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的醫理基礎:五運六氣與人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拋磚引玉

在《內經-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中強調了六氣和身體緊密的聯繫,他說:帝曰:善。氣之上下何謂也?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氣三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其氣三矣,地之分也,地氣主之。以名命氣,以氣命處,而言其病。半,所謂天樞也。故上勝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勝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可以說六氣解釋了人體的生理和病理。所謂身半以上其氣三矣,是指手少陰心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此三者走表故天氣主之。所謂身半以下其氣三矣,是指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此三者走裡故地氣主之。

raw-image

註:此為《內經-陰陰離合論篇第六》所述人體六氣分部。《傷寒》之六經辯證,即是以此為基礎上討論臨床的偉大著作。其中涉及到各氣的走向(上下表裡),各氣的屬性(風寒暑濕燥火),各氣的特性(厥陰風而多變故往來),各氣之間的影響轉換(表裡轉換、下氣轉換),而有相應的身體症狀表征。

註:在《內經-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有提到:有勝則復,無勝則否。實際《內經》中有許多部分在闡述為平衡勝氣而產生復氣的現象。而在《傷寒》中也大量應用了六氣太過產生復氣的理論。例如,陽明火復的白虎湯證。

註:在六氣之下有五運,《在內經-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中討論到六氣下臨、五運上從的議題,在《傷寒》中也是時常出現的現象。例如:太陽下臨火運上從的太陽發熱。

 

談論《傷寒》背後醫理

||問曰:《傷寒》論治,其理為何?

答曰:五運六氣,天地根本之數是也。五運者,五行是也。六氣者,陰陽開闔樞是也。萬病故不離五行陰陽

仲景在《傷寒》原序中說:“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經絡府俞,陰陽會通”。可知其理上應天理,五運六氣天地之數是也。其所言“五行”“五常”“五臟”者,五運是也;“經絡”“陰陽”者,六氣是也。

天機於“序”中不可不知。

||又問:願聞五運。

答曰:北高南低地,西涼東溫啟,北高陰治寒,南熱陽治低,寒極北故降,南升因熱極,陰陽不相離,是為五運理。聖人南面立,頭南北對膝,背天腹對地,左東右身西。南心散於胸,北腎藏腰中,西肺涼降右,肝溫升左東。脾土中央統,交通上下功。五藏氣如是,數推即可知。汝應觀如是,知理無非此,知吾所未言,得解奧義旨

《素問》說:“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

天地之數,是討論天地間萬物運作的根本規律原則,人體生理病理亦不例外。

天地中的五運分佈,

根據五行對應的原則,為東溫木、北寒水、西涼金、南熱火、(中平土)。

(可參《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呈现,如圖一

圖一

圖一

五運的運動方向,

根據“陰氣治於上,陽氣治於下”“地勢北高南低”的兩個原則,為東風溫向南、西燥涼向北。

根據“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的原則,為南火熱向北、北水寒向南。

(《素問》:“崇高則陰氣治之,汙下則陽氣治之”、“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

(《素問》:“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

是故《內經》說:“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涼,地不滿東南,右熱而左溫,其故何也?岐伯曰:陰陽之氣,高下之理,太少之異也。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故右熱而左溫。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於上,故左寒而右涼。”

再對到《河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總而言之,成如圖二

圖二

圖二

人體對應,東肝、南心、西肺、北腎、中脾。詳而言之,是為元御先生所謂之“圓運動”是也。

是故《四聖心源》說:“樞軸運動,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降而化水。化火則熱,化水則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氣溫,升而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

||又問:願聞六氣。

答曰:陰陽開闔樞,三三化六氣,標本中氣故,六六十二經。南心少陰北,小腸太陽隨,北腎少陰南,膀胱太陽追,西肺太陰表,大腸陽明退,東肝厥陰裡,少陽膽相陪,中脾太陰南,前則陽明胃。臟伏腑浮表,上下所從推。六氣所循理,按此方為對

《素問》說:“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厥陰之表(標),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帝曰:願聞三陰。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是故三陰之離合也,……”。

以此畫,如圖三。

圖三

圖三

以此原理填入六氣,如圖四。

圖四

圖四

手足三陰三陽經,被六氣所統。其中經絡之表裡,為標氣、中氣之對應,是故六氣化十二。

上圖符合:

①六氣方向各有上下,向南者向頭、向北者向腳。如《靈樞》所說:“脈行之逆順,奈何。歧伯曰: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ex:手太陽從手走頭,足太陽從頭走足……正如圖中之六氣方向)

