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經-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中強調了六氣和身體緊密的聯繫,他說:帝曰:善。氣之上下何謂也?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氣三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其氣三矣,地之分也,地氣主之。以名命氣,以氣命處,而言其病。半,所謂天樞也。故上勝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勝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可以說六氣解釋了人體的生理和病理。所謂身半以上其氣三矣,是指手少陰心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此三者走表故天氣主之。所謂身半以下其氣三矣,是指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此三者走裡故地氣主之。
註:此為《內經-陰陰離合論篇第六》所述人體六氣分部。《傷寒》之六經辯證,即是以此為基礎上討論臨床的偉大著作。其中涉及到各氣的走向(上下表裡),各氣的屬性(風寒暑濕燥火),各氣的特性(厥陰風而多變故往來),各氣之間的影響轉換(表裡轉換、下氣轉換),而有相應的身體症狀表征。
註:在《內經-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有提到:有勝則復,無勝則否。實際《內經》中有許多部分在闡述為平衡勝氣而產生復氣的現象。而在《傷寒》中也大量應用了六氣太過產生復氣的理論。例如,陽明火復的白虎湯證。
註:在六氣之下有五運,《在內經-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中討論到六氣下臨、五運上從的議題,在《傷寒》中也是時常出現的現象。例如:太陽下臨火運上從的太陽發熱。
||問曰:《傷寒》論治,其理為何?
答曰:五運六氣,天地根本之數是也。五運者,五行是也。六氣者,陰陽開闔樞是也。萬病故不離五行陰陽。
仲景在《傷寒》原序中說:“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經絡府俞,陰陽會通”。可知其理上應天理,五運六氣天地之數是也。其所言“五行”“五常”“五臟”者,五運是也;“經絡”“陰陽”者,六氣是也。
天機於“序”中不可不知。
||又問:願聞五運。
答曰:北高南低地,西涼東溫啟,北高陰治寒,南熱陽治低,寒極北故降,南升因熱極,陰陽不相離,是為五運理。聖人南面立,頭南北對膝,背天腹對地,左東右身西。南心散於胸,北腎藏腰中,西肺涼降右,肝溫升左東。脾土中央統,交通上下功。五藏氣如是,數推即可知。汝應觀如是,知理無非此,知吾所未言,得解奧義旨。
《素問》說:“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
天地之數,是討論天地間萬物運作的根本規律原則,人體生理病理亦不例外。
天地中的五運分佈,
根據五行對應的原則,為東溫木、北寒水、西涼金、南熱火、(中平土)。
(可參《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呈现,如圖一
圖一
五運的運動方向,
根據“陰氣治於上,陽氣治於下”“地勢北高南低”的兩個原則,為東風溫向南、西燥涼向北。
根據“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的原則,為南火熱向北、北水寒向南。
(《素問》:“崇高則陰氣治之,汙下則陽氣治之”、“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
(《素問》:“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
是故《內經》說:“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涼,地不滿東南,右熱而左溫,其故何也?岐伯曰:陰陽之氣,高下之理,太少之異也。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故右熱而左溫。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於上,故左寒而右涼。”
再對到《河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總而言之,成如圖二
圖二
人體對應,東肝、南心、西肺、北腎、中脾。詳而言之,是為元御先生所謂之“圓運動”是也。
是故《四聖心源》說:“樞軸運動,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降而化水。化火則熱,化水則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氣溫,升而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
||又問:願聞六氣。
答曰:陰陽開闔樞,三三化六氣,標本中氣故,六六十二經。南心少陰北,小腸太陽隨,北腎少陰南,膀胱太陽追,西肺太陰表,大腸陽明退,東肝厥陰裡,少陽膽相陪,中脾太陰南,前則陽明胃。臟伏腑浮表,上下所從推。六氣所循理,按此方為對。
《素問》說:“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厥陰之表(標),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帝曰:願聞三陰。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是故三陰之離合也,……”。
以此畫,如圖三。
圖三
以此原理填入六氣,如圖四。
圖四
手足三陰三陽經,被六氣所統。其中經絡之表裡,為標氣、中氣之對應,是故六氣化十二。
上圖符合:
①六氣方向各有上下,向南者向頭、向北者向腳。如《靈樞》所說:“脈行之逆順,奈何。歧伯曰: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ex:手太陽從手走頭,足太陽從頭走足……正如圖中之六氣方向)
②六氣標本中氣各有所從,圖中,太陰、少陽,無標本,故從本。太陽少陰,本標不同,故從本從標。陽明、厥陰,本標相同,故從中。正如《素問》所說:“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③人之六氣,各氣皆有出入,形成一個循環。(ex:少陰從足少陰入裡,手少陰出表)
p.s:末學不太清楚手厥陰、手少陽的位置要如何擺。
參考:《素問》、《靈樞》、《河圖》、《四聖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