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時間:2024/09/10-10/20(法國之路+兩個世界盡頭Fisterra/Muxia)
先說一下出發前的我的狀態,我平常沒有在登山、沒有在運動、沒有出過國,這句話聽起來活像個死阿宅,但是大學時期曾去迪卡儂買了50L的登山包、睡袋、帳篷,去了花蓮流浪。從小到大借住過很多朋友的家,默默地養成自己的隨遇而安和彈性。以前想過要爬山,買了《山知道》了解裝備以及初步的登山概念,雖然從未成行,裝備知識卻恰巧為這趟遠門打底。但實際要買裝備時,雖然看了很多文章、影片,我還是不知道該如何挑選,所以請有經驗的朋友提供建議陪我去登山用品店看看。謝謝生命中所有幫助過我的朋友們,這所有經驗成就了我的旅行。
我在有念頭想去朝聖之路時,為了把它變成真的,當時還在台北的我直接殺去「登山補給站」。我有一個50L的背包,但我覺得它太大了,所以想買一個小一點點的,可能約35L-40L。因為我很i(內向),所以當時去的時候還有點不知道怎麼開口,於是我鼓起勇氣向店員說:「我想去走聖雅各之路,還不知道會不會去,但我想先看背包,不過我對品牌都不熟悉。」店員首先推薦我Osprey背包。我在去之前有先看過幾篇文章,有人推Gregory,也有人推極輕量登山包,這兩款我都詢問。店員告訴我:「極輕量登山包雖然空包重量很輕,可是背負系統相對於其他款沒有那麼好。」考慮到整趟行程要負重走很長一段路,我捨棄了極輕量的想法。我希望容量是落在35L-40L,店員介紹神秘農場給我,也就是陪我歐洲旅行79天那顆。
Osprey、Gregory、神秘農場,我試揹這三顆背包,店員把沙袋放進背包裡,總重約8公斤,每顆包的功能取向和身體感受都不同,我來來回回、反反覆覆試揹了很久。像是Osprey的背部是彈力網版很透氣,可是它的腰帶讓我很不舒服。Gregory我直接忘記我的體驗了。神秘農場空包重、背部沒有透氣,但腰帶能包覆我的胯骨。經過了幾次交戰,最後我的身體感覺神秘農場比較適合我,可是它是裡面價格最高的。我印象深刻的是,店員說:「你可以回去考慮看看再決定。」我心裡想:「哇~這是什麼天使店家,他完全沒有給我壓力,不會在旁邊盯著我看,給我空間時間在店裡樓梯爬上爬下感受每一顆包,還很樂意和我分享他自身的經驗。」伴隨著這個良好的體驗,以及過往總是行動力低的我腦袋快速運轉,最後決定衝了,還順手帶走兩雙羊毛襪,簡直超級衝動!我平常沒有什麼物慾,回家後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衝動性購物,但我也提醒自己學習看見它的價值,大概就是那句「錢沒有不見,只是變成了我喜歡的東西。」
店員和我分享可以買能直接登機的尺寸會很方便,他說通常40L以內應該都可以,但我後來查了我的背包,剛好不行。我買的MYSTERY RANCH coulee 40是新款,它是屬於狹長形,雖然我覺得有點可惜,但它仍是一顆好包包,如果未來有想用一顆背包到國外短期旅行,可以先查航空公司所規定的尺寸再去做挑選。
40L的登山包,以朝聖之路來說會太大嗎?以我的裝備來說,我覺得30L對我來說其實就足夠了,不過我在路上有買一大條吐司當儲備糧食等,40L會有餘裕能夠裝得下。但是假設用30L背包可能裝不下的前提下,在路上我就也不會想買一大條吐司帶在身上增加負重,或是想到裝不下,在路上想買東西時會謹慎考量必要性。
我在二月買完背包襪子後,其他裝備都是六、七月買的,當時我剛好是從台北搬回台中,所以我的裝備是台北、台中兩邊都有看,我從網路看了很多的裝備打包文章、影片,請教朋友也請朋友陪我去看。我會直接去店內看實體,不一定會當下買,就只是先物色、試穿、比價、向店員請益,都試完一輪,再去有貨的店家買或是網購。我很喜歡台北的「登山補給站」,會獲得很受用的建議跟小知識,所以我個人就會傾向去那裡買,算是一種支持,不過那裡的東西沒有到非常多,例如:我的登山鞋,我先在台中百貨公司試穿salomon,我很喜歡但我沒有買,因為我對尺寸有疑慮,後來我上台北去「登山補給站」看鞋並獲得知識跟建議後,接著就去台北的「登山友」購入(因為補給站沒有我要的鞋)。
