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一下第一次在 Dcard 首 po 累積 50 個愛心。將 Dcard 的文章搬到自己的 blog XD 為了方便文章連貫性,有些措辭有調整。但和 Dcard 上差不多拉~
阿姊的背景:
- 四大財金(非本科)
- 大學有修過程式設計與資料結構
- 透過 bootcamp 於 2021 年底轉職成為軟體開發工程師。
這文不是要勸退你,而是要告訴你這產業非常競爭,尤其在 2025 年的現在。因為入門門檻低,如果沒有隨時跟著技術走、或是找到自己的利基點,你對公司來說到底價值在哪裡?轉職可能沒有你想得這麼好。
在決定前,我覺得我們要問自己兩個問題,為什麼要轉職軟體工程師以及要如何才能轉職成功?
這邊我假設各位想轉職的會是應用類型的工程師,舉例:網頁開發、前端、後端、DBA、Dev Ops。這類型工程師的特點是網路上有各種教學,坊間也有各類型補習班。他們的特點是入門門檻低,這也意味軟體業非常競爭,競爭的不光是電機、資工的本科學生,還有各類轉職的 IT 人員以及 AI。
市場現況
不管是國內唸書、國外唸書、參加 bootcamp 最終目的都是要找到相關工作,那麼你搜集了一畝三分地、領英、104、youtube 關於產業的一些資訊了嗎?
我懶人包提供你我所看到的事實:供過於求、AI 大量取代初階甚至中階工程師,以及因應大環境不確定性,不少公司遇缺不補。加拿大移民政策今年剛將 IT 類別給剔除。北美軟體寒冬,cs 學生不少灰頭土臉地回到國內。如果家裡有礦就算了,沒礦真的是知識就是力量,壓得你喘不過氣。
AI 正在進行革命,應用類型的軟體景氣不會再回到 2022 年大徵才的盛況。我對 ai 那塊不是很懂,如果是需要大量數學、模型、底層知識相關的 ai 工程師是不是處於風口,如果有熟悉這塊的領域的朋友,可以說明一下。但就我淺薄的知識,ai 是卷王,今天發表的 paper 可能明天就已是黃花。
如果對於市場已經深刻了解,那麼還是義無反顧,下面一題你得好好的問問自己。你想追求的是什麼生活? 我知道很多人嚮往的是年薪百萬、異地辦公、remote、數位移民。但事實是你從轉職成功拿到的第一份工作,通常會落在 3.5 ~ 4.8 萬之間。我那屆破 6 萬的是之前就有多年軟體維護經驗,另外大概七八年前我朋友參加 app school 畢業後拿到的薪水是 8 萬,但對方是台大國企輔修資管。
我覺得當我們要參考對方的成功,一定要去評估他的背景與他當年做決策的時空環境。有時就是剛好站在一個風口起飛的時間。 如果不是相關背景、大學也非四大四中,高機率 4 萬左右,南部要再降個 5000。
假設你仍然充滿愛,接著就是你得思考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台灣不是軟體為主的產業,軟體工程師不當主管職差不多 150 萬就到達天花板。如果你是台北人家裡幫你買房,什麼行業都值得你加入。但如果是中南部人,想要返鄉就是另一個難度挑戰。出了老闆與投資人的生活圈,高薪工作不多。父母有年紀嗎?需要負擔照顧責任嗎?該北漂還是留在家鄉?家鄉工作機會不多怎麼辦,這又是另一個議題。
軟體是責任制,是有辦法居家辦公。但多數老闆喜歡看到人,覺得買了你八小時。比起成果更在意過程。full remote 的機會非常之少。澳洲還滿多 full remote 因為地大,但如果不是以學生唸書拿簽證而是想走公司幫你辦 visa,難度非常高。
現在願意辦的公司很少,就已經供過於求,為什麼要找外國人?還要付一筆簽證費呢?
