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星期一,我和朋友參加了一場以《孤獨世紀》為主題的說書會。這是說書人YK就這本書的第二場分享會。當天聚集了十幾人,大家聚在 Timeless Cafe,聽YK 分享書籍內容。完場之後,大家氣氛熱絡地展開討論。YK詳細介紹了書中作者的觀點,指出現代人雖然看似透過智能手機能夠隨時聯繫彼此,但實際上反而令人更加孤獨。
YK引用作者的觀察指出,人的腦袋天生設計用於持續和深入的社交互動,而智能手機的普及,卻往往使我們的注意力不斷被干擾。我們總是三不五時便去查看手機訊息,難以專注於眼前的對話與交流,因此無法真正理解對方的感受與觀點,甚至就算置身於人群之中,也依然覺得孤單。YK補充說,人類的生存與快樂,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與他人建立的真實聯繫,若缺乏互動與真誠的眼神接觸,容易讓人陷入自我懷疑與沮喪,進而影響身心健康。YK的闡述引起了在場朋友熱烈的回應。首先發言的是朋友L,她提出了不同的想法。L分享了她個人的經驗,說她家族裡有兩位親人,過去因為一些誤解而疏遠多年,本以為再無法和好。後來L主動在WhatsApp建立了一個三人聊天群組,透過群組的日常訊息分享、照片更新,甚至偶爾的視訊通話,兩位原本已經不再聯繫的親戚,竟然慢慢重建了彼此的情感連結,逐漸化解了誤會,重新親近起來。因此L認為,智能手機的使用,其實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進而改善人際關係,並非一味增加孤獨感。接著,另外一位參與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表示,智能手機只是一種工具,究竟會令人產生孤獨感,還是能夠促進人與人連結,關鍵在於使用者本身的性格及如何運用這個工具。他指出,就像其他科技發展一樣,智能手機本身並不是問題,而是人們如何選擇使用它們,才是造成孤獨或聯繫的根本原因。他提醒我們,若使用手機只是被動地滑手機、消耗時間,不去進行實際的互動,自然會加深孤獨感;但若是積極主動地透過智能手機去聯繫他人,反而能夠增強彼此的羈絆,讓生活更加豐富。
我們聽了這位參與者的意見後,紛紛表示贊同。畢竟科技發展至今,我們的工作、生活與溝通方式已經和以往大不相同,我們的確無法完全抵制或迴避智能手機的存在。然而,人類的腦袋與心理其實具有高度的可塑性,我們的祖先也曾不斷適應環境變化,並建立出新的生活文化。因此,與其將問題歸咎於智能手機的出現,不如反思我們自身對於手機的依賴程度,以及如何更明智地利用這項科技,才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真實而深刻的連結。
經過這次熱烈的討論,大家都覺得收穫滿滿。我們更加意識到,智能手機的影響並非全然負面,只要適當使用,它也能成為讓我們走出孤獨、建立真正連繫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