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情緒邊界

建立情緒邊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最近參加「內在小孩」的課堂中,我們認識了一位內心受了情緒創傷而顯得十分憂鬱的學員。他在課程分享時流露出明顯的自我貶低情緒,並表示自己對生活失去了熱情與動力,甚至乎有自殺傾向。這讓在場的學員都感到十分擔憂與關切。當時,另一名同學出於熱心與同情,主動提出想要積極介入,主動邀請這位情緒低落的同學共進晚餐,希望透過自己的陪伴與照顧,向對方提供一些建議,幫助對方重新振作。然而,我卻持有不同的觀點,我認為我們必須謹慎處理這樣的情形,而非貿然地介入他人的生命。

首先,我們需要建立健康的情緒邊界。情緒邊界就像是人與人之間的一道心理界線,能讓我們清楚地分辨哪些情緒屬於自己,哪些情緒屬於別人。當我們看到別人受苦時,內心的同理心與關心固然重要,但我們也必須適時提醒自己:我們無法也不應該承擔他人的生命課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歷程與課題,我們若過於積極地將對方的困難視作自己的責任,不僅會讓自己陷入沉重的心理負擔,也可能使對方失去學習如何面對與處理問題的機會。

其次,這位情緒低落的學員並沒有主動求助的意圖與行動。無論我們的動機多麼良善,若是在對方並未主動向我們尋求援助的情況下,急於介入或干涉,都可能會帶來反效果。正如心理治療大師Dr. Milton H. Erickson 所指出的,有時候直接指出問題或過於積極地介入反而會引起對方的抗拒與防備,反而不利於真正的療癒與改善。如果我們忽略了對方的自主性,貿然進入對方的私人空間,可能反而會造成對方的壓力,甚至使他更加想封閉自己。

建立情緒邊界並不是冷漠或漠不關心,而是清楚地意識到每個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責任,也有能力應對生命中的困境與挑戰。我們需要對他人抱持信任,相信他們有足夠的智慧與力量去處理自己的問題。同時,我們也必須尊重他們的界線,避免讓自己陷入過度介入或拯救者的角色,以免造成雙方不必要的心理壓力與負擔。

因此,當我們面對他人的情緒困境時,更適切的做法是保持覺察與關心,適時地表達善意與支持,並在對方清楚表明需要幫助時,再提供真正有效的協助。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在關懷他人的同時,保持自身的情緒健康,並協助他人學會如何負起自己生命的責任,進而建立更健康、更成熟的人際關係。

avatar-img
一名會計師的告白
17會員
116內容數
擺脫肉體枷鎖,追求靈魂自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一名會計師的告白 的其他內容
現代社會中,市場價值觀滲透我們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商品買賣的邏輯已不再僅限於物質產品,而逐漸主導了人們整體的社會生活。我們每天都面臨著各種消費抉擇,而這些選擇通常可區分為兩種不同的消費行為:衝動購物和價值購物。本文將探討這兩種消費行為背後的動機與原因,進一步理解我們為何會選擇付出成本。 首先,衝動
人的一生之中,金錢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每個人對金錢的看法及態度並非一蹴即成,而是受到家庭背景、成長經歷、朋輩影響等多重因素共同形塑而成,進而對個人之生命軌跡產生深遠的影響。 首先,原生家庭對於金錢觀的建立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從小家庭對金錢的態度、使用方式與價值觀,直接或間接地傳遞給下一代。正如研
精神內耗源於童年時期未滿足的需求,本文探討五種不健康內在小孩(受創傷、孤單、缺愛、神奇、永恆)及其造成的精神內耗,並提出以靜觀練習療癒內在小孩,藉由接納、建立安全感、回歸現實等步驟,逐步減輕精神內耗,邁向健康人生。
命運其實由我們的思想與語言所創造,不同的想法決定我們如何看世界。面對不同人事物的態度與語言,會影響腦部運作,產生不同的能量和磁場,最終塑造我們的人生方向與命運。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從一位迷失的會計師,如何透過踏出舒適圈,從單車環島旅行中找到人生方向與意義,並最終與伴侶完成夢想的故事。文章強調了內心渴望和行動的重要性,並以自身經歷鼓勵讀者勇敢追夢。
現代職場的會議常淪為浪費時間的「存在主義」表現,人們藉由參與會議來刷存在感,而非解決問題。本文探討此現象,並以Elon Musk的管理哲學為例,提供改善會議效率的建議,包含:減少會議數量、設定明確主題與時間限制,以及要求參與者事前準備等。
現代社會中,市場價值觀滲透我們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商品買賣的邏輯已不再僅限於物質產品,而逐漸主導了人們整體的社會生活。我們每天都面臨著各種消費抉擇,而這些選擇通常可區分為兩種不同的消費行為:衝動購物和價值購物。本文將探討這兩種消費行為背後的動機與原因,進一步理解我們為何會選擇付出成本。 首先,衝動
人的一生之中,金錢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每個人對金錢的看法及態度並非一蹴即成,而是受到家庭背景、成長經歷、朋輩影響等多重因素共同形塑而成,進而對個人之生命軌跡產生深遠的影響。 首先,原生家庭對於金錢觀的建立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從小家庭對金錢的態度、使用方式與價值觀,直接或間接地傳遞給下一代。正如研
精神內耗源於童年時期未滿足的需求,本文探討五種不健康內在小孩(受創傷、孤單、缺愛、神奇、永恆)及其造成的精神內耗,並提出以靜觀練習療癒內在小孩,藉由接納、建立安全感、回歸現實等步驟,逐步減輕精神內耗,邁向健康人生。
命運其實由我們的思想與語言所創造,不同的想法決定我們如何看世界。面對不同人事物的態度與語言,會影響腦部運作,產生不同的能量和磁場,最終塑造我們的人生方向與命運。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從一位迷失的會計師,如何透過踏出舒適圈,從單車環島旅行中找到人生方向與意義,並最終與伴侶完成夢想的故事。文章強調了內心渴望和行動的重要性,並以自身經歷鼓勵讀者勇敢追夢。
現代職場的會議常淪為浪費時間的「存在主義」表現,人們藉由參與會議來刷存在感,而非解決問題。本文探討此現象,並以Elon Musk的管理哲學為例,提供改善會議效率的建議,包含:減少會議數量、設定明確主題與時間限制,以及要求參與者事前準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