如果想真的有身份,可以跟當地人平起平坐,要馬花 350 萬兩年賭一個在當地唸書能否留在當地。容我提醒,移民政策朝令夕改,你要有勇氣接受賭輸回國,這 350 萬是一個很棒的增廣見聞的人生歷練。
如果不走讀書,而是以技術移民呢?本科可以認真研究一下這條路,但對非本科非常麻煩,職業鑑定高機率不通過,除非你有輔系或雙主。技術移民非常講究所學與所從事行業的連貫性。如果本科跟所從事的工作無關你得先有六年的從事工作經驗。之後職業鑑定的工作年限必須先扣掉這六年的工作經驗。
假設你成功克服上述,有辦法拿到澳洲工作,恭喜你澳洲與台灣時差很近,以全遠端的澳洲薪水在台灣生活,真的很爽。澳洲的軟體天花板大概是 300 ~ 450 萬。
工作環境
不是絕對,但很有機會你的工作環境如以下,而且還要天天通勤(嘆氣)
- 沒有前輩可以跟你討論
- 一堆技術債的爛 code (沒有 code review)
- 技術一直換(通常在接案類型的公司比較容易發生),還來不及摸熟一個就換下一
- 一直再做重複的 crud (通常這類的技術成長有限,跳槽不好說嘴)
- 責任制加班 通常大家鼓勵做 side project 就是因為很多東西工作上未必碰得到
找一間你覺得舒服可以有時間餘裕讓你各種學習的公司,滿重要的。
問問自己一個人一整天幾乎都沒人跟你說話一直寫程式是你可以接受的嗎?要專心找 bug 是你喜歡的嗎?不用勞心但燒腦,有時你甚至都沒有同事。
菜鳥的下一階段
接著當你慢慢成長到足以帶人時,你的下一個問題是,我該往哪個方向? 國營跟銀行我先不談,那塊不熟。
如果是技術鑽研,你得真的很有愛,因為每隔幾年軟體業就大改革一次。而公司對你的期待會更深,會希望你要懂架構、懂廣一點可以方便支援同事。我們建造房子,泥作、木作、水電,都是各自專業的人員去負責,但建造系統,這邊公司往往希望你會全部。我有朋友就想往電機數位那塊走,受 ai 影響相對較小,這塊我就不熟。
接著就是非本科與本科的分水嶺,因為缺乏底層知識,你得去惡補。而也有不少非本科會在這段路線中,覺得太過勞累,選擇退出或是轉當 PM。我不曉得其他公司如何,但就我為數不多的樣本觀察,PM 超常加班。工程師的加班也分兩種,一種是因為專案失火在燃燒肝臟,另一種是下班時間追技術、自我學習。 軟體業是責任制,東西做完即可。但如果你的客戶沒想清楚,什麼都想要多頭馬車的情況,在開發週期一邊通靈一邊開發非常常見。 兩個禮拜的敏捷會變身兩個禮拜的隕石,神說要有隕石就有隕石。
當然真的會有在這過程中都始終抱有熱忱,據我的觀察幾乎清一色都是資管、資工的本科仔。會思考還可以怎麼模組化、有沒有更好的寫法 best practice。
軟體工程師往上走要馬選擇繼續跳槽追逐技術、要馬選擇帶人。 技術主管承擔更多的責任,就我的觀察,一天到晚的會議、會議結束後寫 code 與做專案管理,同時還要協助菜鳥進步。甚至休假期間也被 PM 拖進使用者會議中,然後假日系統異常要緊急處理。
我不確定是不是每間都同我司一樣操勞,但我看到的是這樣。
這些都是我所看到的現況,但我建議你認真搜集資料、軟體工程師的一天長怎樣、工作環境、時長、內容 再問自己“為什麼轉職軟體工程師”之前,我建議你先條列出你喜歡的生活型態,然後蒐集完一圈資料,這份工作能帶給你嗎?你要付出或犧牲什麼? 以及台灣的就業環境跟你想的真的一樣嗎?如果鐵了心要去國外發展,你可能要面臨什麼挑戰。
如何轉職成功?
思考完才是下一步:如何才能轉職成功? 是上 bootcamp or 考資管/工所?bootcamp 要上實體的還是線上的?如果要進大公司,直接考研你的起薪會比較高。
gpt 滿聰明的但他有時會回你垃圾,你要能判斷。另外 copilot 是以你的 code 作為基底去回東西給你,如果你的都是爛 code 他也會回爛 code 給你。 不能妄想用人家努力的四年甚至更久的時間跟對方站在同個起跑線,如果真的有愛在做完大量的功課後,不妨先試著自己做一個小程式,再決定要不要投入軟體業。畢竟也看過不少,付了 10 萬結果中途太痛苦落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