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流浪藝人》:在暴力的流浪裡尋找文明的返歸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流浪藝人》電影劇照/IMDb

《流浪藝人》電影劇照/IMDb

《流浪藝人》(The Travelling Players, 1975)作為安哲羅普洛斯(Thodōros Angelopoulos)的「希臘近代史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作品,延續上一部《三六年的歲月》(Days of 36, 1972)的時間線,在長達三個半小時的影像詩中,以流浪劇團當作觀看的媒介/視窗,以及運用戲中戲《牧羊女高爾芙》(Golfo, the Love of the Shepherdess)穿針引線,側寫、探問了在希臘近代最為動盪的年歲中,政治、戰爭、暴力何以無所遁形,以及這片土地的何去何從;並從中隱喻西方文化的頹傾和失根,以及人類心靈的踟躕流浪。

電影以反覆演出的田園詩劇《牧羊女高爾芙》作為脈絡主幹,穿插了希臘自 1932 年開始,一直到 1959 年間的社會動盪:歷經共和國的無數次政變、王國復辟和梅塔克薩斯的獨裁統治,到二戰爆發,希臘內政局勢嚴重分歧、外在局勢亦被瓜分,繼而導致 1944 年內戰爆發,經濟崩壞,內政紊亂──時局不安,陷落在重建和崩毀的循環,生靈無所依;即是《流浪藝人》中隱約可循的背景痕跡。

《流浪藝人》電影劇照/IMDb

《流浪藝人》電影劇照/IMDb

「大家即將看到的是,貝雷西亞斯特不朽的田園詩劇《牧羊女高爾芙》。不管老少,名演員都來到這裡,共聚一台地表演少女高爾芙的悲慘戀情和死亡過程。一定能給觀眾的內心帶來震撼。」

片中開頭,吹奏風琴的老人對鏡獨白,緩緩拉出了一首關於時間、關於希臘的詩性輓歌。

觀看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會發現他運用一種架空時間的詩意、安凝的長鏡頭,與交融夢境和真實的場景,以抗衡現實的暴力無所遁形;獨立於角色外的空間鏡頭,和疏離的影像語言能側面指涉政治暴力的「在場」,如《流浪藝人》裡,暴力的出現並不是聚焦、清晰的,而是存在於看似遙遠的化外之地,卻又近得能時刻感覺到它凝滯的鼻息。每一聲槍響、每一次遊街、每一張標語宣傳,和每一場被打斷的出演,都在在提醒了生命周遭喃喃低語的肅穆政治氛圍,其實早已凌駕於個體意識之上,成為希臘人民不得不的選擇,繼而向上變成一種集體意識。

恍若幽靈般存在於電影背景的政治凝視,使得所有人都在其中「流浪」:生活的流浪,意識的流浪,存在的流浪。但流浪至何方、追尋著何物?人類的「存在」在這場看似沒有盡頭的尋覓裡,成為了一種叩問。

《流浪藝人》電影劇照/IMDb

《流浪藝人》電影劇照/IMDb

回頭看電影的敘事架構其實並不特別複雜。片頭敘事從 1952 年的艾吉翁車站開始,描述流浪劇團到希臘各地巡迴,展演田園詩劇《牧羊女高爾芙》。恬淡的詩劇在動盪不定的時代下醞釀,除了見證希臘的歷史外,同時間劇團成員也在台下演著自己的戲。團長一家和其他團員,各自有著不一樣的政治立場,有革命的游擊隊員、保皇黨、受難者、理想主義者、享樂者。每個角色各異的個性塑造,都象徵著希臘人民在歷史洪流中不同的態度和選擇。

時間從 1952 年倒敘回過去希臘混亂的政治事件和戰爭:1922 年希臘土耳其戰爭,1939 年二戰德國入侵,1944 年著名的血腥星期日,到 1949 年希臘內戰,最後再將時間向前推進至 1956 年,成了環形的敘事結構。同時,中間以不斷被迫中斷演出的詩劇作為串接,最後以回到同樣的車站、同樣即將展開巡演的劇團作結。循環的命運,似是隱喻了希臘人民在看似掙脫了重複、搖晃不定的前歷史後,又落入了另一個輪迴的「悲劇」。

在處理這樣的「悲劇」時,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而每個佚失姓名的角色也在這樣的被萎縮中,真正成為了「他者」,落入命運的泥淖,難以脫身。

