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三五一:「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傷寒邪傳厥陰,肝臟的元陽與病邪相抗,陽回頭則身熱,相反則身冷,就像拔河比賽一樣,往來互有勝負,端看腸胃津液多寡來決定,「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如果熱的天數比冷的天數來的多時,代表陽回頭了,身體的免疫力恢復了,胃氣也恢復了,人就不會冷了。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53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張仲景的中醫經方世界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經方,中醫行醫濟世的寶典,被歷代名醫尊為救世經典之方,傷寒與金匱是漢朝張仲景集大成之作。但由於時空背景的不同,導致這千年偉大的醫學知識,被世人所淡忘。倪海夏先生,本世紀最偉大的經方家,窮盡畢生精力,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將古代的智慧解密。而今師已仙逝,雖無法再見其風華典範,但傳承中醫的精神,卻永遠深留筆者內心,不斷前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三五○:「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傷寒一二日」,厥陰病患者得到傷寒表證,免疫力無法到達體表去對抗病邪,使得病邪會直接入裡,「至四五日厥者」,免疫力很弱,病邪入裡時身體會發冷,「必發熱」,病邪進入肝臟,肝
三四八、九、「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利必自止,若不止,便膿血,便膿血,其喉不痹。 「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厥陰病患者得到傷寒時,因為腸胃津液已經少的可憐,心陽又弱,免疫力根本無法上到體表去對抗病邪,病邪會直驅入裡,身體會發冷,進入肝
三四七、「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為「除中」,必死。 「傷寒,脈遲」,如果是太陽證的傷寒,脈應該是浮緊的,現在摸到遲脈,脈遲為寒,「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黃芩湯」是介在太陽與少陽之間,黃芩性寒,屬於急性腸炎
三四六:「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素餅」,微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後三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熱三日,並前六日,亦為九日,為厥相應,故期至旦日夜半愈。又三日脈之,而脈
「傷寒」,厥陰篇中的傷寒,不是外感的傷寒表證,而是指表寒,身體很怕冷,因為病毒已經在身體裡面了,看不到發熱惡寒的表證,「先厥」,一開始會先發冷,「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當肝臟的元陽戰勝病毒時,病毒會被趕出肝臟,病毒往下跑到大腸時,就會下利(熱利),會隨著大便清出來,腸胃的功能恢復,陽回頭的時候,下
「諸四逆厥者」,這是手腳冷到手肘膝蓋,裡寒極盛的現象,「不可下之」,裡寒盛,當然不可以再攻下,「虛家亦然」,血虛當下不能再攻下喪失津液。
三五○:「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傷寒一二日」,厥陰病患者得到傷寒表證,免疫力無法到達體表去對抗病邪,使得病邪會直接入裡,「至四五日厥者」,免疫力很弱,病邪入裡時身體會發冷,「必發熱」,病邪進入肝臟,肝
三四八、九、「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利必自止,若不止,便膿血,便膿血,其喉不痹。 「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厥陰病患者得到傷寒時,因為腸胃津液已經少的可憐,心陽又弱,免疫力根本無法上到體表去對抗病邪,病邪會直驅入裡,身體會發冷,進入肝
三四七、「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為「除中」,必死。 「傷寒,脈遲」,如果是太陽證的傷寒,脈應該是浮緊的,現在摸到遲脈,脈遲為寒,「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黃芩湯」是介在太陽與少陽之間,黃芩性寒,屬於急性腸炎
三四六:「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素餅」,微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後三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熱三日,並前六日,亦為九日,為厥相應,故期至旦日夜半愈。又三日脈之,而脈
「傷寒」,厥陰篇中的傷寒,不是外感的傷寒表證,而是指表寒,身體很怕冷,因為病毒已經在身體裡面了,看不到發熱惡寒的表證,「先厥」,一開始會先發冷,「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當肝臟的元陽戰勝病毒時,病毒會被趕出肝臟,病毒往下跑到大腸時,就會下利(熱利),會隨著大便清出來,腸胃的功能恢復,陽回頭的時候,下
