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夫妻有個共同帳戶,一起決定家用支出,會比分開支付不同帳單,享有更好的婚姻品質----專家這麼說,你同意嗎?
這兩天看到一篇講金錢觀念與婚姻品質的研究,延伸找了一些文獻來看,有一些想法:
- 有些研究說,過度關注金錢的夫妻,溝通品質通常不好。也有研究說,當一方認為另一半是造成家庭財務問題的「元兇」、並責怪對方時,關係滿意度會顯著下降。
- 有研究說:如果賺錢是為了自信、自我價值、自由與休閒,婚姻品質較好。如果賺錢是為了立即消費、彰顯地位或減少自我懷疑,婚姻品質較差。
- 但...如果夫妻雙方都認同,賺了錢就是要買名牌、在人前驕傲、滿足自己的自我膨脹,同進同出、一起炫耀,婚姻品質也還是能維持不錯。
- 「財務互惠」,也就是家庭支出不分你我,共同帳戶一起討論,據說最能提升婚姻品質。
- 將所有收入放入共同帳戶的夫妻,關係滿意度明顯高於各自保有獨立帳戶的夫妻。共用財務能增強「財務上的一體感」,同心協力的感覺進一步促進了伴侶間的幸福。
- 節儉的容易被奢侈的人吸引,但如果財務觀念不同,在婚姻裡還是會成為長期的紛爭(不過,假如奢侈的人完全支應節儉的人的支出呢?)
- 當你跟伴侶存了100萬,這筆錢要存下來買房?可以買名牌包嗎?可以買遊戲機跟動漫公仔嗎?要不要去吃無菜單料理?還是準備去歐洲玩?
- 有專家列舉四種夫妻間常見的財務差異:儲蓄者 vs 花錢者(一方習慣儲蓄,另一方喜歡花錢);主動派 vs 被動派(一方積極參與家庭財務管理,另一方則避之唯恐不及);獨立 vs 共享(一方重視經濟自主,另一方則希望共享一切);自由 vs 安全(一方重視財務自由,願意冒險;另一方重視穩定與安全,偏好把錢存起來)。
- 83%的美國人認為自己與伴侶在財務觀念相容,且67%的人表示財務觀念相容對關係「非常重要」,將近四分之一的人曾因與前任經濟觀念不合而結束那段關係,另有34%的人表示未來不排除因財務不相容而分手。
- 77%的加拿大情侶會每月討論財務,制定預算、設定共同財務目標和一起儲蓄。
- 英國的研究指出,金錢是英國伴侶關係中最大的壓力來源之一,超過四分之一的伴侶承認財務問題給他們帶來了壓力。
- 在澳洲,高達91%的受訪伴侶曾因金錢問題起爭執,其中又以「不必要的隨意花費」最常引發爭論,佔62%。財務困難佔56%。
- 在一些國家如英國、紐西蘭,金錢議題在文化上被視為禁忌,再加上每個人從小的金錢觀培養不同、收入不平等,導致雙方在理財上起跑點不同,溝通變得困難。
- 「金錢」代表什麼?錢財對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是否要把賺錢當成維繫這家庭的首要目標?金錢是否代表幸福?財富是否就代表人生的成就與社會地位?專家表示,每個人腦海裡都有個「金錢腳本」(money scripts),會受到出身背景與人生際遇影響。伴侶要長期在一起,最好能先溝通清楚,彼此對於金錢的看法。
- 當夫妻雙方都強烈傳達「永遠對現有財富不滿足」或「相信金錢才是幸福的關鍵」——他們通常在財務方面的溝通品質也較差,導致婚姻滿意度下降有關。也就是說,對金錢的過度執著可能會讓夫妻更難進行建設性的財務對話,進而削弱他們在婚姻中的幸福感。
- 「金錢崇拜」有什麼不好嗎?我猜,畢竟這社會巨富等級的人還是少數,就算有人年收入數百萬,但向上仰望,跟年收入數千萬、上億的人相較,還是相差懸殊。如果心裡只想著錢,多數人永遠都賺不到能讓自己滿足的錢,總是想要更多更多的錢,然後就犧牲了婚姻與家庭的品質。
- 在二、三十年前或更早前,先生的收入通常遠高於太太,所以先生常會擁有較大的話語權。現在男生女生收入差距縮小,女生也會覺得自己生養小孩是對家庭非常大的付出,如果男生還覺得自己是「一家之主」可以單方面決定家庭花用,那就會帶來非常多爭吵了。
- 如果想穩固長期關係,就不要迴避金錢問題。也或許會有些人覺得「溝通好累」,然後就決定不結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