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各位剛踏入臨床的新手治療師們!脊椎是人體最重要的結構之一,也是我們在臨床上最常遇到的問題。今天想跟大家聊聊脊椎的結構與功能,幫助大家建立更紮實的基礎。
一、脊椎的基本結構
首先我們要了解脊椎是由五個區域組成的:- 頸椎 (Cervical):7節。
- 胸椎 (Thoracic):12節,與肋骨相連。
- 腰椎 (Lumbar):5節。
- 薦椎 (Sacral):5節,融合成一塊骨骼。
- 尾椎 (Coccygeal):通常有 4 節,也融合在一起。

二、脊椎的生理彎曲
脊椎是一個可彎曲、多重彎曲的柱狀結構。從側面看,脊椎並不是直的,而是呈現自然的彎曲:
- 頸椎和腰椎:呈現脊椎前凸(lordosis)。
- 胸椎、薦椎和尾椎:呈現脊椎後凸(kyphosis)。
這些正常的解剖彎曲使脊柱具有更高的靈活性和增強的吸震能力,同時保持椎間關節足夠的剛度和穩定性。
- 胸椎:在人體中,胸椎部分被肋骨架夾住。胸椎後凸幾乎完全是由椎體形狀產生,而椎間盤的高度前後相等。
- 頸椎和腰椎:頸椎和腰椎非常靈活,但仍能承受重。這些區域彎曲是由於楔形的椎間盤。在頸椎和腰椎區域,椎間盤的高度都是前高後低。
- 頸椎椎體前方高度實際上比後方短,因此椎間盤完全負責正常的頸椎前凸。
- 上腰椎主要由椎間盤負責腰椎前凸。
- 下腰椎則脊椎椎體本身呈楔形,從而形成前凸。
- 薦椎:骶骨雖然是剛性的,但在體內,骶髂關節會發生輕微的運動,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
- 尾椎:尾椎在人類中不發達,沒有功能作用。

在如解剖列車、嬰兒發展理論中,會將脊椎後凸稱作「初級曲線」,脊椎前凸稱作「次級曲線」,從胚胎結構來解釋,胚胎時期脊椎整體呈現彎曲,而隨著出生後逐漸成長適應重力,慢慢產生頸椎伸直、腰椎伸直等次級曲線。此理論也可以間接推導出,次級曲線相對柔軟,也更容易受到變形影響,這也是多數問題常出現於頸椎和腰椎的原因之一。這也告訴我們,市面上氾濫的胸椎伸展訓練很可能造成矯枉過正的現象。
三、脊椎的功能
脊椎至少有四大功能:
- 保護:保護脊髓免受損傷。
- 支持:將頭部和軀幹的重量傳遞到骨盆。
- 活動:允許脊椎各部分之間的生理運動。
- 控制:頸椎可以靈活地將頭部定位於空間中,使個體能夠有效地適應環境。
其中,最重要的功能是保護脆弱的脊髓,使其免受潛在的損害性力量或運動的影響。
從支持的角度來看,它將頭部和軀幹的重量和彎曲動作傳遞到骨盆。

在肋骨的幫助下,它還可以作為內部器官附著的框架。

人體的頸部可以被描述為一個圓柱形的管道,支持頭部並使其能夠活動。
它為呼吸、胃腸、神經和血管系統的重要連接提供了通道,並且是重要的無管腺體以及發聲、發聲和通氣器官的所在地。因此,它是與頸椎相關的眾多關鍵結構的緊湊集合體,頸椎是主要的結構構件。
頸椎是一個高度活動的結構,主要功能是將頭部定位在空間中,使生物體能夠有效地適應環境。因此,頸部的運動與頭部的運動密不可分,這種聯繫是正常和病理狀態中的一個關鍵概念。

四、脊椎的活動性
脊椎不是一個單一的剛性柱子,而是一個由剛性椎體和軟組織組成的靈活堆疊。脊椎的基本功能單位是脊椎活動節 (spinal motion segment):
- 相鄰的兩個椎體
- 椎間盤
- 小面關節
- 支持結構(韌帶、血管、神經、肌肉)

值得注意的是,在頸椎中,寰椎和枕骨之間以及寰椎和樞椎之間沒有椎間盤。椎間盤允許椎間運動,而後方小面關節控制運動的幅度和方向。
五、椎間盤的重要性
椎間盤位於椎體之間,允許椎體間的活動,而後方的小面關節則控制活動的幅度與方向。特別是在頸椎和腰椎,椎間盤的高度前高後低,是形成脊椎前凸的重要原因。


臨床考量與總結
脊椎變異:偶爾會出現額外的胸椎或腰椎,或者薦椎未融合的情況。這些變異的臨床意義可能不大,但單側的薦椎化或腰椎化可能導致不對稱的活動度和穩定性。
頸椎融合:上頸椎的融合也可能發生,但臨床意義可能不大.
了解脊椎的結構與功能是成為一名優秀治療師的基石。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大家對脊椎有更深入的認識,在臨床上能更得心應手!
脊椎是個複雜但精妙的結構,它既要提供保護,又要兼顧靈活性和穩定性。身為治療師,我們需要深入了解它的結構與功能,才能更好地評估和治療相關問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工具不僅節省時間,也幫助你在治療的路上走得更長久更安全。這些是我每天必使用的治療神器:
資料來源: Management of common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