但安哲仍在這樣的時代不堪裡,懷藏了理想的殘夢。

《流浪藝人》電影劇照/IMDb

《流浪藝人》電影劇照/IMDb

片中有一段在火車上的長鏡頭獨白,來自帶著孩子的男人(作為角色,同樣地不被賦予姓名),對著鏡頭講述一段在 1922 年與土耳其戰爭後流離他鄉,受義大利人所救,最後回到故鄉希臘,卻成了故鄉難民的故事。在後面的片段,一個女人在受虐後同樣對著觀眾講述一段故事,關於從未被找尋到的游擊隊員,和血腥星期日的所見所聞,但她始終相信:身為游擊隊的哥哥,有朝一日會回來──這些對向觀眾的「訪談」無疑是將暴力的重量帶進鏡頭的視界,書寫著:「他們」來自希臘,卻同時成為了希臘的異者。

在這樣的獨白裡,疏離的背景、凝定的空間此時又召回了暴力的在場,人民以遙遠的控訴和近乎客觀的方式,描述自己生命的傷、政治槍管的負重,無名的軀殼讓他們跳脫出個人的恐懼,成為了「民族」的代言,和歷史客觀的「紀錄」。

在這民族凋敝的悲劇裡,關於安哲給予希臘的未來想望,正藏匿其中。

《流浪藝人》電影劇照/IMDb

《流浪藝人》電影劇照/IMDb

劇中劇《牧羊女高爾芙》有著一句在電影裡被反覆道出的台詞:「你會回來的。」少女高爾芙和愛人並肩死在幕前,但田園詩劇的理想色彩仍給予了回歸的想望──是以現實的骨感,揣懷著藝術理想的飽滿。一切的困境,皆是為了「回歸」:男人戰後流離他鄉,回來成為難民;女人遭受性暴力,仍相信哥哥始終會回來;劇團在 1952 年離開了艾吉翁車站,1956 年回到了相同的景點,相似的時間裡。

馬奎斯(Márquez)在《百年孤寂》(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1967)裡提及集體失落的時間,正以另一種樣態在《流浪藝人》裡實現:歷史的集體性讓時間成為了詛咒,人類的飄蕩對上文明的失根,所有日子的集結是孤獨的總和,歷史悲觀的劃成閉鎖的圈,而人類在其中萎靡;暴力是漫漫散開的濃夜,直到再也摸不清每個人的思想與形體。但安哲在電影末,提供了一個藝術的返歸,衝破過去茫茫的恐懼,和未知的往後:儘管離去後的再回歸也許會成為無家者,破碎的靈魂只得精神式地自慰滿足,所有人都好累好累了。片頭片尾的台詞重複地說道:「大家都很累,兩天沒合眼。」但這又是全新的開始,同樣的人、同樣的地方,唯一不同的是劇團多了兩個孩子。

《流浪藝人》電影劇照/IMDb

《流浪藝人》電影劇照/IMDb

不論以何種姿態的「回來」,這都是「流浪」的終歸。田園詩劇以精神的理想性指向文明社會的失落,而流浪的劇團在破碎的時代裡搬演著關於肉體歿亡的悲劇,卻以精神的光召回對故鄉──希臘文化的未來理想。電影末,劇團終於迎來了第一次完整的登台演出,劇團長大的孩子也登上了舞台,成就全新的詩劇。在死亡之後、破滅之後,藝術的返歸照亮了希臘文明回家的路。

孩子是未來的象徵,亦是新歷史循環的見證者。而在不可見的未來,散逸的文明和個體的意識會突破時間的泡泡,重新回歸嗎?抑或是落入另一個巨大的輪迴中,成為新的圈?「流浪」的終點為何方?只要劇團永遠有人,就能一直尋找。

