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單潮」不再只是想像,而是全球供應鏈版圖重新洗牌的真實開場。

🚲 台灣自行車產業面臨關稅挑戰,如何維持全球競爭力
台灣自行車產業以高品質代工與完整的零組件聚落稱霸全球,尤其在中高階公路車與電輔車市場擁有舉足輕重地位。然而,這一切建立在信任、技術與供應鏈協同的優勢,如今正在被新一波關稅風暴撼動。
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於2025年4月初公布新一輪關稅政策,將來自台灣的自行車與電輔車納入301條款懲罰性關稅清單,預計調升至高達32%。這不只影響價格結構,更可能導致美系品牌將生產訂單迅速外移,對台灣供應鏈造成實質衝擊。
🌏 越南關稅上升,產線轉移策略需重新評估
過去被視為「轉單最大贏家」的越南,如今也不再安全。根據《Bicycle Retailer》報導,越南與柬埔寨的整車產品亦被納入46%的高關稅名單,原先享有的FTA紅利(如與美國的普遍優惠關稅 GSP)不再奏效。
這意味著,原先「台灣研發、越南組裝、出口美國」的模式,可能失去價格競爭優勢。品牌方與通路商勢必要重新計算總體生產成本、運輸邏輯與產地認證機制。
🌐 探索東協與墨西哥作為新的生產基地的可行性
儘管東協的其他國家如印尼、泰國尚未被納入重稅名單,但其自行車產業基礎相對薄弱,仍需時間培養。而墨西哥則因身為 USMCA 成員國,正成為新的關注焦點:
- 若產品能在墨西哥完成最後組裝並符合原產地規則,將可免除關稅直通美國市場。
- 這也催生一種「台灣零件、墨西哥組裝」的新型生產模式,但需克服當地產能與技術整合挑戰。
同時,歐洲雖然製造成本偏高,但對於高端電輔車仍具吸引力。德國、荷蘭等地具備自動化產線與綠能供應鏈優勢,成為美系品牌考量「形象市場」時的潛在據點。
🧭 墨西哥與歐洲:關稅與物流成本的權衡
除了東協地區,北美自由貿易協定(USMCA)成員國墨西哥也被視為潛在組裝地。
若產品符合產地規則,即可免關稅進口美國。部分美國品牌已開始探討「零件在台製造、墨西哥組裝」的可行模式。
歐洲方面,儘管製造成本偏高,但部分德國、荷蘭工廠已具備高階電輔車生產能力,對於歐系品牌或追求形象與品質的美國市場仍具吸引力。
📌 越南、東協、墨西哥、歐洲,正在分食台灣的市場份額。
💡 結語:台灣在供應鏈重構中的策略與展望
這場供應鏈大逃亡看似台灣的危機,卻也可能是重整戰力的契機:
- 企業面:若能加速全球產地佈局,同時將研發、技術維持在台灣,就能在價值鏈上保有關鍵環節。
- 政策面:政府應積極啟動與美國、歐盟等談判管道,爭取貿易協定與關稅緩衝方案,甚至考慮加入CPTPP。
- 品牌面:善用「MIT」的高端形象,轉攻歐洲、東亞等非美市場,減輕美國市場依賴。
🚴♂️ 親身體驗電輔車的魅力,深入了解產業變革的前線
在全球供應鏈重構的背景下,電輔車成為台灣自行車產業的重要轉型方向。若您想親身感受電輔車的騎乘體驗,了解其在不同地形與路況下的表現,以下行程值得參考:
- 【E+Bike 北進武嶺 3 日行程】
從新店碧潭出發,挑戰全台最具代表性的高山公路,體驗電輔車在長距離爬坡中的助力效果。
👉 立即預約:E+Bike 北進武嶺 3 日行程
透過實際騎乘,您將更深入理解電輔車在現代交通與休閒活動中的角色,並對產業未來發展有更直觀的認識。
🔜 下一篇預告:風暴來襲4|台灣如何反擊?產業與政府的雙軸因應全攻略
將深入探討:
- 台灣品牌的多據點佈局實例
- 政府如何協助業者減輕關稅衝擊
- 如何用創新設計與新市場突圍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