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週,美國政壇高潮迭起,其中兩波高潮,一是川普政府挑起關稅戰,二是馬斯克針對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的揭弊行動。這兩件事看似無關聯,但背後卻折射出美國內部政治操作與全球影響力的深層矛盾。川普與馬斯克的行動究竟是在「傷敵」,還是在「傷己」?
先說關稅戰,目前最新的發展是2月10日,川普政府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對所有進口到美國的鋼鐵和鋁材一律課徵25%的關稅。這一消息震驚全球財經媒體,川普聲稱此舉能讓美國「再次有錢」(Making America Rich Again),但經濟學家卻認為,提高關稅只會增加美國消費者的負擔,並可能引發通貨膨脹。
然而,無論是這次的鋼鐵關稅,還是稍早說要提高加拿大與墨西哥關稅,顯然都不是川普真正的目標,而只是他施壓談判的一種手段。事實上,川普早已多次在關稅問題上出爾反爾。例如,他曾威脅全面提高墨西哥進口商品的關稅,但在與墨西哥總統會面後便不了了之。這種策略顯示,只要對方滿足他的條件,關稅隨時可以成為談判桌上可交易的籌碼。
何況,川普挑起這場關稅戰過程中的談話,我認為他心中主要的訴求對象,並不是國際社會,而是美國國內支持者,特別是那些早就對全球化心存不滿的美國選民。過去30至40年來,美國中產階級和藍領工人對全球化導致的產業外移早已怨聲載道。儘管許多人明白,高關稅最終受害者還是美國消費者,但他們仍然願意給川普喝采,因為他讓他們感受到了一種「反擊」的快感。
另外,川普也藉此向民主黨和左派媒體施壓,試圖塑造自己為一位「不按常理出牌」的總統,以此推翻建制派長期掌控的腐敗體制。因此,他無視提高關稅可能導致物價上漲或通膨加劇等後果,只求在政治上贏得支持者的認同。
不過,雖然川普這一連串行政命令(無論最終如何收場)在美國贏得支持者的喝采,但卻也同時加劇全球反美情緒。「你不聽話,我就提高你的關稅;你不照我的意思做,我就修理你。」這種霸凌式態度,透過媒體反覆放送,在全球多個國家引發了更強烈對美國的反感。從加拿大到墨西哥,從丹麥到德國,批判美國的聲音越來越響亮,「討厭美國」正逐漸成為主流觀點。
這種趨勢一旦形成,不是短期內可以逆轉的,未來即使川普下台,美國換一位總統,這種「反美」情緒也不會立即消退。如果美國想要扭轉這種局面,勢必要投入更多資源進行大外宣和形象重建,也將是一項艱鉅且昂貴的任務,對美國外交而言無疑是一大挑戰。
與此同時,另一場風暴則由馬斯克掀起。他領導的政府效率部(Office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利用AI技術查帳,揭露了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
USAID成立於甘迺迪總統時期,其主要任務是提供國際援助,協助開發中國家改善貧窮、疾病等問題。
然而,馬斯克的查帳結果顯示,USAID實際執行的費用,與其宣稱的目標大相逕庭。例如,USAID資金被用於支持包括瓜地馬拉跨性別手術、塞爾維亞LGBT團體,以及緬甸多元平等獎學金等項目,更令人震驚的是,它甚至資助了一些與恐怖組織有聯繫的團體,例如哈瑪斯。此外,USAID還被揭發長期花錢收買媒體,包括《紐約時報》和《Politico》。這些發現讓右派陣營倍感振奮,也讓川普有了停止USAID運作的理由。
USAID被拆招牌後,已經在美國醞釀一場新的政治風暴。許多人擔憂未來許多窮國可能爆發飢荒或流行病。當美國撒手不管,中俄是否會趁虛而入?不過,我對於這點不太擔心,畢竟維持美國在世界的影響力,也符合「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目標,因此比較可能的情況是川普另起爐灶,用自己的人馬組建一個功能類似的新機構,繼續維護美國利益。
無論是川普挑起的關稅戰,還是馬斯克揭露USAID弊端,其實都反映出當前美國內外政策中的深層矛盾。一方面,美國試圖通過強硬手段維護自身利益;另一方面,這些行動卻可能損害其全球形象和長期影響力。
對於川普而言,他或許成功地鞏固了部分選民基礎,但代價卻是加劇全球對美國的不滿情緒;對於馬斯克,他揭露了政府機構中的問題,但也暴露出美國內部價值觀分裂和治理困境。最終,美國是否能從中獲益,仍需時間檢驗。然而可以確定的是,在這場「急急如律令」的大戲中,美國既可能傷敵,也可能自損元氣。
更多更完整的財經觀點分析,請鎖定《沈雲驄說財經》Podcast,每週三更新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