《流浪藝人》電影劇照/IMDb

《流浪藝人》電影劇照/IMDb

全文劇照/IMDb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

本月《釀電影》專題「裂隙中見詩意」,推出經典導演貝拉塔爾 ╳ 安哲羅普洛斯,帶領讀者一起走進暗室,觀電影中的詩性與時間,也看創作者是如何在裂隙中學會飛行。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的一生會不會其實都在假裝?裝模作樣使自己最後不是自己,連該成為什麼模樣都不清楚,如同《鬼才之道》裡的同學一樣,連到死後的世界,也仍然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於是隨著眾人的期望,演著一場又一場旁觀的眼睛們想看的戲。
導演細微地呈現孩子眼中的世界,好似這個世界就是這麼地饒富趣味,值得探索,因此在童言童語中,現實的殘忍如同摔破的玻璃杯,容易劃傷人,這裡引用茂對《龍貓》的想法:「要是它跑出來的話,一切都亂了套的,會被員警抓起來的」孩子們努力逃離現實、自己創造天堂——這不就是龍貓嗎?
在充斥著大大小小遺憾的大人世界,孩子的眼光不曾被批為涉世未深,反是在看盡一切後竭力留住的珍稀事物,而這也是是枝裕和對生命的相信。在名為「人生」的這部電影當中,認知到終點與遺憾的必然以後,或許更能抓住心繫人事物消逝前的那一幀,珍惜它,而後在剩餘的日子裡,不斷不斷細細品嚐──這就是橫山家的味道吧!
《都靈之馬》中的兩人困境,正是隻身暴露於環境的荒蕪中──電影中最明顯的,就是視聽上存在感極強的強風,幾無文明的中介作為他們生存的保障。貝拉・塔爾在影像中開展出來的,是生命去除掉敘事與救贖的綁架所展現的,看似匱乏實則扎實的生命實相自身,抑或是剝除掉枷鎖之後,生命自身其實仍舊是一場欲振乏力的荒蕪呢?
《紅色房間》一句點名主旨的台詞——「你猜,這世界上誰最不會說謊?──是鬼魂,因為它們能夠被看透。」正因為鬼魂能夠被看穿,而人類並無法,因此電影留下了並未道破的結局,我們看不清楚彼此真正的形貌,也因此在這個過分透明的社會,我們每一個人某程度上都成為了受害者,同時又是加害者。
想以「請用藝術來說服我」之名對《破浪男女》撻伐一番的異議人士,就算被片裡的激情激怒了,也只能以「看不懂」暫作結。但幸福的人(註)也沒有什麼好吃虧的,就當交了個愛聊深夜話題的朋友。淺交深交都無所謂,但你這個台灣朋友很爭氣,任何人知道你認識他,你都不會丟臉。
人的一生會不會其實都在假裝?裝模作樣使自己最後不是自己,連該成為什麼模樣都不清楚,如同《鬼才之道》裡的同學一樣,連到死後的世界,也仍然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於是隨著眾人的期望,演著一場又一場旁觀的眼睛們想看的戲。
導演細微地呈現孩子眼中的世界,好似這個世界就是這麼地饒富趣味,值得探索,因此在童言童語中,現實的殘忍如同摔破的玻璃杯,容易劃傷人,這裡引用茂對《龍貓》的想法:「要是它跑出來的話,一切都亂了套的,會被員警抓起來的」孩子們努力逃離現實、自己創造天堂——這不就是龍貓嗎?
在充斥著大大小小遺憾的大人世界,孩子的眼光不曾被批為涉世未深,反是在看盡一切後竭力留住的珍稀事物,而這也是是枝裕和對生命的相信。在名為「人生」的這部電影當中,認知到終點與遺憾的必然以後,或許更能抓住心繫人事物消逝前的那一幀,珍惜它,而後在剩餘的日子裡,不斷不斷細細品嚐──這就是橫山家的味道吧!
《都靈之馬》中的兩人困境,正是隻身暴露於環境的荒蕪中──電影中最明顯的,就是視聽上存在感極強的強風,幾無文明的中介作為他們生存的保障。貝拉・塔爾在影像中開展出來的,是生命去除掉敘事與救贖的綁架所展現的,看似匱乏實則扎實的生命實相自身,抑或是剝除掉枷鎖之後,生命自身其實仍舊是一場欲振乏力的荒蕪呢?
《紅色房間》一句點名主旨的台詞——「你猜,這世界上誰最不會說謊?──是鬼魂,因為它們能夠被看透。」正因為鬼魂能夠被看穿,而人類並無法,因此電影留下了並未道破的結局,我們看不清楚彼此真正的形貌,也因此在這個過分透明的社會,我們每一個人某程度上都成為了受害者,同時又是加害者。
