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縫隙:探討託馬斯・德曼的攝影與模型作品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托馬斯·德曼的作品經常以攝影及紙本模型為展現媒介,靈感多取材自社會、歷史事件發生的場域,後轉移至對自然及人造自然對於人類感知的界線探索,近來從歷史宏觀縮小焦距至日常的風景之上,在日常一隅進行生活的詰問。不論是歷史事件、自然和日常類主題,托馬斯·德曼都圍繞在<真實>這一主題上。他認為一件史實,從報章雜誌、攝影圖片去了解,是已經經過選擇所呈現出來的<真實>,而為了給觀眾去思考這件事,他把作品影像中的主角去除,留下發生事件當下的背景,讓觀者自行想像發生事件的真實樣貌,進而反思圖像表達的真實性。另外也從留空的主角位置,讓觀者將自身的經驗與之結合,體現個體與集體記憶在場域上的重疊。


在托馬斯·德曼的<浴室>中,作者對作品的創作發想是源自一起社會新聞;

「1987年10月11日德國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部長烏韋·巴舍爾在此被發現身亡,........當時巴舍爾捲入了一場政治醜聞,......飛往日內瓦並入住博里瓦格酒店,試圖與一名線民會面,......一天後,記者發現了他冰冷的屍體,拍下了那張震驚世人的照片,.......」。1


raw-image

攝於托馬斯·徳曼-歷史的結舌 台北市立美術館


然而觀者乍看這幅<浴室>時,看到的是放滿洗澡水的老式磁磚浴缸一角,前面浴簾半掩,房門半開,地上放有地墊。是個不太會讓人聯想到命案發生的地方,那觀者看到這幅作品時,會有什麼想法呢?如果沒有解釋牌可能會覺得是展示一間舊式浴室的照片,或是跟藝術家有關聯的浴間,再來觀者可能會聯想到從前老家使用過的浴室,旅行時住過的飯店澡間,或就只是單純的一個場景。那麼這中間藝術家想要藉由去除主角來表現的”真實”到底是什麼呢?創作與觀者中間的落差依照孫金燕教授在<無法與無需抵達之象:貢布里希藝術思想核心理念討論>中,提及的宮布里希論點來看,托馬斯·德曼的<浴室>首先在圖式上是屬於具象圖樣,也就是說畫面呈現的東西,對於普遍觀者而言是可理解的圖像。這樣具體的圖樣會因先備知識而達成內在共識,因此作為媒介上這幅<浴室>成功的做到連結藝術家與觀者的認知。而能夠連結認知是因為作品裡的浴缸、地毯、浴室的樣貌是近代的普遍設計,即使各地的浴室有著或多或少的不同,但仍有一個普遍的浴室樣貌框架,意謂在相同的時代侷限裡人類可調動的記憶中擁有儲存相同的圖像語言,在這個前提之下,藝術家與觀者之間有了共同的話語。所以當觀眾觀看作品時,可以立即辨認作品是一間”浴室”。


但做為一間被藝術家變成作品的浴室,基本上會有超越其洗沐功能的意義,亦即浴室所乘載的含意會遠大於表象上所看到的使用功能。


第一層意義在於它作為事件發生的場景,就是上述說明牌裡的提到的內容,做為一個真正的現實空間。第二層則是被記者拍下成為照片,成為展現給世人看到的第一個”真實”視角。第三層是托馬斯·德曼依據照片重建後的模型,這次去除了本應為主畫面的人物,留下完整的浴室樣貌,是托馬斯·德曼想要從虛構的再現中給觀者經驗的”真實”。第四層是觀者在觀看這幅作品時,在接收到畫面訊息起內心所產生的認知解讀過程,也就是托馬斯·德曼想要觀者體會的虛構與”真實”間的縫隙。


觀者在沒有看說明牌之前,對作品直覺產生的解讀,源於自身在現實世界的體驗以及建構的知識邏輯,因此每個人所詮釋的作品意義不盡相同,像是前面提到可能會讓人想起曾住過的飯店浴室、老家的老式浴缸等,卻不一定能與藝術家想表達的意義一致。就像孫金燕教授在<無法與無需抵達之象:貢布里希藝術思想核心理念討論>所講的

「.......觀看者的解釋也可以是多元的,但並非每一種都是「恰當的」的,需要觀看者對自我關於可見世界的記憶的喚起,以及常識的支撐與情境邏輯的想像,它與對藝術再現的功能主義體認是分不開的。」2


於是每一層中間對於何謂<浴室>的真實變逐層被拉開,一幅圖像經過不同個體經驗的視角,就有許多解讀方向,意即圖像經過認知的投射後,產生了多義性,因此<浴室>便成為一種事實存在的圖像,它不再單純的指涉1987年發生的命案事件,而是一幅可以有其他解讀性的作品。就像是當年記者選擇拍下這幅圖像的視角選擇,也是經過個人認知架構下的剪裁,而非真實的全貌。


