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英雄說書的睿哥聊天,提到【如果赤壁之戰,孫權無意抵抗曹操,孔明是否有B計劃】?心情煩躁腦袋混,就來想想看。
首先要理解的前提,是隆中對。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與為援而不可圖也。」諸葛亮並不是把「所有軍閥」都算上,隆中對會談孫權、劉璋,就是因為他們的「國」都已經經歷過交接傳承還穩定下來。這樣的基業,要拱手讓給大漢,讓給曹操,機率都是相對低的。
但,諸葛亮出使柴桑的情況,跟隆中對並不相同。乃是「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同樣的,諸葛亮不是病急亂投醫。孫權如果不在乎荊州被曹操入侵,他根本不需要帶軍進駐柴桑。
孫權既上前線,諸葛亮自然算得出孫權緊張了。
所以我們退一萬步說,假設當時派出的是孫乾,辯輸給了張昭。諸葛亮該怎麼辦?太簡單了,一定是往西逃,投靠劉璋啊,劉備這種事情幹得還少了嗎?
這又要倒帶回去一點了:隆中對之後,諸葛亮就開始算計劉琦了。
事實上,劉備等人展開新野大逃亡,也是去投靠劉琦。如果孫權拒戰,劉備能捨棄劉琦嗎?那可是得把備哥哥僅剩的一點籌碼都扔掉,劉璋又憑什麼要收留他們?
基本上,不管孫權合作與否,我相信諸葛亮還得有一個前置計劃,就是水軍決戰曹操。
這本來就是唯一的勝算,而且劉備軍也早就布局了「江陵關羽」這支棋。劉備等人從新野大逃亡,關羽從江陵拉了一萬水軍來接應,這點我也分析過。難道是靠關羽長得帥去騙來的嗎?不可能。若是關羽從新野先行,去見劉琦,再轉往江陵調軍,會合理很多,但那得有「不老赤兔馬」傳奇配合。
翻譯成白話叫做,這個行程來不及。
最合理的狀況,就是劉備駐新野的那些年,關羽也已經成為了江陵主帥。
也就是假若曹操沒有南征,劉表過世的時候,劉備、劉琦、關羽分為荊州三角霸王,藉此拿下荊州,劉琦跟關羽留守,聯合孫權抗曹,劉備西進,這或許才是「隆中對」原本的細節操作方式。
以此為核心A計劃,其實聯孫抗曹本來就是B計劃,所以真正的問題是,B計劃不行的時候,有沒有C計劃。
很多人以為我喜歡吹牛空口說白話,就跟他們覺得三國演義都是鬼扯,其實羅貫中們只是把既成事實搬動時間序而已。
沒錯,C計劃明明白白的寫在史書上,只是原本發生在赤壁之戰後。
荊州四郡就是孔明的C計劃。
這四郡原本就在二劉一關的三角陣勢外,南連交州,西接益州,東鄰孫吳。
問題是,我也一直都說,荊州四郡是三國史上最大黑幕之一,今天稍微解看看。
《三輔決錄注》曰:「金旋字元機,京兆人,歷位黃門郎、漢陽太守,徵拜議郎,遷中郎將,領武陵太守,為備所攻劫死。」
這裡透露了兩個重要訊息,第一是,金旋是朝廷官派武陵太守,不是劉表所任。第二是「攻劫」,你別說,這還真不是古人常用詞。
《後漢書》有「朝歌三科」,說的是一個名叫虞詡的人,受命到朝歌平定賊盜。虞詡到任就立了三個科目,來徵求義勇:「攻劫者為上,傷人偷盜者次之,帶喪服而不事家業為下」。
這個套路很常見,祖逖也好,劉裕也好,甚至李世民都會招募逞凶鬥狠的地方流氓小混混來打仗。重點是,三科很明白的告訴我們,「攻劫」的等級,在傷人偷盜之上。
不太好換句話說,但形象挺明確的。簡單說,攻劫這詞在三國志注共出現五次,一次是攻訐,大家嘴砲而已,一次劉備這個。一次跟黑山賊,一次跟甘寧的錦帆賊,一次則是袁術的手下「襲擊」曹操。
攻劫要解釋起來,我想「攔路打劫」、「偷襲」都是比較合適的說法。
回到我們的正題,意思就是,劉備並不是明刀明槍攻城,拿下武陵斬首金旋。就是一個在路上偷襲的概念。是的,劉備當時能動用的兵力,不會超過一萬:全軍兩萬,劉琦還得守江夏,而關羽張飛都出借給了周瑜。偷襲或者對方自動投降,才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拿下荊州四郡。
金旋是被偷襲的,長沙太守韓玄呢?應該是被黃忠殺掉的。
「先主南定諸郡,忠遂委質,隨從入蜀。」
委質就是投名狀的文言文,基本上入蜀應該不需要再投名狀了,入夥的時候比較可能。
趙範就跟演義一樣,投降的,趙雲去接收然後送上嫂子,這都記在《雲別傳》中,不算正史但也不是瞎扯。
劉度則連這樣一兩個字都沒有,確實無從找起。但人最重要就是不能服輸。
「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零陵先賢傳云:亮時住臨烝。」
「劉巴字子初,零陵烝陽人也。」
「零陵先賢傳云:巴往零陵,事不成,欲游交州,道還京師。時諸葛亮在臨烝。」
好,給白話。
劉備收下荊州四郡後,諸葛亮駐紮在零陵統管三郡,第四郡是劉備他們入蜀通道。而劉巴本來在零陵組織反抗劉備,但失敗了。
意思是,零陵是四郡核心重鎮,而這邊劉備就算沒有強攻,也經歷了一場鬥智的過程。
好的,跑題那麼久,回到赤壁之戰前,孫權不抗曹,劉備收不收得下四郡來抗曹?