想以「請用藝術來說服我」之名對《破浪男女》撻伐一番的異議人士,就算被片裡的激情激怒了,也只能以「看不懂」暫作結。但幸福的人(註)也沒有什麼好吃虧的,就當交了個愛聊深夜話題的朋友。淺交深交都無所謂,但你這個台灣朋友很爭氣,任何人知道你認識他,你都不會丟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優質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Thumbnail
作者︰程諾 一、導言 導演李相日早於《惡人》與《怒》中,已顯露對社會邊緣者的關注,2022 年推出的《流浪之月》,同樣離不開相關內容。這部電影,改編自凪良汐同名小說。一直以來,凪良汐以筆觸細腻見稱,並喜以男性同性愛為題。她於 2019 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流浪的月》(註1),看似敘述不一樣的故事,
Thumbnail
「階級」與「青春」是《陽光燦爛的日子》最重要的母題,階級代表著文革時代,作為一種政治性的呈現,姜文打從他的首部劇情長片開始,便擅於將時代背景、政治情境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符號」敘事已是姜文電影的個人風格與作者印記,一個物件、一首禁歌、一部電影,甚至是一句對白,處處隱晦而不外顯,藏得極深。
Thumbnail
在宮﨑駿所有作品裡,我最愛的是《魔法公主》,這件事再過一百年也不會變。我愛它在宏大又緊湊的敘事裡,多面向地探討生命之難,在描繪讓人動容的絕美同時,不輕妄地論斷善惡。這是宮﨑駿最兇殘的一部作品,但故事裡沒有反派。這是他理想主義的宣示,又不能說沒有天真。
Thumbnail
難走的崎嶇山路往往通向絕世美景,《芭比》不負我高度期待,觀影過程中驚嘆連連,從沒想過這個曾被寄予能帶給女孩們無限想像力之厚望,卻在當今社會被打為退步象徵、貼上「胸大無腦」及「物化女性」等標籤的玩偶,居然可以開展出飽含社會議題又從頭幽默到尾的顛覆性敘事。
Thumbnail
就像美國知名科幻小說家菲利浦.K.迪克書名問我們的,「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讓我們回到這部片的中文片名:《如果驢知道》,我們見證的到底是驢子的歐洲,還是人類的歐洲?如果驢子知道歐洲是什麼呢?如果驢子並不知道歐洲是什麼呢?
Thumbnail
史匹柏的意識也潛藏成了電影的一部分,調皮的尾鏡留下了無比餘韻,讓影像真正有了生命力般地誕生成夢。這樣的把戲讓電影雖然有著些許散漫,但也能夠用創作者的浪漫蓋過。當那些畫面不斷被放慢、暫停、倒帶,這都一一提醒我們電影不過是一種把戲、不過只是照片串成的,而創作者的手可以恣意地擊碎其連續性。
Thumbnail
前文我們定義了銳舞場景乃編導利用電影之力連結「虛、實」與「戲裡、戲外」的關鍵,那麼片尾讓劇中父親堅定地走入舞池,等於是賦予了他主動性,使他不只是被夢見,而是「選擇」走進 Sophie 的夢中,召喚女兒來面對、完成她未盡之遺憾。 而且這名父親帶著攝影機。
Thumbnail
是枝裕和與他融合台灣新電影寫實拍攝「方法論」的神話,被社會上流行的一種造神運動,反覆堆疊,彷彿我們都忘了是枝裕和作為「類型」嘗試者、失敗者的過去。這段作為嘗試者、失敗者的「黑歷史」其實歷歷在目,觀眾別因為《小偷家族》的盛名在外,就把《嬰兒轉運站》當作是「亞洲驕傲」的重挫⋯⋯
Thumbnail
明明正面形象在他身上壓倒性地突出,卻難掩他那些符合人性的小奸小惡。人人善於理解他這類主流意見中的正人君子,卻無力理解尋常社會裡不待見的女性特務,避談色慾、壓抑人性,最終看輕了人性,也高估了人性。「她以為她可能會喜歡鄺裕民,結果後來恨他,恨他跟那些別人一樣。」他終究還是和那些男人一樣。
Thumbnail
