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學位,讓你更有腦、更有錢嗎?——《經濟學人》:太多碩士課程鬆散、沒效率、瑣碎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master’s degree碩士學位

 

我本來以為只有學歷迷思的亞洲人喜歡念研究所,原來美國人和英國人也是。

根據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二十年來英美越來越多人念研究所。過去,大學生比例遠遠高於研究生,但英國現在研究生的比例大增,每五個大學生,就有四個研究生。Why?

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缺乏安全感,覺得現在大學畢業生太多,怕自己不夠出色,於是很多人想讓自己多一個學位,可以提升職場競爭力,可以在激烈的就業市場中脫穎而出。另一個原因,則是相信多一個學位在身上,可以讓薪水更高。

但這兩個期待,一點都不實際,也被《經濟學人》澆了一大盆冷水。最新的數據和分析顯示,以碩士學歷來說,英美很多碩士課程並不能帶來實質經濟效益,甚至可能害你背負巨額學貸,陷入財務困境。

先說要花的錢,英美碩士學位的成本不低。美國的研究生學費自2000年以來實際增長了兩倍多,英國的國內碩士學費在2021年也比2011年高出約70%。高昂的學費加上就學期間的收入損失,使得許多碩士畢業生背負巨額學貸,畢業後需面對沉重的經濟壓力。

其次,碩士學位未必能帶來更高的收入。美國智庫FREOPP的分析師Preston Cooper估計,如果把學費支出和就學期間的潛在收入損失算進來,碩士畢業生一生平均只能多賺五萬美元。英國財政研究所的分析也顯示,35歲碩士畢業生的收入與大學畢業的同儕相比,在所得上並沒有顯著差異。

raw-image

不過,以上只是平均而言,也不是所有科系都如此。碩士學位的「投資報酬率」好不好、能不能帶來預期的回報,也和科系選擇有關。《經濟學人》製作了一個表格,比較不同科系的大學生與碩士生之間,到了35歲時的所得差異。結果顯示,有些重視學位的領域,例如computer 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chemistry等,多一個碩士的確有幫助。但如果你念的是歷史、地理、社會學、語言等領域,整體來說多花的錢未必賺得回來,並不「划算」。

除了科系選擇,就讀的學校也是影響收入的因素之一,例如MBA課程,頂尖商學院畢業生的收入遠高於其他學校的畢業生。不過整體來說,雖然在美國不同大學的碩士學費差異很大,但學費高低與畢業生收入之間,並沒有強烈的關聯性。也就是說,選什麼學校,對你日後的收入不見得有明顯幫助。

或許有人讀到這裡會心想,念碩士的決定未必這麼現實,求學也能帶來很多金錢無法衡量的好處,例如學習知識與技能。但《經濟學人》也很不客氣的說,其實許多研究所課程「flabby(鬆散)」、「inefficient(沒效率)」、「flaky(瑣碎)」,學生花了很多錢,卻CP值不高。這樣的研究所,念了幹嘛呢?

當然,現在很多人念研究所只是為了不想就業或無法就業,將研究所當作庇護所,反正台灣研究所的學費跟英美比起來便宜得多。如果你只是暫時性逃避,我想也無妨,等你覺得自己準備更充分再跳進職場,也沒什麼不好。但如果你念研究所的理由當中,包含了「投資報酬率」的想像,這篇文章應該可以讓你重新評估。至少可以想想《經濟學人》寫到的一句話:「高等教育應該讓我們更有腦、更有錢」(Higher education ought to make students brainier and richer),如果念完之後多了一個學位,卻沒有豐富我們的腦袋和口袋,何必呢?

