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從觀察到洞察,金點設計獎研習營如何拓展設計視野?
現今,金點設計獎常被視為設計學子的畢業榮譽之一,許多人以「參賽者」的身份認識這個獎項,將它視為設計生涯的試煉與肯定;而在金點設計獎評選研習營中,則讓學生們能夠近距離觀察評選過程的細節,以及專業評審如何篩選優秀設計、討論設計價值,並與國內外專業評審一同透過設計評選的視角,重新理解「好設計」的核心價值!
如果你對研習營實際內容、或是如何透過評選視角了解設計發展的話,這篇文章將幫助你更全面了解 金點設計獎研習營的價值!
在進入主題之前,先快速帶大家認識金點設計獎與研習營:
金點設計獎(Golden Pin Design Award,以下簡稱金點獎)為1981年創立,2014年以「金點設計,華人世界的設計榮耀」廣招全球報名,迄今為止已有上萬件設計作品參與;而金點獎針對不同標族群設立「金點設計獎(已上市產品)」、「金點概念設計獎(未上市)」、「金點新秀設計獎(參與台灣新一代設計展之學生)」等三大獎項;並區分產品設計類、傳達設計類、空間設計類、整合設計類等4大參賽類別,再細分為43個組別投遞。
金點設計研習營(以下簡稱研習營)自2020年成立,讓學子們得以透過深入評選現場轉化設計洞見,在大師的帶領下剖析作品後的核心與趨勢;為此,在研習營中更多的是以觀察牽引自我視角、強化或增加對於設計的思考,而非設計硬實力。
這也帶到了申請文件的準備方向,以2024金點獎官網的招募內文當作範本:
在內文三、研習實作時程與規劃中的第五點已經把工作內容條列出來,分別為評選進場實作、評選隨行記錄、評選退場實作與其他,並且,我在這裡可以很明確的對大家說:
正如上述強調,在研習營中其實並沒有相關工作內容是需要「設計」甚麼,這也更能讓對於設計領域有興趣的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因此在書審上可以簡潔的呈現過往活動經驗更能使自己有進入面試的機會。
(✦:在這裡感謝 泰國設計 | 雖然媽媽說那裡太危險งานดีไซน์ไต้หวัน的文章 IG:itissaidtobedanger,成為一股強大的推力、讓我開始了投遞的步伐🦵🦵)
而進入面試階段後所展現的也是對於設計的熱情與行動,若將焦點錯置在特定硬實力或軟實力的提升的話,也許就不太適合這次研習營性質(✦:可以左轉參考我在其他單位實習的心得TDRI 產業前瞻組實習心得:設計如何影響產業決策?站在收斂階段回顧發展歷程);正因如此,當面試官問到最喜歡歷年來金點獎最喜歡的作品時,請好好把握機會傳達自己對設計領域的觀察與喜好、這樣也更能讓面試官更能覺察埋在你眼神中的渴望。
題外話,因研習營需要紀錄評審的大量討論內容與反饋,會需要有/會被問到打字能力(我個人一分鐘80-90中文字),我建議至少要能夠有盲打能力才能真的投入在評審的對話中!
https://10fastfingers.com/typing-test/traditional-chinese(可供評估打字速度)
讓我們從辦理時程來看,研習營期間負責金點獎的複審與決審評選作業期間擔任協助人員;不含報到日與分享小聚,從2024年8月27日至2024年9月10日(休息日預計兩日、依現場情況彈性調整);其中,複審與決審會議各一天、另有一天是金點概念決審(當日工作人員會在日後公布,其他研習生想旁聽都能去)。
而12月底的金點設計年度最佳設計獎頒獎典禮的工作內容比較像是臨時的機動人員、採自由參加,並視現場情況所分配任務。
而複審是實體作品評選,因此大量的搬運與卸載貨物占據了我們的研習營日常中、不過我們這屆有請搬運公司協助,所以相對來說輕鬆了些!舉凡作品定位貼標與排列、廠商簽收和調整區域,再到不斷不斷地拆卸與打包作品;乘載手中的都是他人的設計淬鍊之作,念想之餘、不由得更靠近觀察與品味。
(✦:每天的午休大家都睡得很熟💤💤都捨不得把時間花在吃午餐上了)
複審與決審當日的流程算是比較雷同,每個人依照不同性質會被分配給一位老師、當作評選日的隨計,這裡指的性質並非是原先的科系、更看重的是個性能不能與老師相匹配;並會依據每個人被分配到的老師決定組別(依據參賽類別分四種類別、每種類別又各分1~2組),確認好組別過後,就即將跟隨老師們前去逐一為每個作品評分,我在複審階段被分配到的是傳達設計A組,決審被分配到空間設計類。
(✦:由於沒被選為金點概念決審的工作人員以及當日有個人事務而無前去現場參與,因此不再此說明,期待未來有其他人分享!)