②六氣標本中氣各有所從,圖中,太陰、少陽,無標本,故從本。太陽少陰,本標不同,故從本從標。陽明、厥陰,本標相同,故從中。正如《素問》所說:“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③人之六氣,各氣皆有出入,形成一個循環。(ex:少陰從足少陰入裡,手少陰出表)

p.s:末學不太清楚手厥陰、手少陽的位置要如何擺。


參考:《素問》、《靈樞》、《河圖》、《四聖心源》。


專注中醫研究,提升中醫普及,擊破醫學泡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明燈堂中醫保命集 的其他內容
本文探討中醫六氣理論,闡述陰陽相交下六氣(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的開闔樞角色、陰陽多少,以及其特性和現象。並以圖表呈現六氣在陰陽圖中的位置、陰陽量和五行對應,解釋其在陰陽平衡和失衡狀態下的作用。
本文探討中醫理論中「氣」的本質,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為基礎,運用風的產生比喻氣的產生,說明氣產生於陰陽盛衰之間,其作用在於平衡陰陽。並總結氣的四個特性:陰陽交流必產生盛衰,氣流動方向由盛走虛;陰陽平衡依靠氣;氣是能量的表現。
本文探討中醫六氣理論,闡述陰陽相交下六氣(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的開闔樞角色、陰陽多少,以及其特性和現象。並以圖表呈現六氣在陰陽圖中的位置、陰陽量和五行對應,解釋其在陰陽平衡和失衡狀態下的作用。
本文探討中醫理論中「氣」的本質,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為基礎,運用風的產生比喻氣的產生,說明氣產生於陰陽盛衰之間,其作用在於平衡陰陽。並總結氣的四個特性:陰陽交流必產生盛衰,氣流動方向由盛走虛;陰陽平衡依靠氣;氣是能量的表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傷寒」,傷寒邪入厥陰,「大吐大下之,極虛」,大字代表程度嚴重,人都虛掉了,裡虛寒掉了,虛熱會上浮到頭面,「以其人外氣怫郁」,虛熱上浮,人看起來憂憤,臉色微紅,而手腳冰冷,這是陽脫的現象,「發其汗」,醫者不察,以為有身熱表證而發其汗,「復極汗出者」,流汗流很多,裡陽盡失,陽都被發散掉了,現在身體裡面
「下利清穀」,腸胃都虛寒掉了,吃什麼就拉什麼,食物無法被消化,「裡寒外熱」,身體微熱,因為裡寒極盛把陽都給迫出去了,這是陽脱的現象,「汗出而厥者」,浮陽往上跑到頭面,只有頭面流汗,患者手腳冰冷,脈都摸不到了,人會昏厥過去,這是陰陽不能調和,亡陽的危證,「通脈四逆湯主之」,通脈四逆湯是乾薑五錢、生附子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病入陰證時,體內寒濕很盛,容易出現寒痛的現象,「若轉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如果痛的感覺從胃的地方慢慢轉移到少腹,就是水滲到腸子裡面去了,水就會從大腸下利出來。 這種轉氣的感覺,就如同懸飲內痛者,服用十棗湯後,一開始痛在中脘,然後往下痛及腹部,最後痛至少腹而水瀉
「大汗」,流汗會動用到胃陽將腸胃津液發散到體表,變成汗水排出體外,「若大下利而厥冷者」,流大汗把身體的陽發散掉了,下利讓血的源頭沒有了。陽是身體的動能,汗與津液是身體內的營養,現在大汗、下利、手腳冰冷,就是陰陽兩虛了,用四逆湯來救逆。 正常人大汗與大下後,如果血熱尚存者,一定會口渴、手足皆熱想
「大汗出,熱不去」,如果有發熱,熱應該會隨著汗而解掉,現在流大汗卻仍舊身熱,看起來像是陽明證但卻不是,此熱為浮陽,因為陰寒內據陽脱了,「內拘急四肢疼」,肝主筋津液傷到後,血液循環供給四肢肌肉的營養就不夠,四肢肌肉就會疼痛,甚至有抽筋的情況,但是拘急在表不在內,而內拘急指的是內臟太冷(溫則舒、寒則縮)
「發熱而厥」,厥陰病患者發熱是好事,但是發熱時要伴隨著手腳溫度回來,現在發熱而手腳冰冷,這是陽脫的危證,「七日,下利者,為難治」,七天後,病人若出現下利,代表陽氣都沒有了,胸陽冷掉了,所謂厥終不過五日,現在過了七天還是手腳冰冷又下利,代表肝臟的元陽已經敗退下去了,無力再戰了,快要買單了。
「傷寒,六七日,下利便發熱」,傷寒邪入厥陰,六七天之後下利,然後發熱,這是陽脫的發熱現象,而不是陽回頭手腳慢慢溫熱的現象,「其人汗出不止者,死」,病人不停的流汗,汗血同源,腸胃津液不停的流失,這是死症,「有陰無陽故也」,陰寒至甚,陽脫發熱的死症。倪氏曰:用白通湯加豬膽汁和人尿,白通湯可以通陽,大劑的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傷寒邪入厥陰,冷四天後熱三天,然後又冷五天,「其病為進」,因為冷的天數比熱的天數多,所以病更嚴重,「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肝臟的元陽退縮,病邪處於上風,病在加深。
