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與馬斯克的「急急如律令」,傷敵還是傷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過去幾週,美國政壇高潮迭起,其中兩波高潮,一是川普政府挑起關稅戰,二是馬斯克針對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的揭弊行動。這兩件事看似無關聯,但背後卻折射出美國內部政治操作與全球影響力的深層矛盾。川普與馬斯克的行動究竟是在「傷敵」,還是在「傷己」?

關稅大戲:川普的政治秀場


先說關稅戰,目前最新的發展是2月10日,川普政府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對所有進口到美國的鋼鐵和鋁材一律課徵25%的關稅。這一消息震驚全球財經媒體,川普聲稱此舉能讓美國「再次有錢」(Making America Rich Again),但經濟學家卻認為,提高關稅只會增加美國消費者的負擔,並可能引發通貨膨脹。

然而,無論是這次的鋼鐵關稅,還是稍早說要提高加拿大與墨西哥關稅,顯然都不是川普真正的目標,而只是他施壓談判的一種手段。事實上,川普早已多次在關稅問題上出爾反爾。例如,他曾威脅全面提高墨西哥進口商品的關稅,但在與墨西哥總統會面後便不了了之。這種策略顯示,只要對方滿足他的條件,關稅隨時可以成為談判桌上可交易的籌碼。

何況,川普挑起這場關稅戰過程中的談話,我認為他心中主要的訴求對象,並不是國際社會,而是美國國內支持者,特別是那些早就對全球化心存不滿的美國選民。過去30至40年來,美國中產階級和藍領工人對全球化導致的產業外移早已怨聲載道。儘管許多人明白,高關稅最終受害者還是美國消費者,但他們仍然願意給川普喝采,因為他讓他們感受到了一種「反擊」的快感。

另外,川普也藉此向民主黨和左派媒體施壓,試圖塑造自己為一位「不按常理出牌」的總統,以此推翻建制派長期掌控的腐敗體制。因此,他無視提高關稅可能導致物價上漲或通膨加劇等後果,只求在政治上贏得支持者的認同。

全球反美浪潮升級:長期影響不可忽視


不過,雖然川普這一連串行政命令(無論最終如何收場)在美國贏得支持者的喝采,但卻也同時加劇全球反美情緒。「你不聽話,我就提高你的關稅;你不照我的意思做,我就修理你。」這種霸凌式態度,透過媒體反覆放送,在全球多個國家引發了更強烈對美國的反感。從加拿大到墨西哥,從丹麥到德國,批判美國的聲音越來越響亮,「討厭美國」正逐漸成為主流觀點。

這種趨勢一旦形成,不是短期內可以逆轉的,未來即使川普下台,美國換一位總統,這種「反美」情緒也不會立即消退。如果美國想要扭轉這種局面,勢必要投入更多資源進行大外宣和形象重建,也將是一項艱鉅且昂貴的任務,對美國外交而言無疑是一大挑戰。

馬斯克揭弊:USAID假面具被拆穿


與此同時,另一場風暴則由馬斯克掀起。他領導的政府效率部(Office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利用AI技術查帳,揭露了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

USAID成立於甘迺迪總統時期,其主要任務是提供國際援助,協助開發中國家改善貧窮、疾病等問題。

然而,馬斯克的查帳結果顯示,USAID實際執行的費用,與其宣稱的目標大相逕庭。例如,USAID資金被用於支持包括瓜地馬拉跨性別手術、塞爾維亞LGBT團體,以及緬甸多元平等獎學金等項目,更令人震驚的是,它甚至資助了一些與恐怖組織有聯繫的團體,例如哈瑪斯。此外,USAID還被揭發長期花錢收買媒體,包括《紐約時報》和《Politico》。這些發現讓右派陣營倍感振奮,也讓川普有了停止USAID運作的理由。

USAID被拆招牌後,已經在美國醞釀一場新的政治風暴。許多人擔憂未來許多窮國可能爆發飢荒或流行病。當美國撒手不管,中俄是否會趁虛而入?不過,我對於這點不太擔心,畢竟維持美國在世界的影響力,也符合「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目標,因此比較可能的情況是川普另起爐灶,用自己的人馬組建一個功能類似的新機構,繼續維護美國利益。

