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韓式中華料理,大多數人會立刻想起炸醬麵。然而食物小傳的第一篇,我想從國際名氣遠不如炸醬麵的짬뽕(讀音為 jjamppong)炒馬麵開始寫起。炒馬麵所融合的東亞移民史與殖民史,是一段更加曲折有趣的故事。
韓式炒馬麵起源於仁川山東移民的聚居區。“馬”亦或現在更常用的“碼”,指的是各種蔬菜和肉類的“料”。炒馬麵的做法是在煮好的麵上澆上韓國本地常見食材所做的料汁——豬肉,洋蔥,青陽辣椒等等。
韓國仁川之外的日本長崎,另一個類似版本的移民故事也在上演。出身福建省福州的陈平顺隻身來到日本長崎打拼,並於1899年創立中華料理店“四海樓”,為中國留學生提供物美價廉的“ちゃんぽん”湯麵,音譯為“強棒麵”。從此,“ちゃんぽん”作為起源於長崎的中華料理,在日本各地流行開來。
長崎四海樓本店,筆者攝
碰巧我於2023年到長崎旅行,特地到當地歷史最悠久的中華料理店“四海樓”朝聖。四海樓的展館裡面寫著強棒麵的由來:
強棒面由來,筆者攝
彼時因食物不足,一日三餐即是人們最關心的話題。中國留學生之間經常用福建話問候:吃飯了沒?久而久之,一句問候語“吃飯”就和流行的這道中華料理湯麵結合在一起,有了“ちゃんぽん”“強棒麵”的說法。
四海樓的招牌——強棒面,筆者攝
兩道起源不同,原本毫無關聯的料理,究竟如何交匯並共享發音高度相近的名字呢?
時間回到20世紀年代初,日本佔領朝鮮時期。 大量日本人湧入朝鮮,看到本地的湯麵,誤以為跟長崎強棒面是同一種食物,便以類似發音稱呼。就這樣“以訛傳訛”,“張冠李戴”,朝鮮人逐漸接受了日本人的說法,“짬뽕”由此而生。
然而看如今的日式強棒面和韓式炒碼面,很難將它們歸為類似的食物。強棒面湯白且厚,接近一般人心目中的日式拉麵。反觀炒碼面,卻是湯紅且清。那是因為在1960年代,為了迎合韓國人喜辣的口味,餐飲業者在湯中加入紅紅的辣椒粉。短暫地產生交集後,兩種湯麵隨即走上本土化路程,漸行漸遠。
炒碼面,圖源:wikipedia
除了基本的湯麵形式,짬뽕還變幻出許多不同的樣態,例如짬뽕醬,以及짬뽕口味的方便麵。我吃過一次짬뽕醬拌飯,就是把傳統的韓式辣醬替換成짬뽕醬,味道十分獨特。如果讀者有機會到日本長崎或韓國旅行,我建議同時嘗嘗這兩種食物,會體驗到時空交錯的奇妙感受。
參考資料:
四海樓の歴史:https://shikairou.com/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