看《我不流行二十年》,觀眾可以感受到自己在看一段輝煌歷史,又同時會意識到那個被拍攝的、跟你同樣在回望這段歷史的主角的「那又怎樣?」──當然你知道那很怎樣,其實他也知道。不過角頭本來就很難當一輩子,何況看多了電影的你一定知道:角頭要怎麼停止當角頭,那才是更艱難的。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優質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Thumbnail
作者︰程諾 一、導言 導演李相日早於《惡人》與《怒》中,已顯露對社會邊緣者的關注,2022 年推出的《流浪之月》,同樣離不開相關內容。這部電影,改編自凪良汐同名小說。一直以來,凪良汐以筆觸細腻見稱,並喜以男性同性愛為題。她於 2019 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流浪的月》(註1),看似敘述不一樣的故事,
Thumbnail
「階級」與「青春」是《陽光燦爛的日子》最重要的母題,階級代表著文革時代,作為一種政治性的呈現,姜文打從他的首部劇情長片開始,便擅於將時代背景、政治情境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符號」敘事已是姜文電影的個人風格與作者印記,一個物件、一首禁歌、一部電影,甚至是一句對白,處處隱晦而不外顯,藏得極深。
Thumbnail
在宮﨑駿所有作品裡,我最愛的是《魔法公主》,這件事再過一百年也不會變。我愛它在宏大又緊湊的敘事裡,多面向地探討生命之難,在描繪讓人動容的絕美同時,不輕妄地論斷善惡。這是宮﨑駿最兇殘的一部作品,但故事裡沒有反派。這是他理想主義的宣示,又不能說沒有天真。
Thumbnail
難走的崎嶇山路往往通向絕世美景,《芭比》不負我高度期待,觀影過程中驚嘆連連,從沒想過這個曾被寄予能帶給女孩們無限想像力之厚望,卻在當今社會被打為退步象徵、貼上「胸大無腦」及「物化女性」等標籤的玩偶,居然可以開展出飽含社會議題又從頭幽默到尾的顛覆性敘事。
Thumbnail
就像美國知名科幻小說家菲利浦.K.迪克書名問我們的,「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讓我們回到這部片的中文片名:《如果驢知道》,我們見證的到底是驢子的歐洲,還是人類的歐洲?如果驢子知道歐洲是什麼呢?如果驢子並不知道歐洲是什麼呢?
Thumbnail
史匹柏的意識也潛藏成了電影的一部分,調皮的尾鏡留下了無比餘韻,讓影像真正有了生命力般地誕生成夢。這樣的把戲讓電影雖然有著些許散漫,但也能夠用創作者的浪漫蓋過。當那些畫面不斷被放慢、暫停、倒帶,這都一一提醒我們電影不過是一種把戲、不過只是照片串成的,而創作者的手可以恣意地擊碎其連續性。
Thumbnail
前文我們定義了銳舞場景乃編導利用電影之力連結「虛、實」與「戲裡、戲外」的關鍵,那麼片尾讓劇中父親堅定地走入舞池,等於是賦予了他主動性,使他不只是被夢見,而是「選擇」走進 Sophie 的夢中,召喚女兒來面對、完成她未盡之遺憾。 而且這名父親帶著攝影機。
Thumbnail
是枝裕和與他融合台灣新電影寫實拍攝「方法論」的神話,被社會上流行的一種造神運動,反覆堆疊,彷彿我們都忘了是枝裕和作為「類型」嘗試者、失敗者的過去。這段作為嘗試者、失敗者的「黑歷史」其實歷歷在目,觀眾別因為《小偷家族》的盛名在外,就把《嬰兒轉運站》當作是「亞洲驕傲」的重挫⋯⋯
Thumbnail
明明正面形象在他身上壓倒性地突出,卻難掩他那些符合人性的小奸小惡。人人善於理解他這類主流意見中的正人君子,卻無力理解尋常社會裡不待見的女性特務,避談色慾、壓抑人性,最終看輕了人性,也高估了人性。「她以為她可能會喜歡鄺裕民,結果後來恨他,恨他跟那些別人一樣。」他終究還是和那些男人一樣。
Thumbnail
看《我不流行二十年》,觀眾可以感受到自己在看一段輝煌歷史,又同時會意識到那個被拍攝的、跟你同樣在回望這段歷史的主角的「那又怎樣?」──當然你知道那很怎樣,其實他也知道。不過角頭本來就很難當一輩子,何況看多了電影的你一定知道:角頭要怎麼停止當角頭,那才是更艱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