並非只是巡遶本境,如在東港的鎮內或西港本境,而隨著參與村社的多少而有大小變化,並非完全固定不變。還有另一種跨境型態,就是早期原被稱為「進香」的活動,後來社會變遷後地方的自主意識增強,即因方便也會使用「遶境」一詞。
由於遶境活動都是境內民眾共同參與,就必須組織團體主理其事:一般均先以卜筊或選舉等方式選出正、副爐主,其下設立若干委員方便分工,並擇定遶境日期、確認神轎出入廟宇的時間、安排遶境路線、聯絡參加的各寺廟、文武館、藝閣、陣頭等各類團體,並在遶境隊伍中安排其先後次序。又需調度活動期間所需的人員、公告事項、經費預算;在經費上則清點境內的丁口數,以便收取丁錢,若當地廟宇的財力足以支付,也有不徵收丁口錢的;現時則有採取善信自由題緣金,或採用股份制。舉行的日期通常配合廟宇主神的誕辰,於當天或事前舉行。
遶境出巡的隊伍按照性質區分數組,主要的有前鋒陣、熱鬧陣與主神陣。其中前鋒陣具有引路、開導及通報等功能,由報馬仔、儀仗、鼓吹陣頭等所組成;熱鬧陣多排在主神陣與前鋒陣中間,作為串場、熱鬧之用,也是整個隊伍中最引人注目的陣仗;主神陣則以神轎為中心,與神明相關的人、事、物則隨之遊行;最後壓陣的即為主神的神轎,其後跟隨著主事者、地方頭人與信徒、香客等。由於各地的風俗不同,政治、移民文化的影響有異,遶境巡行隊伍的組成也各有特色。現今由於交通便捷,跨境交陪往來的現象日益普遍,遶境的範圍也有擴大的趨勢,內容也會加入現代元素;然而古來神道的信仰特質則大體未變,遶境的目的就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即祈求平安、驅邪納吉、熱鬧共歡、酬神謝願。
在臺灣有名的遶境活動,依其性質可以不同的類型為例證:常見的就是可以強化「祭祀圈」的,在主神所轄的本境內巡遶,大部分的遶境俱屬於此類:如臺北市文山區有張、高、林三姓,都是從福建安溪移民到文山區內,原本都使用原籍的廟名建立集應廟,共同尊奉抵抗安祿山而壯烈犧牲的張巡與許遠,俗稱尪公;後來三姓分爐各自分建集應廟,而張姓另有兩房在淡水近山地帶,高姓則有一支在北投,都同樣建集應廟崇祀,並定期迎請早期所供奉的尪公,即稱為「迎老祖」。故文山地區張、高、林三姓在尪公千秋聖誕、或迎老祖回廟,在境內所遶之境就是三姓較早開發的區域,故具有共同記憶的歷史意義。其次就是跨越本境有名的迎王遶境:如「西港香」所迎的十二行瘟王,僅由旗牌官奉王令早晚巡遶西港四角頭本境,而到王府請王令所巡視的,近數科已由九十餘村鄉擴大到百餘,當地人稱為「千歲爺巡掃,媽祖蔭香路」:就將王爺的巡遶之境稱為「巡掃」一切邪祟,而由慶安宮所奉的媽祖陪同,則依地方習慣稱為香路或香境。無論尪公所巡遶的文山區、或時有擴大的西港香境,既有標誌早期共同開發的歷史記憶,也相信巡遶所及之境,就是尪公所帶兵將的巡視區,或千歲爺會同各村鄉神明的巡掃區,都可視為傳統意義下的「遶境」。
遶境在後來被作為變通用法的例證,就是北港媽祖以往到臺南大天后宮的進香之例:原本是每年三月十四日左右起駕前往府城,沿途經過朴子、鹽水、新營、下營、善化、永康等地,三月十七、十八日到達臺南後,再由臺南各廟出轎陪同巡行府城各境,十九日再循原路回北港廟,歷時八天七夜,從清領到日治期則稱為「遶境」。大正四年(公元1915年)由於安排轎班的問題,北港朝天宮乃以「糖郊媽」代替三媽前往大天后宮進香,臺南仕紳認為北港方面並無誠意,乃將「糖郊媽」長期留在大天后宮,又逢大天后宮內殿香爐發火,三媽降乩指示:因感受臺南人的誠心,神威將永鎮臺南,要求重塑金身,府城百餘間廟集資數仟圓新雕「鎮南媽」聖像,於農曆五月十六日開光,二十日、二十一日遶境,廿二日舉行安座大典。由於開光安座後神威顯赫,全臺各地爭相恭請駕臨,從此臺南媽祖的遶境活動轉由臺南鎮南媽巡行,結合商業社團發展出陣頭繡旗與藝閣詩意等特色,形成全臺規模最大的迎媽祖活動。目前臺南大天后宮的遶境活動成為定例:四年一科(鼠、龍、猴年)辦理,日期在媽祖聖誕前一個月,遶境兩天;所遶的區域為全臺南市,即邀請各街境廟宇共襄盛舉;於活動前兩個月寄發請帖,報名完畢後抽籤安排轎次,依例頭頂轎為延平郡王及轄下土地公廟,第二頂為府城隍,最後一頂轎即為大天后宮,其餘則抽籤決定。現今參與活動的廟宇超過五十間,每間廟都出神轎及陣頭,多達上百陣,為臺灣目前陣容最大的遶境活動。
其他著名的媽祖遶境活動,還有澎湖天后宮和大甲鎮瀾宮:由於澎湖的地形四面環海,島嶼繁多,乃衍生媽祖先在海上遶境,而後回到陸上遶境的先例。大甲鎮瀾宮的媽祖遶境被譽為全世界三大宗教活動之一,民國88年被臺中縣政府列入「大甲媽祖文化節」,成為臺灣重要的觀光活動;民國97年7月4日被指定為「臺灣文化資產」之民俗類;100年更名「臺中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另外具有地方特色的為高雄內門紫竹寺觀音佛祖的遶境活動,通常為期四天,至今仍維持全程均由人力扛轎;途中遇到兩庄獅陣相會,獅頭會親暱「交頸」以示友好,與一般陣頭相會的「拚陣」作法大異其趣。另一種隨歷史而變化的例證,就是壯烈成神者因為神格昇轉而得以遶境的:如新莊地藏庵大眾廟的文武大眾爺遶境,俗稱「新莊大拜拜」,為北臺灣地區頗具代表性的廟會活動;其中地藏庵俊賢堂首創的官將首團,為唯一發源於北部而繁衍全臺的將團,其巡境目的即為驅鬼護民的「暗訪、日巡」,其儀式、服飾及陣法等具有豐富的藝術特色。還有北部客家族群的義民爺信仰,近年來配合義民節的擴大舉行,即串連北臺灣的客家族群所推動的,成為義民爺也有巡遶的新例證。
【參考文獻】
1. 蔡相煇,《臺灣民間信仰》,國立空中大學印行,2001。
2. 張珣,《文化媽祖:臺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民族所,2003。
3. 李豐楙,〈爐下弟子與派下弟子:木柵張家的祠、廟信仰體制〉,《東宗的呼喚:2010賴鵬舉居士逝世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2011.1,頁299-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