無論是川普挑起的關稅戰,還是馬斯克揭露USAID弊端,其實都反映出當前美國內外政策中的深層矛盾。一方面,美國試圖通過強硬手段維護自身利益;另一方面,這些行動卻可能損害其全球形象和長期影響力。

對於川普而言,他或許成功地鞏固了部分選民基礎,但代價卻是加劇全球對美國的不滿情緒;對於馬斯克,他揭露了政府機構中的問題,但也暴露出美國內部價值觀分裂和治理困境。最終,美國是否能從中獲益,仍需時間檢驗。然而可以確定的是,在這場「急急如律令」的大戲中,美國既可能傷敵,也可能自損元氣。


《沈雲驄說財經》Podcast

更多更完整的財經觀點分析,請鎖定《沈雲驄說財經》Podcast,每週三更新上架。

走進財經世界,不是陷入複雜理論和財務數字之中,而是迎向更有趣與更豐盛的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BBC不久前報導,現在有一種叫做「憤怒誘餌」(rage-baiting)的內容策略正在流行。這種策略與過去那種誘人點擊的標題黨(clickbait)不同,標題黨只是靠吸引你點擊標題來增加流量,而憤怒黨則更進一步,要利用人性對負面情緒的敏感反應來促進互動。
我本來以為只有學歷迷思的亞洲人喜歡念研究所,原來美國人和英國人也是。根據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二十年來英美越來越多人念研究所。過去,大學生比例遠遠高於研究生,但英國現在研究生的比例大增,每五個大學生,就有四個研究生。Why?
其實,最近的新聞讓我想到,璩靜。這位百度前副總裁幾個月前在抖音引發軒然大波,要員工24小時待命,還高喊沒義務關心員工私人生活,最終導致道歉辭職。事件如今看似平息,但霸凌者在職場銷聲匿跡了嗎?才怪。職場霸凌這種事,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不會忘記。因為璩靜這種人,中國有,台灣有,美國也有。
美國大選固然是件大事,但也是一個更大問題的縮影:如果連美國大選這麼重要,全世界都用放大鏡、顯微鏡在檢視的事情,都會錯得那麼離譜,其他的調查呢?我們常看到這個調查那個調查,請問這些調查有多少可信度?如果說調查不可靠,如果說報導會偏頗,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個世界?
#TrumpTrade 這次美國大選很多人關心,有人是因為關心民主、地緣政治,想知道對台灣有什麼影響,但有另外一群人關心的,是投資,想賭賭看如果川普當選,什麼樣的股票、什麼樣的投資工具會賺錢?什麼樣的市場應該要避開?這,就是所謂的「川普交易」。
看美國大選,像在看大老闆在推新品,賈伯斯推哀鳳,馬斯克推...川普。 政治新聞,現在越來越像財經新聞,你很難分辨誰是政客,誰是商人。看看這場美國大選吧,為了展現政治影響力,多少富豪花招盡出。花招最多的,沒有之一,當然是馬斯克。他在七個搖擺州搞連署,大方送100萬美金,把政治變成樂透。
BBC不久前報導,現在有一種叫做「憤怒誘餌」(rage-baiting)的內容策略正在流行。這種策略與過去那種誘人點擊的標題黨(clickbait)不同,標題黨只是靠吸引你點擊標題來增加流量,而憤怒黨則更進一步,要利用人性對負面情緒的敏感反應來促進互動。
我本來以為只有學歷迷思的亞洲人喜歡念研究所,原來美國人和英國人也是。根據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二十年來英美越來越多人念研究所。過去,大學生比例遠遠高於研究生,但英國現在研究生的比例大增,每五個大學生,就有四個研究生。Why?