「諸四逆厥者」,這是手腳冷到手肘膝蓋,裡寒極盛的現象,「不可下之」,裡寒盛,當然不可以再攻下,「虛家亦然」,血虛當下不能再攻下喪失津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夏日氣溫升高,空氣的濕悶總讓人煩躁難安。太多的冰冷甜食,終日待在冷氣房裡,都會容易讓身體外熱內寒,體內濕氣過重,身體變得沉重浮腫,腸胃的不適症狀也變多了。  夏日五大常見困擾 1.心煩氣躁 2.腹脹不適 3.皮膚好油 4.身體沉重 5.蚊蟲攻擊
Thumbnail
*7/15~8/23為三伏;祝願大家好好運用午時好得身康體健免疫力增! 夏鍊三伏免疫增 身康體健心自平 安座也可轉陰陽 心遠大暑離寒宮
Thumbnail
小暑,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這個時候,氣溫開始升高,濕氣增多,我們需要適當調整飲食和生活方式,保持健康。適量攝取維生素豐富的食物,補充足夠的水分,保持規律的作息,適度運動,以及調節心情都是很重要的。
Thumbnail
小暑為二十四節氣之一,介於夏至與大暑之間的節氣,有大暑小暑之分,代表氣候炎熱應有程序之分,表示高溫開始發揮威力,即將進入最熱的時刻。 小暑逐步炎熱,大量流汗會造成心臟的負擔,這時補充大量水份是非常重要。 而此時陽氣浮於表就容易產生心浮氣躁、動怒、不安甚至焦躁易傷心與肝氣。 夏天需養好心
Thumbnail
歡迎來到夏至!!!濕熱高溫的氣候,將繼續維持好幾個月!要如何舒適過完酷夏呢? 一直吃冰?吹冷氣?你知道這樣很傷『心』嗎😂有一種方式叫做穿衣服維持身體恆溫,就不會那麼燥熱啦! 歡迎看看芳療師媽媽的酷暑筆記😊
Thumbnail
夏至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節,提供適應季節變化的機會。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退火消暑、保持身心健康。
Thumbnail
夏季節氣經絡芳療 足蕨陰肝經 | 足少陽膽經 節氣介紹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夏季注意事項 1:立夏後氣溫漸漸地攀升,多補充水份 2:脾胃經絡運行中處於偏弱,食欲自然不佳,強壯脾胃經絡功能
Thumbnail
不同季節常會流行不同的疾病,如夏季的瘧疾、登革熱、腹瀉、食物中毒等,而冬季則以感冒、流感和支氣管炎為主,本文提供了一些實用的建議,幫助你預防和應對這些季節性疾病。
Thumbnail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也代表最寒冷的時節已經到來, 過了大寒天溫度就會逐漸溫暖,是一年中陰陽轉換的重要時機, 是冬天結束,春季到來的轉折點。過渡時期,寒暖交接, 人體最易受到細菌病毒的侵害,因而大寒養生十分關鍵。 大寒的寒在中醫稱為「陰邪」,而寒冷節氣可用熱湯來補
Thumbnail
冬至後到農曆過年又叫「三九天」,古人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三九天中第一個節氣就是小寒。若能在此時調養好身體,就能健健康康的度過寒冬。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夏日氣溫升高,空氣的濕悶總讓人煩躁難安。太多的冰冷甜食,終日待在冷氣房裡,都會容易讓身體外熱內寒,體內濕氣過重,身體變得沉重浮腫,腸胃的不適症狀也變多了。  夏日五大常見困擾 1.心煩氣躁 2.腹脹不適 3.皮膚好油 4.身體沉重 5.蚊蟲攻擊
Thumbnail
*7/15~8/23為三伏;祝願大家好好運用午時好得身康體健免疫力增! 夏鍊三伏免疫增 身康體健心自平 安座也可轉陰陽 心遠大暑離寒宮
Thumbnail
小暑,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這個時候,氣溫開始升高,濕氣增多,我們需要適當調整飲食和生活方式,保持健康。適量攝取維生素豐富的食物,補充足夠的水分,保持規律的作息,適度運動,以及調節心情都是很重要的。
Thumbnail
小暑為二十四節氣之一,介於夏至與大暑之間的節氣,有大暑小暑之分,代表氣候炎熱應有程序之分,表示高溫開始發揮威力,即將進入最熱的時刻。 小暑逐步炎熱,大量流汗會造成心臟的負擔,這時補充大量水份是非常重要。 而此時陽氣浮於表就容易產生心浮氣躁、動怒、不安甚至焦躁易傷心與肝氣。 夏天需養好心
Thumbnail
歡迎來到夏至!!!濕熱高溫的氣候,將繼續維持好幾個月!要如何舒適過完酷夏呢? 一直吃冰?吹冷氣?你知道這樣很傷『心』嗎😂有一種方式叫做穿衣服維持身體恆溫,就不會那麼燥熱啦! 歡迎看看芳療師媽媽的酷暑筆記😊
Thumbnail
夏至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節,提供適應季節變化的機會。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退火消暑、保持身心健康。
Thumbnail
夏季節氣經絡芳療 足蕨陰肝經 | 足少陽膽經 節氣介紹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夏季注意事項 1:立夏後氣溫漸漸地攀升,多補充水份 2:脾胃經絡運行中處於偏弱,食欲自然不佳,強壯脾胃經絡功能
Thumbnail
不同季節常會流行不同的疾病,如夏季的瘧疾、登革熱、腹瀉、食物中毒等,而冬季則以感冒、流感和支氣管炎為主,本文提供了一些實用的建議,幫助你預防和應對這些季節性疾病。
Thumbnail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也代表最寒冷的時節已經到來, 過了大寒天溫度就會逐漸溫暖,是一年中陰陽轉換的重要時機, 是冬天結束,春季到來的轉折點。過渡時期,寒暖交接, 人體最易受到細菌病毒的侵害,因而大寒養生十分關鍵。 大寒的寒在中醫稱為「陰邪」,而寒冷節氣可用熱湯來補
Thumbnail
冬至後到農曆過年又叫「三九天」,古人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三九天中第一個節氣就是小寒。若能在此時調養好身體,就能健健康康的度過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