複審
待所有老師評分後回歸座位,接著整理確認獲選決審的作品---也會開始激烈的討論;剖析作品核心、品味印刷質感、感受作品背後的企圖心,而在一切是非常緊湊的,常緊湊的,記錄下一切已經耗費所有氣力、只得返家後才能咀嚼;我們組的老師皆有實際到場,其他組別有國外評審參與的就要隨時注意畫面截圖以及螢幕投放的問題,在先前招募表中若有填寫其他語言強項的話就有機會在此時與國外大師進行交流!
在統整完票數並確認入圍名單後,身為研習生的我們需要重新潤飾個別跟隨以及討論時負責的老師的評論、以利日後新聞稿與宣傳用途。
決審
與複審不同的是,在這個階段需要選出「年度最佳設計獎」與「年度特別獎」,因此老師們也需要去檢視其他組別的設計作品;在討論環節過後,各組將整併成一個評選團,針對這兩個獎項進行抉擇(年度最佳設計獎跟年度特別獎是複數個,並非單獨獲獎)。
在這同時,眾大師們對於作品的讚揚與批判、無奈與憐愛、憤恨與期盼都能在此露出;由於此階段評選人數增多,並非每位負責老師都會表達自我看法、偶有這種時刻便可讓自己的手指歇息片刻。
最終確認完所有的獎項之後,撤下、封箱、清理,16天的旅程在這裡暫時結束。
以下是複決審的側拍影片!一起感受忙碌的評選現場🔥🔥🔥
回顧這次的研習營,這段經歷讓我真正意識到,設計除了創作,而是如何讓作品在不同的標準與脈絡下被評價、被理解,甚至瞧見未來的發展。 站在評審的角度重新審視設計,讓我對未來的設計競賽、產業趨勢、以及自身的專業發展都有了更深層的思考。
針對不同的讀者群體,我希望這次的經驗能夠帶給你們一些實際的啟發,無論是未來想參與設計競賽、關心設計趨勢,還是對研習營本身感興趣,都能從這場評選的過程中,獲得有價值的思考與方向。
如何讓你的作品在評選中更具競爭力?
透過這次的評選現場,我發現評審們在討論時,遠不只關心作品的技術精緻度,更在意的是完整敘事、概念傳達與市場適配度。並且,想要讓作品在評審現場更具競爭力,可以思考以下幾點:
設計趨勢如何影響評審標準?
這次研習營的另一個收穫,是讓我看見評審在選擇作品時,並不只是關心設計的「美感」,而是如何回應當代需求、如何解決問題,以及如何為產業帶來變革。 透過這次的評選,我觀察到幾個明顯的趨勢:
這些趨勢不僅影響評審標準,也將引導未來設計的發展方向。對於想要掌握設計趨勢的人來說,關注設計競賽的評選結果,往往能夠窺見當下設計領域最前沿的討論與思維方式。
這場經驗如何鍛鍊你的設計思維?
如果你正在考慮是否報名金點設計獎研習營,這次的經驗讓我更確定,這場研習營的價值不僅僅是「近距離觀察評審」,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學會如何站在不同專業的角度思考設計。
我的背景是傳播相關,但在決審時被分配到空間設計組別,這讓我一開始有些不安,畢竟這並非我的專業領域。但透過與老師的討論,即使對某個領域不熟悉,也能透過觀察評審如何批判與稱讚作品,來學習如何欣賞不同領域的設計。
在這個過程中,我意識到:
對於未來想報名研習營的學生,我會建議:
以下是我們工作期間的側錄影片!歡迎大家搭配上面文字一同體會現場氛圍吧✨✨
在決審中,大家膠著在年度最佳設計獎的名單時,安尚秀老師特別將潛行在一場大水之前提出來、大抵的意思如下:
「你可以感受到洪水將一切吞噬的壓抑,隨著不同畫面的推疊、逐漸淹沒;這是一個平靜卻又動態的展現方式,你們(指評審團)仔細看、下方都是各種不同的家具,在淹沒以後才能看清,我很喜歡這樣的表達方式。
我們(指視覺設計類)的作品可能沒辦法讓大家第一時間感受到一些情感,希望透過我的說明、大家可以重新的欣賞這個作品」
而這樣的咀嚼一樣作品正是我這輩子無法忘懷的,在這樣匆促的步調中、又有多少事物被我錯過的呢?
這也再次令我覺察:各種型態的設計,正是我為何著迷的緣故。
希望看到這裡的你也能沉浸在每個作品的意義中!
致謝(為保個人資訊、故不條列人員):
🏆品牌推廣組(2024.04-2024.12)
🎰金點設計獎評選團、以及我所跟隨紀錄的陳老師與林老師
💪現場搬運人員
🎸第五屆研習生夥伴
📬協助撰寫推薦信的陳老師
希冀將文字化作原點、劃破時間洪流,讓過去、現在、未來都能在此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