托馬斯·德曼的另一個系列作是以「日常」為主題,從日常容易被人忽視的微小角落取材,這些角落風景是激發藝術家靈感的泉源,如何取材取決於藝術家本身的的經驗建構,什麼樣的風景會觸動他的內在情感。這樣的取材也不同過往的藝術主題,在藝術史上將風俗、靜物納入畫種也是17世紀開始,而對日常的描繪,介於風俗與靜物之間,涵蓋關於哲學與觀念的探討,屬於當代藝術的範疇。同樣的托馬斯·德曼想要藉由「日常」挖掘平常感知的真實樣貌,一張電線桿上貼的黃色傳單,托馬斯·德曼故意去除了上面的文字,留下天空、電桿、傳單的色塊和模糊化後的背景,觀者從圖像上接收視覺訊息並與自身體驗及情感連接,轉譯成跟自身相關的意義解讀,賦予作品別種”真實”的意義。



raw-image

攝於托馬斯·徳曼-歷史的結舌 台北市立美術館


撇除托馬斯·德曼作品中對”真實”的反思,筆者在觀看「日常」系列時,直觀上對於其用色和塑造的畫面氛圍能感受到和諧之美,當下亦不知道藝術家的創作緣由,於康德所說的合無目的性與自由純粹的欣賞類似,大抵好的藝術作品便是能觸發某種觀念的反思,又能同時展現審美品味吧


那麼 ”真實”究竟為何?





引用資料與參考資料:

  1. 托馬斯·德曼──歷史的結舌<浴室>展覽牌簡介。
  2. 孫金燕 | 無法與無需抵達之象:貢布里希藝術思想核心理念討論

每日頭條<https://kknews.cc/culture/pjae448.html>

轉載於 《符號與傳媒》第21期2020年第2期 第 32-45 頁

  3.  敖想  為什麼貢布里希說「實際上沒有藝術這種東西,只有藝術家而已」?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culture/q4rvnzb.html>

  4.朱貽安 雕塑真實:托馬斯.德曼的模型、影像與觀察者 

     典藏<https://artouch.com/art-views/content-83190.html>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邊界療癒
2會員
10內容數
書寫創傷經驗、心理察覺,從藝術、人文、展覽中發現美感、內在重建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此篇為《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第一章閱讀筆記,內容提到影像與權力、意識形態的關係,以及透過觀看的實踐(詮釋影像、賦予意義)在當代的充斥影像的世界發揮影響力。
Thumbnail
此篇為《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第一章閱讀筆記,內容提到影像與權力、意識形態的關係,以及透過觀看的實踐(詮釋影像、賦予意義)在當代的充斥影像的世界發揮影響力。
Thumbnail
曾經有人問攝影大師力金史密斯說: 「人們稱你為浪漫的理想主義者,你對這個稱呼作何感想?」 他回答:「我不曉得那什麼意思,平常老是叫我浪漫派的人,都是由於他們在生活中嘲諷憤世,並受盡挫折,所以什麼也信不過了,而當我堅持信念時,他們就稱我為浪漫主義者」
Thumbnail
曾經有人問攝影大師力金史密斯說: 「人們稱你為浪漫的理想主義者,你對這個稱呼作何感想?」 他回答:「我不曉得那什麼意思,平常老是叫我浪漫派的人,都是由於他們在生活中嘲諷憤世,並受盡挫折,所以什麼也信不過了,而當我堅持信念時,他們就稱我為浪漫主義者」
Thumbnail
此篇影評試圖討論的是,在《局外人》的故事中,塔爾對於 Andràs 與社會的態度是什麼?在上述邊界兩側的圖像中,塔爾究竟站在哪一邊?筆者認為塔爾其實不站在任何一邊,他是透過游離的鏡頭作為長時間的凝視,銳利地揭露並批判集體的失敗與個體的悲劇。
Thumbnail
此篇影評試圖討論的是,在《局外人》的故事中,塔爾對於 Andràs 與社會的態度是什麼?在上述邊界兩側的圖像中,塔爾究竟站在哪一邊?筆者認為塔爾其實不站在任何一邊,他是透過游離的鏡頭作為長時間的凝視,銳利地揭露並批判集體的失敗與個體的悲劇。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攝影蒙太奇(Photomontage)是一種以照片為素材的拼貼藝術,常被用來表達政治異議,尤其是在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文化背景下。1915 年,達達主義者首次將攝影蒙太奇用於技術手法,以此來抗議第一次世界大戰。
Thumbnail
攝影蒙太奇(Photomontage)是一種以照片為素材的拼貼藝術,常被用來表達政治異議,尤其是在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文化背景下。1915 年,達達主義者首次將攝影蒙太奇用於技術手法,以此來抗議第一次世界大戰。
Thumbnail
  「浪漫主義的想像傾向於極大或極小之物,不喜觀中庸之道。浪漫主義的想像輕易地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   相對於中庸之道,正因為有極端之分才有中庸的產生,如光明∕黑暗、高∕低、混亂∕形式、頭腦∕身體等這類兩極化的價值觀念。但海德格認為,沒有主客對立的問題,因為我們就生活在這世界,
Thumbnail
  「浪漫主義的想像傾向於極大或極小之物,不喜觀中庸之道。浪漫主義的想像輕易地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   相對於中庸之道,正因為有極端之分才有中庸的產生,如光明∕黑暗、高∕低、混亂∕形式、頭腦∕身體等這類兩極化的價值觀念。但海德格認為,沒有主客對立的問題,因為我們就生活在這世界,
Thumbnail
準備好皮衣和行囊,進入希臘鬼才導演尤格藍西莫的獨特世界,換腦重生,享受、遊歷、成長,探索如何”生而為人……
Thumbnail
準備好皮衣和行囊,進入希臘鬼才導演尤格藍西莫的獨特世界,換腦重生,享受、遊歷、成長,探索如何”生而為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