答案就是保底兩郡桂陽長沙,這兩個也是比較接近江夏的。武陵要製造機會,零陵本來最難,這時候搞不好簡單了:因為劉巴還沒有領丞相命。
關鍵武陵拿得下,劉璋可能就必須表態,挺劉還是挺曹。
其實赤壁之戰,劉璋有服從朝廷:「益州牧劉璋始受徵役,遣兵給軍。」
最重要的是,拿得下荊州四郡,劉備劉琦聯合軍,就展得開長江戰線。
時間上來說,曹操從入荊州到發起赤壁之戰,大約是三個月。劉備取四郡的總時間,不明,但從劉巴於「曹公敗於烏林,還北時」領命,卻碰到「先主略有三郡,巴不得反使」的情況,可見劉備的動作有多快。
提前實施C計劃,雖然風險較大,成功率較低,畢竟正史上挾破曹之威嘛,但也不是行不通。
BUT!赤壁之戰並不是如此簡單,周瑜帶三萬水軍來支援就打贏的。
事實上,孫權在同一時間,跟張昭去襲擊了合肥:這也是他同意支援劉備的主因。
現在的假設既然孫權不打赤壁,他還會打合肥嗎?萬一也不打,劉備軍擋得住「沒有後顧之憂」的曹操嗎?
嘿,就讓我再補一條史料,其實,孫權一戰即退,重點是盧江一帶有一群人,響應了這場戰爭。所以曹操兵敗赤壁(烏林)後,沒有直接返回北方,而是選擇先平定盧江。
夏侯淵傳:「太祖征孫權還,使淵督諸將擊廬江叛者雷緒。」
雖說可能當時有朝廷內憂,但多少也看得出,盧江叛變的影響與威脅性。
那麼,孫權不出兵合肥,盧江還會發起叛亂,擾亂曹操後方嗎?很可能是會的。
雷緒不是突然冒出來的。我們節幾條來看。
「術前為呂布所破,後為太祖所敗,奔其部曲雷薄、陳蘭於灊山,復為所拒,憂懼不知所出。」
「孫策所置廬江太守李述攻殺揚州刺史嚴象,廬江梅乾、雷緒、陳蘭等聚衆數萬在江、淮間。」
「陳蘭、梅成以氐六縣叛,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討成。」
梅乾跟梅成肯定是同一個人,口音差別而已。雷緒就算不是雷薄,八成也是他的親戚子侄之流。這些人本屬袁術,後來很明顯跟孫吳合作。所以孫權攻合肥,他們響應了。
那沒孫權怎麼可能反?
因為,劉備平荊州四郡的後面,還有一條沒人關心的記錄。
「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廬江雷緒率部曲數萬口稽顙。」
沒錯,正史上,雷緒被夏侯淵擊破之後,把家族部曲都帶去投靠了劉備。
不是孫權。
赤壁之戰的整條長江戰線,諸葛亮都算進去了。很可能孫權的合肥之行,也是諸葛亮策動,並且藉著孫權連絡陳梅雷等人時,鑽了進去。要說服雷緒他們都不怎麼難:孫策孫權如果可信,他們還需要在盧江待?早就舉家下揚州了。
這就是孔明的D計劃。
讓我們複習一下。
A:布局關羽,聯合劉琦,統治北荊州。
B:與孫權結盟。
C:取荊州四郡。
D:說得盧江賊。
E:進取西蜀。
F:滅張魯。
這才是三分天下之策,已知劉備軍需要的完整操作步驟。
如果六步都完美達成,劉備將會擁有盧江、荊州全境、巴蜀漢全境。孫權則可全力配合盧江自合肥徐州北上,何圖大業不成我就問。
甚至你有看過我的舊文,會知道,曹操就是扣住合肥、襄樊、長安三個要地來作戰,不然遍地開花任他百萬大軍也不夠使。
而諸葛亮的「奸計」要是得逞,襄樊跟合肥將會分別落入劉備跟孫權手中。差不多的三國領土分布,吳蜀聯盟將會變成優勢方,壓著曹魏打!
好啦,有夢最美。
事實就是第一步沒有完成,關羽後來要重走這一步也是功敗垂成。自也是跟孫權盟約的破裂所致。所以說,如果在赤壁之戰,B計劃就崩盤?
我們也完全看得出,諸葛亮這個人是會調整計劃,繼續提高完成度的(正史上他就這麼做了,總不能IF線就變了個人吧)。
說完囉,謝謝收看。