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身為新手治療師,對於人體結構的了解是我們提供有效治療的基礎。今天,我們將深入探討脊椎前部結構,特別是椎體,並整理出一些常見的問題與重點,幫助大家在臨床上能有更清晰的判斷。
椎體:承受壓力的主要結構
椎體是脊椎的主要承重結構。椎體由緻密的骨皮質包覆著充滿血的鬆質骨構成。椎體藉由上下表面的軟骨終板,將壓力分散。
椎體並非單純的骨頭,它更像是個 液壓強化的避震器。
椎體結構
- 骨皮質 (Cortical shell):椎體外部的緻密骨。
- 鬆質骨 (Cancellous core):椎體內部的海綿狀骨。
- 終板 (End-plate):椎體上、下表面的軟骨結構,連接椎間盤。
椎體的承重特性
- 椎體比椎間盤更硬、更厚,但在承受壓力時,椎體變形程度約為椎間盤的一半。
- 椎體內部的骨小樑 (Trabeculae):
此為脊椎應變視覺化圖: 應變集中位於脊椎中部(包括骨皮質、網狀骨Von Mises)。
高應變區為基底脊椎靜脈通道周圍及骨皮質上後端。
低應變區為脊椎上下端生長板及水平的網狀骨。
文獻出處: Comparison of trabecular bone behavior in core and whole bone samples using high-resolution modeling of a vertebral body
常見問題與考量
骨質疏鬆症 (Osteoporosis):
- 骨質疏鬆症會導致水平骨小樑流失多於垂直骨小樑。
- 這會嚴重影響椎體的強度,增加椎體壓迫性骨折的風險。
椎體終板骨折 (End-plate fractures):
- 椎體終板的中心壓力高於周圍。
- 終板中心骨折通常發生在未退化的椎間盤,而周圍骨折與退化的椎間盤有關。
- 對於骨質疏鬆患者,終板骨折可能更容易發生。
椎體形狀的區域變化:
- 腰椎:從第一腰椎到第五腰椎,椎體形狀從方形變為矩形,關節終板的表面積也隨之變大。
- 胸椎:由於降主動脈的壓力,胸椎椎體幾乎呈心形。
- 頸椎:C2-C7 椎體上具有 鉤突 (Uncinate processes),與上位椎體的下表面形成 Luschka 關節 (Joint of Luschka)。
非典型頸椎 (Atypical cervical vertebrae):
- 第一頸椎 (寰椎, Atlas) 沒有椎體。
- 第二頸椎 (樞椎, Axis) 的齒突 (Odontoid process/Dens) 是由第一頸椎的椎體與第二頸椎融合而成。
椎體血液供應:
- 每個椎體的主要營養孔位於後面的中心。
- 後縱韌帶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覆蓋於其上。
臨床意義
- 了解椎體的結構和功能有助於我們評估脊椎的生物力學。
- 在治療脊椎相關疾病時,必須考慮骨質疏鬆症、椎間盤退化等因素對椎體強度的影響。
- 熟悉椎體形狀的區域變化,有助於我們在影像學檢查中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新手治療師們更好地了解脊椎前部結構,並將這些知識運用於臨床實踐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工具不僅節省時間,也幫助你在治療的路上走得更長久更安全。這些是我每天必使用的治療神器:
資料來源: Management of common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