延伸閱讀

經濟學人這期的兩篇文章,很值得參考。

《沈雲驄說財經》Podcast

更多更完整的財經觀點分析,請鎖定《沈雲驄說財經》Podcast,每週三更新上架。

走進財經世界,不是陷入複雜理論和財務數字之中,而是迎向更有趣與更豐盛的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其實,最近的新聞讓我想到,璩靜。這位百度前副總裁幾個月前在抖音引發軒然大波,要員工24小時待命,還高喊沒義務關心員工私人生活,最終導致道歉辭職。事件如今看似平息,但霸凌者在職場銷聲匿跡了嗎?才怪。職場霸凌這種事,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不會忘記。因為璩靜這種人,中國有,台灣有,美國也有。
美國大選固然是件大事,但也是一個更大問題的縮影:如果連美國大選這麼重要,全世界都用放大鏡、顯微鏡在檢視的事情,都會錯得那麼離譜,其他的調查呢?我們常看到這個調查那個調查,請問這些調查有多少可信度?如果說調查不可靠,如果說報導會偏頗,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個世界?
#TrumpTrade 這次美國大選很多人關心,有人是因為關心民主、地緣政治,想知道對台灣有什麼影響,但有另外一群人關心的,是投資,想賭賭看如果川普當選,什麼樣的股票、什麼樣的投資工具會賺錢?什麼樣的市場應該要避開?這,就是所謂的「川普交易」。
看美國大選,像在看大老闆在推新品,賈伯斯推哀鳳,馬斯克推...川普。 政治新聞,現在越來越像財經新聞,你很難分辨誰是政客,誰是商人。看看這場美國大選吧,為了展現政治影響力,多少富豪花招盡出。花招最多的,沒有之一,當然是馬斯克。他在七個搖擺州搞連署,大方送100萬美金,把政治變成樂透。
#Nuclear Revival核能復興 大家好,這是我在方格子的第一篇專欄,要談談最近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就是跟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關的:能源。更具體的說,是電力。 最近幾個熱門新聞,都跟未來的電力需求有關。首先是台電核三廠二號機組歲修41天,讓我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歲修期間,並未傳出大規
其實,最近的新聞讓我想到,璩靜。這位百度前副總裁幾個月前在抖音引發軒然大波,要員工24小時待命,還高喊沒義務關心員工私人生活,最終導致道歉辭職。事件如今看似平息,但霸凌者在職場銷聲匿跡了嗎?才怪。職場霸凌這種事,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不會忘記。因為璩靜這種人,中國有,台灣有,美國也有。
美國大選固然是件大事,但也是一個更大問題的縮影:如果連美國大選這麼重要,全世界都用放大鏡、顯微鏡在檢視的事情,都會錯得那麼離譜,其他的調查呢?我們常看到這個調查那個調查,請問這些調查有多少可信度?如果說調查不可靠,如果說報導會偏頗,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個世界?
#TrumpTrade 這次美國大選很多人關心,有人是因為關心民主、地緣政治,想知道對台灣有什麼影響,但有另外一群人關心的,是投資,想賭賭看如果川普當選,什麼樣的股票、什麼樣的投資工具會賺錢?什麼樣的市場應該要避開?這,就是所謂的「川普交易」。
看美國大選,像在看大老闆在推新品,賈伯斯推哀鳳,馬斯克推...川普。 政治新聞,現在越來越像財經新聞,你很難分辨誰是政客,誰是商人。看看這場美國大選吧,為了展現政治影響力,多少富豪花招盡出。花招最多的,沒有之一,當然是馬斯克。他在七個搖擺州搞連署,大方送100萬美金,把政治變成樂透。
#Nuclear Revival核能復興 大家好,這是我在方格子的第一篇專欄,要談談最近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就是跟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關的:能源。更具體的說,是電力。 最近幾個熱門新聞,都跟未來的電力需求有關。首先是台電核三廠二號機組歲修41天,讓我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歲修期間,並未傳出大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1. 被食物、書籍、網路、娛樂與社群媒體佔據整天醒著的時間: - 許多研究生常常在不知不覺中被各種媒介吸引,大量時間花費在非學術活動上,尤其是社群媒體如Facebook、Instagram、Threads等,這些平台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我們的思維和行為。這些分心的活動不僅浪費時間,還可能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本文探討了唸大學的目的與價值,以及大學生活的重要性。針對唸大學對於提升社會階層的幫助逐漸極主,提供了關於大學領導力培訓、參加繫上或社團等活動、大學換專業的建議。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Thumbnail
學費高低各有利弊。在台灣學費低,一學分不到2000元,以通常一門課兩學分18週來說,一次翹課算222元,學生不珍惜,也不要求品質,反而只想要老師輕鬆給過。 在美國學費高,一學分50000元台幣,兩學分一週兩節,翹課一次損失5724元,上課睡覺20分鐘損失1145元。如果教授不認真,你不在乎嗎?
世界太大,資訊太多,變化太快。進修是其中一個可以讓自己保持戰力的方法。去到我這種既全職工作,也偶然做志工和教大學課的,也得抽時間去進修一下,不然我會感到自己很快被淘汰下去。
Thumbnail
親愛的讀者 感謝你來信分享你的困惑。這個問題不僅在學術圈內被廣泛討論,亦在社會上引發無數反思與爭議。讀研究所的經濟成本是否值得?這不僅是一個個人選擇的問題,更是一個涉及到人生價值觀、未來規劃的重大決策。 當我們面臨選擇時,往往需要權衡利弊,仔細思考每一個可能的未來。你或許正站在這樣一個岔路口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Thumbnail
許多大四學生或剛畢業的青年朋友,可能心中都會有一個焦慮問題,就是應先就業或先考研究所?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1. 被食物、書籍、網路、娛樂與社群媒體佔據整天醒著的時間: - 許多研究生常常在不知不覺中被各種媒介吸引,大量時間花費在非學術活動上,尤其是社群媒體如Facebook、Instagram、Threads等,這些平台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我們的思維和行為。這些分心的活動不僅浪費時間,還可能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本文探討了唸大學的目的與價值,以及大學生活的重要性。針對唸大學對於提升社會階層的幫助逐漸極主,提供了關於大學領導力培訓、參加繫上或社團等活動、大學換專業的建議。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Thumbnail
學費高低各有利弊。在台灣學費低,一學分不到2000元,以通常一門課兩學分18週來說,一次翹課算222元,學生不珍惜,也不要求品質,反而只想要老師輕鬆給過。 在美國學費高,一學分50000元台幣,兩學分一週兩節,翹課一次損失5724元,上課睡覺20分鐘損失1145元。如果教授不認真,你不在乎嗎?
世界太大,資訊太多,變化太快。進修是其中一個可以讓自己保持戰力的方法。去到我這種既全職工作,也偶然做志工和教大學課的,也得抽時間去進修一下,不然我會感到自己很快被淘汰下去。
Thumbnail
親愛的讀者 感謝你來信分享你的困惑。這個問題不僅在學術圈內被廣泛討論,亦在社會上引發無數反思與爭議。讀研究所的經濟成本是否值得?這不僅是一個個人選擇的問題,更是一個涉及到人生價值觀、未來規劃的重大決策。 當我們面臨選擇時,往往需要權衡利弊,仔細思考每一個可能的未來。你或許正站在這樣一個岔路口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Thumbnail
許多大四學生或剛畢業的青年朋友,可能心中都會有一個焦慮問題,就是應先就業或先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