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爬山最累的是上坡。」
但真正走過幾次之後,我才明白——其實最難的,是下山。
上坡雖然氣喘籲籲,但心裡有個明確的方向,那就是「往上走、往山頂去」。每一步都在靠近一個目標,雖然累,但有動力。可到了下山,事情就不一樣了。
腿已經開始痠了,腳底在鞋裡磨得發熱,注意力也不像剛開始那麼集中,尤其是在陡峭的下坡路,稍一分心,就可能滑倒。
每走一步,膝蓋都要承受比上坡更大的衝擊。很多人就是在下山時受傷的。
我記得有一次走完一座中級山,回程時已經下午三點多。那天天氣變化很快,山頂看夕陽時覺得浪漫,結果一下山,天色立刻暗下來,濕滑的石階、快沒電的手機、發痠的雙腿,全都來了。

那段路,我每一步都走得很小心,不只是因為腳抖,而是心理也有點慌。
一邊走一邊想,怎麼這段路比上來的時候更難、怎麼還沒到底、為什麼走得這麼慢。
那種下坡的疲憊感,不像上坡是「累」,而是混著倦、煩、擔心、甚至有點後悔。
但也正是那次下山,讓我真正體會到——原來「結束」比「開始」更需要謹慎,也更需要力量。
這不就是人生嗎?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急著往上爬,想要努力、想要進步、想要被看見。
但到了一個階段,你開始要面對「如何安穩地下山」。 怎麼放慢速度、怎麼面對身體與心理的疲憊、怎麼承認自己需要休息。 這些事,也許更不容易。
上山靠衝勁,下山靠的是穩定。
上山靠的是意志力,下山靠的是覺察。
我們很少被教怎麼下山,怎麼從一段努力中抽身,怎麼優雅地結束一段旅程,不帶遺憾、不帶逞強。
但山教會我這件事:回家的路,才真正考驗一個人。
現在我每次下山時,都會特別提醒自己——慢慢來沒關係,重要的是穩穩地、安安地走回來。
因為終點不只是山頂,而是你能平安回到生活裡,帶著那些風景、那些體悟,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