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5/02/1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獨處練習》:擁抱孤獨的我們

清晨醒來,一睜開眼睛,便拿起身旁的手機,滑開社群軟體 Line、IG、Threads,繁雜的資訊一瞬間映入眼底,一天便這這樣的節奏中展開... 但,你有多久沒有好好與自己談心了?

在這個強調「做自己」的時代,你真的認識自己嗎?

重新定義獨處

許多人對於獨處懷有恐懼,甚至衍生出「孤獨排行榜」,將獨處活動視為一種自我挑戰,然而,這與心理學的「聚光燈效應」有關,當獨自吃飯逛街或看電影時,產生「旁人都在注意我,覺得我很可憐、沒有朋友」的錯覺。

但事實上,大家都專注於自己的事情,並不會特別留意或評價他人。

孤獨是一種感受 孤單是一種狀態

為何要練習獨處

  • 需要花時間慢慢熟悉獨處的感覺

人是群居動物的,天生傾向與人建立連結與互動,對於獨處,其實我們並不熟悉。在這世界,比較著重於社交能力,而獨處力往往被忽略,因此無論是被動的獨處,還是主動選擇獨處,都時間去適應與練習。

  • 能在獨處狀態與人互動間自在切換

書中並不鼓勵一昧長時間的獨處,而是學會聆聽身體發出的警訊,知道何時該擁有自己的私人空間,何時需要與人交談陪伴。

獨處的好處

  • 更自在與自己相處
  • 更了解自我
  • 適時遠離過多的資訊
  • 為被動獨處做好準備
  • 與親密伴侶更自在的相處,避免過度依賴對方
  • 獨立:行為獨立、情感獨立
  • 自由

真實的獨處時刻:從簡單到深度體驗

在執行獨處計畫時,可以寫下心得、感受,以及目前對獨處的看法

基礎版(日常小事)

  • 發呆、吃飯、買菜、睡覺
  • 每天約30分鐘

中階版(個人娛樂)

  • 看電影、逛街、爬山
  • 每週一次

進階版(特定場景)

  • 一整天都在家、整天在圖書館、開車到郊外
  • 每月一天

高級版(重要時刻)

  • 獨自旅行、環島、外宿
  • 每年幾次

極致版(深度挑戰)

  • 進修閉關十天、獨自外地度假
  • 每隔一段時間進行

推薦原因

這本書並非以說教講道理的方式書寫,更多的是作者分享自身的真實經歷與感受,分享如何從害怕孤獨,到享受孤獨的生命體驗。

作者在書中條理分明地解釋「獨處」這一大概念,並衍生出許多個人相關議題,進而引導讀者以更理性、客觀的角度重新看待「獨處」。

心得

在我上大學後,發現比國中高中時期,較難交到交心朋友,因為不再每天與同學待在同一間教室,大學的求學環境也更加自由...

在Dcard上,看到兩派觀點:

  • 一派認為大學是學習獨處的時期,一個人上課、讀書和吃飯...是很正常的事情,也不用勉強自己配合他人
  • 另一派強調「大學是擴展人脈的重要階段」,能認識到不同背景與思維的人,也鼓勵多參與社團活動.。


甚至到後來,社群媒體有越來越多I人、E人的討論,人們開始理解不同個性的人,有截然不同的生活模式。

我覺得這樣的討論是好事,代表社會越來越包容尊重,每個人都能更自在按照自己的需求,調整獨處與社交的比重。

我還記得國小國中時,老師和家長的想法較為傳統,看到一個人獨自坐著,總會上前關心,甚至私底下找來詢問。當時也感覺到同學異樣的眼光,覺得自己是不是「邊緣人」,或是「個性有問題」。

現在,獨處是一種軟實力,能更專注自己喜歡的事物上,也能透過一次次獨處中,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獨處練習
4
/5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