其實,最近的新聞讓我想到,璩靜。這位百度前副總裁幾個月前在抖音引發軒然大波,要員工24小時待命,還高喊沒義務關心員工私人生活,最終導致道歉辭職。事件如今看似平息,但霸凌者在職場銷聲匿跡了嗎?才怪。職場霸凌這種事,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不會忘記。因為璩靜這種人,中國有,台灣有,美國也有。
美國大選固然是件大事,但也是一個更大問題的縮影:如果連美國大選這麼重要,全世界都用放大鏡、顯微鏡在檢視的事情,都會錯得那麼離譜,其他的調查呢?我們常看到這個調查那個調查,請問這些調查有多少可信度?如果說調查不可靠,如果說報導會偏頗,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個世界?
#TrumpTrade 這次美國大選很多人關心,有人是因為關心民主、地緣政治,想知道對台灣有什麼影響,但有另外一群人關心的,是投資,想賭賭看如果川普當選,什麼樣的股票、什麼樣的投資工具會賺錢?什麼樣的市場應該要避開?這,就是所謂的「川普交易」。
看美國大選,像在看大老闆在推新品,賈伯斯推哀鳳,馬斯克推...川普。 政治新聞,現在越來越像財經新聞,你很難分辨誰是政客,誰是商人。看看這場美國大選吧,為了展現政治影響力,多少富豪花招盡出。花招最多的,沒有之一,當然是馬斯克。他在七個搖擺州搞連署,大方送100萬美金,把政治變成樂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周一晚間川普與馬斯克在X平台上的談話,提到相關政策看法,整體包括重要的企業減稅、支持核電(或改名扭轉市場對安全性的擔憂)、傳統汽車與電動車的平衡可能性、加快FDA工作(新藥)、攔截飛彈系統等,可能目標在全面性的政策平衡,有助淡化企業與個人稅制擔憂、製造活動、國防、能源與替代能源、生技製藥等推展。
Thumbnail
川普若當選總統,落實美國優先、對外課徵高關稅等政見,會對美國、中國及全球帶來哪些衝擊和影響?學者:貿易壁壘保護美企,將加速中國經濟衰退! 中國經濟學者張斌呼籲,決策者必須充分認識到內需不足問題的嚴重性!採取「超預期的政策力度」打破當前的負向循環,提振需求,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市場預期,促進經濟良性循環!
Thumbnail
美國前總統川普當選聲勢大振,看來極有機會再度問鼎美國總統入住白宮,投資人開始押注所謂的「川普交易」,就是押注美債殖利率曲線將變陡,主要因為川普主張減稅和提高關稅,推論將助長通膨,使得美國長期公債發行量大增,造成長債價格下跌殖利率竄升,美國2年期公債殖利率19日挺升4.8個基點....
Thumbnail
川普政策 無論是接受Bloomberg訪談,或在正式接受共和黨提名,川普的政策可預期將帶來政策上的轉向,他所定調的經濟政策重點「低利率、低稅率、低物價」,通過關稅政策和獎勵政策讓企業回流到美國
Thumbnail
在科技界和政治圈掀起巨浪的消息來了!特斯拉和SpaceX的CEO馬斯克公開表態支持川普,這一舉動打破了科技巨頭在政治立場上的傳統中立態度。究竟這意味著什麼?為什麼馬斯克會做出如此大膽的決定?讓我們一起深入探討這個引人注目的話題。
Thumbnail
川普正式成為共和黨美國總統候選人,他真的能"再次""讓美國再次偉大"?德國最新一項研究結果,若川普當選下屆美國總統,德國可能損失1500億歐元。 歐盟擬採反傾銷行動,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徵收最終關稅,歐中貿易戰風險升溫! 中國經濟Q2增長弱,房市低迷為最大拖累,房市泡沫化,中國媒體:房地產時代宣告謝幕!
Thumbnail
昨天美國的重磅消息是前美國總統也是現任共和黨的總統川普在競選過程中,遭受槍擊,現在包含槍手,有兩人死亡。此舉讓之前辯論會表現不佳的拜登的連任之路,更加地雪上加霜。假設在美國總統是由川普當選。在經濟上可能會有哪些重大的變革呢?
Thumbnail