那段時間我慢慢整理出「適合自己」的裝備,朝聖之路是至少30天的長途健行,背包的重量克克計較,「輕量」、「體積」、「簡化」是我打包的重點,衣著就是洋蔥式穿法,重量建議是體重的十分之一,極限是四分之一。以我的體重估算大約5-12公斤,我在走白沙屯時知道自己負重有很大進步空間,所以我就以負重7公斤為目標打包,至於為什麼是7?因為看了很多文章影片後,簡化裝備的人幾乎最後都落在7公斤左右,7公斤也是多數航空公司隨身行李的重量。
我的裝備分類:
1. 防水/雨具系統
所有裝進背包物品都建議要有防水處理,用塑膠袋、防水袋包住。像我的雨具是兩截式,防水外套+雨褲,缺點是風大雨大不能撐傘時,背部和背包的銜接處是會濕掉的,我在路上有兩次是有濕掉,但我個人是可以接受。原本我有考慮多帶小飛俠雨衣,但考量到裝備功能重複就作罷。台灣的輕便雨衣我不太建議。
2. 衣物包
我主要是穿一帶二,穿一套帶兩套,其中一套是薄長袖。但其實穿一帶一是足夠的,只是每天要洗衣服比較辛苦,可能遇上連續雨天不會乾。不過多數庇護所都有付費烘乾機可用,看願不願意花錢,我是都沒用除非免費。我偶爾很累就不洗直接重複穿。
3. 盥洗包
4. 醫藥包
5. 電力包
6. 其他(各種東西)
7. 防盜(重要資料)
我的裝備購買/打包心法:
1. 了解出發月份的天氣。
我是9/10到sjpp,9/11開始走,10/13到Santiago,休息一天後走去兩個世界盡頭,10/20搭車回到Santiago。之前做功課時,九月會很熱、日夜溫差大,約十月中才會進入雨季。但我這次去很常在下雨!氣溫也有到很低!很慶幸自己裝備很齊全,有很多人一開始沒準備到,或是裝備不符合實際狀況,在路上才買的。
2. 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態及習慣。
我其實想穿涼鞋去,我喜歡雙腳自由,但爬文都建議要有登山鞋包覆保護雙腳避免石頭、樹枝擦傷,考量之後我決定買「低筒」,我知道高筒能保護腳踝,但我不喜歡整個包住的束縛感、悶熱感(我在登山補給站有試過),我對自己的腳踝和對自己的謹慎很有信心,所以選擇低筒。也有人選擇越野鞋,就看個人習慣。
3. 了解自己在旅程中想要體驗什麼。
我本來就打算揹背包走全程,想休息就休息的隨遇而安freestyle派,所以我預設自己不會寄背包,除非有臨時狀況,所以我的裝備就會以輕量、必要為主。
4. 物品必要性和身體負荷能力的自問自答。
不是每個「公立」庇護所都有吹風機、曬衣繩,添購裝備時有軟殼外套會更完整……我是否真的有需要呢?我揹得動嗎?在路上如果我發現用不到,我願意捨棄嗎?老實說我覺得帶上了基本上一定能揹,只是當發現用不到時或使用頻率極低,我能放下嗎?
5. 預算和「輕量」「機能」裝備的取捨與替代。
輕量機能的追求就是預算增加。喜歡的裝備,能負擔得起就買吧!羊毛襪真心推,預算足夠的話,羊毛衣可以考慮。預算不多的話,外國人很多都使用迪卡儂,cp值很高,而且非常夠用。
6. 直接去登山用品店試穿試揹。
這些裝備會陪伴我走路很多天,適不適合很重要,去實體店之後更能知道挑選的重點,光是登山包就有背帶調整、上包下包技巧、背包裡的物品放置位置……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都是能讓身體更加舒服的小知識,除了上網能查到,在實體店都能直接請教店員或請店員示範協助。
sjpp側背包重量7.2kg
連結是我的裝備清單,好幾個項目我有備註說明,完整程度算是超級大補帖了!之前做功課時看到有人用表格列出(爬很多文終於挖到),我很喜歡表格的簡潔明瞭,所以我當時整理時也做表格,除了知道自己買了什麼,什麼還沒準備、了解物品的重量體積,同時也知道花了多少錢。
以上是適合我的裝備。「適合」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