「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傷寒邪傳厥陰,肝臟的元陽與病邪相抗,陽回頭則身熱,相反則身冷,就像拔河比賽一樣,往來互有勝負,端看腸胃津液多寡來決定,「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如果熱的天數比冷的天數來的多時,代表陽回頭了,身體的免疫力恢復了,胃氣也恢復了,人就
「傷寒」,厥陰篇中的傷寒,不是外感的傷寒表證,而是指表寒,身體很怕冷,因為病毒已經在身體裡面了,看不到發熱惡寒的表證,「先厥」,一開始會先發冷,「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當肝臟的元陽戰勝病毒時,病毒會被趕出肝臟,病毒往下跑到大腸時,就會下利(熱利),會隨著大便清出來,腸胃的功能恢復,陽回頭的時候,下
「傷寒」,傷寒邪入厥陰,「大吐大下之,極虛」,大字代表程度嚴重,人都虛掉了,裡虛寒掉了,虛熱會上浮到頭面,「以其人外氣怫郁」,虛熱上浮,人看起來憂憤,臉色微紅,而手腳冰冷,這是陽脫的現象,「發其汗」,醫者不察,以為有身熱表證而發其汗,「復極汗出者」,流汗流很多,裡陽盡失,陽都被發散掉了,現在身體裡面
「下利清穀」,腸胃都虛寒掉了,吃什麼就拉什麼,食物無法被消化,「裡寒外熱」,身體微熱,因為裡寒極盛把陽都給迫出去了,這是陽脱的現象,「汗出而厥者」,浮陽往上跑到頭面,只有頭面流汗,患者手腳冰冷,脈都摸不到了,人會昏厥過去,這是陰陽不能調和,亡陽的危證,「通脈四逆湯主之」,通脈四逆湯是乾薑五錢、生附子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病入陰證時,體內寒濕很盛,容易出現寒痛的現象,「若轉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如果痛的感覺從胃的地方慢慢轉移到少腹,就是水滲到腸子裡面去了,水就會從大腸下利出來。 這種轉氣的感覺,就如同懸飲內痛者,服用十棗湯後,一開始痛在中脘,然後往下痛及腹部,最後痛至少腹而水瀉
「大汗」,流汗會動用到胃陽將腸胃津液發散到體表,變成汗水排出體外,「若大下利而厥冷者」,流大汗把身體的陽發散掉了,下利讓血的源頭沒有了。陽是身體的動能,汗與津液是身體內的營養,現在大汗、下利、手腳冰冷,就是陰陽兩虛了,用四逆湯來救逆。 正常人大汗與大下後,如果血熱尚存者,一定會口渴、手足皆熱想
「大汗出,熱不去」,如果有發熱,熱應該會隨著汗而解掉,現在流大汗卻仍舊身熱,看起來像是陽明證但卻不是,此熱為浮陽,因為陰寒內據陽脱了,「內拘急四肢疼」,肝主筋津液傷到後,血液循環供給四肢肌肉的營養就不夠,四肢肌肉就會疼痛,甚至有抽筋的情況,但是拘急在表不在內,而內拘急指的是內臟太冷(溫則舒、寒則縮)
「發熱而厥」,厥陰病患者發熱是好事,但是發熱時要伴隨著手腳溫度回來,現在發熱而手腳冰冷,這是陽脫的危證,「七日,下利者,為難治」,七天後,病人若出現下利,代表陽氣都沒有了,胸陽冷掉了,所謂厥終不過五日,現在過了七天還是手腳冰冷又下利,代表肝臟的元陽已經敗退下去了,無力再戰了,快要買單了。
「傷寒,六七日,下利便發熱」,傷寒邪入厥陰,六七天之後下利,然後發熱,這是陽脫的發熱現象,而不是陽回頭手腳慢慢溫熱的現象,「其人汗出不止者,死」,病人不停的流汗,汗血同源,腸胃津液不停的流失,這是死症,「有陰無陽故也」,陰寒至甚,陽脫發熱的死症。倪氏曰:用白通湯加豬膽汁和人尿,白通湯可以通陽,大劑的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傷寒邪入厥陰,冷四天後熱三天,然後又冷五天,「其病為進」,因為冷的天數比熱的天數多,所以病更嚴重,「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肝臟的元陽退縮,病邪處於上風,病在加深。
「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傷寒邪傳厥陰,肝臟的元陽與病邪相抗,陽回頭則身熱,相反則身冷,就像拔河比賽一樣,往來互有勝負,端看腸胃津液多寡來決定,「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如果熱的天數比冷的天數來的多時,代表陽回頭了,身體的免疫力恢復了,胃氣也恢復了,人就
「傷寒」,厥陰篇中的傷寒,不是外感的傷寒表證,而是指表寒,身體很怕冷,因為病毒已經在身體裡面了,看不到發熱惡寒的表證,「先厥」,一開始會先發冷,「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當肝臟的元陽戰勝病毒時,病毒會被趕出肝臟,病毒往下跑到大腸時,就會下利(熱利),會隨著大便清出來,腸胃的功能恢復,陽回頭的時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