習近平跟美國失敗的關係策略,現在已經是個遙遠的記憶。他於二○一三年提出這個宏圖大略時相對只是個新手領導人,初任共產黨總書記未滿一年,而如今,習近平已深信美國要往死裡打壓中國。先是歐巴馬的轉向亞洲政策,緊隨著是川普的貿易和科技戰,要和敵意如此之重的國家重新建構一段新關係
世界開始為川普第二任總統的後果做好準備。 包括關稅、可能放棄烏克蘭和台灣、與其他盟友的交易方式、與敵人的激進以物易物貿易以及全球規則的進一步衰退。
歐亞集團2024風險預測(部份),第一名就是美國自己,指的是川普,果然如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周一晚間川普與馬斯克在X平台上的談話,提到相關政策看法,整體包括重要的企業減稅、支持核電(或改名扭轉市場對安全性的擔憂)、傳統汽車與電動車的平衡可能性、加快FDA工作(新藥)、攔截飛彈系統等,可能目標在全面性的政策平衡,有助淡化企業與個人稅制擔憂、製造活動、國防、能源與替代能源、生技製藥等推展。
Thumbnail
川普若當選總統,落實美國優先、對外課徵高關稅等政見,會對美國、中國及全球帶來哪些衝擊和影響?學者:貿易壁壘保護美企,將加速中國經濟衰退! 中國經濟學者張斌呼籲,決策者必須充分認識到內需不足問題的嚴重性!採取「超預期的政策力度」打破當前的負向循環,提振需求,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市場預期,促進經濟良性循環!
Thumbnail
美國前總統川普當選聲勢大振,看來極有機會再度問鼎美國總統入住白宮,投資人開始押注所謂的「川普交易」,就是押注美債殖利率曲線將變陡,主要因為川普主張減稅和提高關稅,推論將助長通膨,使得美國長期公債發行量大增,造成長債價格下跌殖利率竄升,美國2年期公債殖利率19日挺升4.8個基點....
Thumbnail
川普政策 無論是接受Bloomberg訪談,或在正式接受共和黨提名,川普的政策可預期將帶來政策上的轉向,他所定調的經濟政策重點「低利率、低稅率、低物價」,通過關稅政策和獎勵政策讓企業回流到美國
Thumbnail
在科技界和政治圈掀起巨浪的消息來了!特斯拉和SpaceX的CEO馬斯克公開表態支持川普,這一舉動打破了科技巨頭在政治立場上的傳統中立態度。究竟這意味著什麼?為什麼馬斯克會做出如此大膽的決定?讓我們一起深入探討這個引人注目的話題。
Thumbnail
川普正式成為共和黨美國總統候選人,他真的能"再次""讓美國再次偉大"?德國最新一項研究結果,若川普當選下屆美國總統,德國可能損失1500億歐元。 歐盟擬採反傾銷行動,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徵收最終關稅,歐中貿易戰風險升溫! 中國經濟Q2增長弱,房市低迷為最大拖累,房市泡沫化,中國媒體:房地產時代宣告謝幕!
Thumbnail
昨天美國的重磅消息是前美國總統也是現任共和黨的總統川普在競選過程中,遭受槍擊,現在包含槍手,有兩人死亡。此舉讓之前辯論會表現不佳的拜登的連任之路,更加地雪上加霜。假設在美國總統是由川普當選。在經濟上可能會有哪些重大的變革呢?
Thumbnail
習近平跟美國失敗的關係策略,現在已經是個遙遠的記憶。他於二○一三年提出這個宏圖大略時相對只是個新手領導人,初任共產黨總書記未滿一年,而如今,習近平已深信美國要往死裡打壓中國。先是歐巴馬的轉向亞洲政策,緊隨著是川普的貿易和科技戰,要和敵意如此之重的國家重新建構一段新關係
世界開始為川普第二任總統的後果做好準備。 包括關稅、可能放棄烏克蘭和台灣、與其他盟友的交易方式、與敵人的激進以物易物貿易以及全球規則的進一步衰退。
歐亞集團2024風險預測(部份),第一名就是美國自己,指的是川普,果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