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1.林依晨是台灣知名的戲劇女主角,累積20年演藝生涯的心情隨筆,讓人想多加深入瞭解她的私人生活、心情寫照。
2.曾被封為「零負評女神」的她,是否真的那麼乖順親切又配合,還是說她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事業生活一帆風順。
🍕作者簡介
林依晨,曾獲得2次金鐘獎最佳女主角,著名主演戲劇有「不夠善良的我們」、「我可能不會愛你」、「惡作劇之吻」、「十八歲的約定」等。
🍕4個內容感悟
擁有、失去與恐懼-擁有的當下珍惜,就很好
我們怎麼看待自己-與自我內在連結的方式,決定你與他人連結的方式
慢下來,才能體會到精髓-不被重視、繁瑣重複的日常,才是絕大部分的「生活」本體
你怎麼愛你自己,就是在教別人怎麼愛你-人生圓滿了,因為我知道有人愛我
🍕摘要說明
擁有、失去與恐懼
有些緣分是沒辦法一起走到盡頭的,很多是,只能在我們的生命途中同行一段時間,能相伴到最後的寥寥可數,就是如此,也一直會是如此。亞科斯教授曾說:「人生中百分之九十的不幸,都是因為不甘心,這是很多人不懂得及時止損的原因。」另外作者認為真實的恐懼有它存在的意義,而幻想出來的確實會扭曲人心,長期處於恐懼之中,自己就算沒有成為恐懼本身,也成了容易散播恐懼的人。
擁有的當下珍惜就好……擁有的當下珍惜就很好。
我們怎麼看待自己
美國當代精神醫學大師歐文.亞隆曾說:「你與自己內在連結的方式,正是你與他人連結的方式。」要能處理好「他人」關係的前提,是能處理好與「自己」的關係。而伊拉斯謨也曾說:「一個人成為他自己,那就是達到了快樂的頂點。」在人生學堂裡的年資愈高,愈明白「愛自己」的重要性,但可不是愛「他人心中」的自己,而是全盤的,本真的自己。外頭是美好與險惡共存,希望與失望共生的所在,我們必須愛自己、善待自己,才能足夠強大到面對這樣的世界,並彼此互助。
能自適者通常能他適,不能自適就算能他適,也是用非真我的一面與他人來往,不會長久,或者,也得不到真正的快樂。
慢下來,才能體會到精髓
我們急著奔赴各個不同的目的地,「完成」而非「享受」每個行程,究竟有何意義?其實,那些不被重視、繁瑣重複的日常,才是我們絕大部分的「生活」本體,也才是我們最該好好經營、體會的。話說得慢些,才能讓對方感受到被重視,也降低脫口而出傷人話語的可能性。目的地很多時候不如路途上的風景精采。
給生活和身邊的人都多留些餘裕,才能感受到更多驚喜,還有「愛」。
你怎麼愛你自己,就是在教別人怎麼愛你
自愛與自私是不同的,不重視自己的感受卻忽略了付出與收穫的平衡,讓身心負荷和不平漸漸累積,相反地,能好好愛自己的人,因為擁有充分的自我認知與認同,不虞匱乏,所以更願意給予、分享愛給他人。也許,職場上的利害衝突讓我們難以和同事建立較穩固深層的關係,但在他們消極喪志之時給予關懷鼓勵,並不是太困難吧?作者曾對電影《象人》中那個悲情的主角所言不勝唏噓:「我的人生圓滿了,因為我知道有人愛我。」人生最後的時刻,會在腦海中快速閃現的,不是自己曾經擁有多少成就或名利,而是曾經愛過誰,以及被誰愛過的回憶啊…..
我們在乎,因為愛。因為愛,我們付出、我們經營。

出處:不夠善良的我們(Facebook)
🍕總結
🍕濃縮後你所記得的關鍵字
自律、知識、智慧
🍕賦予每個關鍵字意義
自律-可以約束、控制、管理自己的行為,亦可以稱為責任感
知識-固定不動,或只能被動被增刪修改的「資料庫」,被動使用但無法確認用的是否合適
智慧-融會貫通、歷經生活打磨的機智圓融,也能視對象、事件和環境而適時調整
🍕這本書推薦給誰看?
喜歡林依晨的觀眾及想探訪她內心世界的朋友們。
🍕這本書讓你啟發了什麼
依晨能夠在眾多女演員中,成為獨特及辨視度高的存在,重點是她對於生活的領略、成長的紀律、閱讀的智慧有自己一套的想法,這本書涵蓋了她近20年的心情點滴,她提到:「我們自己的這副身體每天狀態都不一樣,專心和它在一起,焦點往內觀而非往外尋,才能得致最大的覺知、平靜和喜悅。」她認定職場成熟「大人」是尊重自己的工作,自律,準時、有效率且合理的敬業,不是嘴上說一套實際做一套,耍盡手腕為鞏固自己的利益的大人。
大叔在這本書中特別喜歡依晨對於知識和智慧的比喻,在大量閱讀中我們所吸收、記錄的統稱為知識,就算用自己的話輸出為筆記,亦僅能算是「資料庫」的一種,而歷經生活打磨的機智圓融後,能適時使用知識的人,才能算是智慧。也就是說,閱讀的最高境界不只是大量筆記的彚整,而是在合適的時機有效運用書上所學到的知識,所以記錄、彚整、應用是閱讀重要的流程。
最後大叔引用依晨的一句話:「珍愛自己,自也讓人珍而重之、惜而愛之」,為別人的言行與批評感到痛苦是不愛自己的一種表現,至少面對自己的時候要坦然開心,楊德昌導演說到:「這個世界上好的事情,跟壞的事情常常是一起發生的」,有好有壞這才是人生。
🍕若這本書只能帶走一句話,你的選擇是?
企圖朝討所有人歡心是徒勞的,不管面朝什麼方向,你總是背對世界的另外一半。

出處:不夠善良的我們(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